试论新能源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随着我国汽修行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新能源汽车凭借生态环保、低耗能等优势在汽车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未来新能源汽车也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良好形势之下,必须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匹配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效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高校加强汽车维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着力思考具体人才培养对策已经势在必行。

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上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崛起,给相关技术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众所周知,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新陈代谢”,只有给行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而高校是人才培育的基地,高校开设的汽车维修专业是汽车行业人才的孕育场所,高校做好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工作,不仅能实现高校人才培育目标,而且还能促进学科建设改革、促进汽车行业创新转型,具有多重实际意义。

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育目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高校对汽车维修专业的重视,于是高校不得不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汽车维修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更多的技术和知识,包括电气控制、电子信息处理、机械控制等多学科内容,而且还需要了解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迅速适应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发展形势,同时还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要求下,高校在汽车维修专业建设中,应立足这一人才需求,着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工作,如此能加快实现高校人才培育目标。

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修行业的转型。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是汽车维修行业发展中的必要前提条件。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认可度不高,短期内广泛普及的几率较低,而且其是否能代替油耗型汽车还需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一过程中需要一批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从事该领域,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核心技术。而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目的就是为该领域培养高精尖人才,解决行业“卡脖子”的问题。由此可见,高校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汽修行业的转型。

有利于推动高校学科教育改革。在如今社会人才多元化要求时代下,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相联系,努力构建理论、能力和实践“三位一体”的新教育体系,为学生创造完善的教育基地和实践平台,如此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科体系,还能加快学科教育改革。同时,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高校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养、技术与管理”的原则,在专业摸索和革新中,还会有效平衡“厚基础”和“重实践”两方面内容,紧密联系社会人才服务要求,不断丰富和细化相关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这些举措都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举措,有助于助推学科教育改革。

从教育原则上来看,高校汽车维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和校企协同性原则,这些原则都与行业发展形势紧密联系,是高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参考。如今形势下,高校需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变化为参考风向,结合传统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重新构设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开发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如此才能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性原则。高校要培养具有过硬技能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仅依靠单纯的理论教学远远不够,还需创设实践教学平台,开设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实践形式最大程度上培育人才,增强人才综合技能。这一举措就是实践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为了贯彻实践性原则,高校在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时,要坚持实践为主的原则,从人才培养方向到课程安排、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做好实践教学安排,加大实践比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到位。可以说,这一原则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

职业性原则。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其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主要从事汽车领域,负责汽车零件维修、组装等基本业务的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性特点。因此,高校在培育此类人才时,需要重点从职业性角度出发,培育专项、定向型技术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岗位意识。因此,高校还需注重培养其职业素养,通过动手实践、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活动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学生人才的职业素养。这是职业性原则对高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校企协同原则。从宏观政策上来看,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校企协同教育模式的落实进程和实施成效,并为此下发了一系列推动校企合作的教育政策,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对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在日常理论教育中离不开实践教育的辅助,因此高校在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中会立足社会企业实践,给学生设置一些实训活动、顶岗实习活动等教育项目,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以此实现校企协同教育。可以说,这一原则也是当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参考原则。

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上来看,近年来,国家政策开始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加大关注力度,有效助推了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但行业的迅速发展与人才需求紧缺相矛盾的现象却日渐突出,使得人才培养工作迫在眉睫。然而,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该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形成体系化和成熟化的机制,实际教育经验较为薄弱,因此,在实际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中暴露出了诸多不足问题。比如,其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校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在教育目标、教学任务上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未从实际行业发展层面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使得高校人才与社会人才存在脱节问题。其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先进,多数高校都采用的是单一的授课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明显,而且封闭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从而延长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其三,课程考核不够完善。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相应的汽车维修专业也在课程体系上处于探索完善阶段,不仅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上存在不完善之处,而且在课程考核上也有待优化,考核方法不新颖、考核指标不完善都已成为影响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需对这些问题加以剖析,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上来看,高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自身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中的人才培养进程较为缓慢,受到了诸多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一问题使得学校的人才供给与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极大影响了社会人才发展进程。基于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探寻解决对策,重新建构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学生汽车维修工作能力提升为目标,结合“校企协同、工作导向”的基本教学原则,通过实施各项理论教学活动和实践实训活动来达到人才培养效果的一种既定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参考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知识提升与能力提高相结合的基本要求,定期给学生普及一些行业发展前景、市场就业趋势等时事热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目标;或者高校根据专业中的各项学科要求,分别设置定向、专项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细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引进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依赖的价值视向,是解析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有效举措。高校引进此项制度能加快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具体来看,可参考以下表格实施课程。

落实产教融合机制。产教融合是高校实践类专业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人才培养机制中的有效教学方法。对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而言,引进产教融合机制,能有效强化人才培养效果。在实施中,高校可与企业互通互融,高校提供教育条件,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和技术,双方可在校内大力推行创新实践项目、科研项目,以此共建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高校还可邀请企业中的骨干成员到校参与课程设置、实践项目选择、教学评价等活动,有效衔接学校人才培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联系,实现人才机制的协同共建。

实施赛教融合举措。这一举措是赛事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产物,高校通过举办专业赛事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来看,一方面,高校可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中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进行综合评判,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与合作企业协同创办创新创业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主题比赛活动,教师借助参赛指导,企业借助参赛挖掘人才,以此增强赛教融合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提升综合能力。

优化课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是当前高校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环节。对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而言,在实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工作时,需将专业课程中的各项教学内容都纳入考核指标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参与程度、课外实训成果都进行综合测评,对于不合格的指标需要师生着重指导和学习。而且在使用考核方法时,除了常用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方法之外,还可引进一些横向评价、纵向评价、差异化评价等新颖的方法,以便科学量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成效,做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工作。

(作者简介:傅松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讲师)

来源: 光明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新能源   人才培养   机制   职业性   专业   汽车行业   原则   高校   人才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