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会·旅游 - 走太平

全椒地处安徽的东部,属滁州地界,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故里,有着千年古县的美称,更有着一个绵延了一千五百多年,且亘古不变的民俗文化活动——正月十六走太平。

这一天,全椒城的四乡八邻、都会扶老携幼、倾家出动。数十万人来到太平桥上走一走,祈福许愿。从清晨到深夜,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我选择了下午的时间,走入了人潮中。走的也是他们约定俗成的传统线路,定格为“三桥两街”,即积玉桥、洪栏桥、太平桥以及袁家湾老街和太平大街。全程5里多。三座桥,一座高于一座,有“步步高”的寓意;两条街取“团团圆圆、太太平平”的美好寓意。积玉桥是一座始建于西汉的古老的桥,桥下流淌着古襄河的水。河水汤汤地流着,流到了滁河,再汇入到长江的怀抱。古襄河是一条护城河,与从前见过的其他城池的护城河相比,这条护城河很宽,大约有25米。这座据说“老爷打板子,四门都听见”的全国最小古县城(有待考证),依河湾而建,可谓是因地制宜又极其宏大的防卫了。只是不见了古城墙,河沿也显冷清。

很快地,郭沫若题字的百年老校——安徽全椒中学映入眼帘,旁边就是全椒人心目中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建筑——奎光楼。看着眼前建在三丈高的城墙基座上,有着青砖青瓦的二层楼阁,想象着,200多年前,吴敬梓与一帮文人墨客登上楼阁,凭栏远眺,戏诗论文

沿着奎光路一路走,就来到了规定线路的第二座桥——建于宋代的洪栏桥。它横跨在古襄河支叉的护城河上,桥的这一头连着袁家湾老街,所谓的老街还剩下半条街,清朝年间的店面,那门板、墙砖都还留有着原本的模样,马头墙上刺愣愣地长着褐色的小草,叮叮当当的打铁铺里,红彤彤的炉子里的火苗,在腾腾地往上蹿。洪栏桥的另一边是太平大街,已不见任何古代的印迹。请了三支太平香, 随着人流,学着人样,上香,把钱币投进了太平井里,把一串一百响的鞭炮扔进了设置在广场中央的大香炉里。噼啪的声响中,祈福、祈愿的情思,弥散在广场的上空。人潮开始汹涌起来。每个人的手臂上缠上了红红的平安带,走上了太平桥。

这座桥最初建于隋朝,至今已经受过4次改造。如今呈现出来的桥梁如长虹一般,横卧在新襄河上。桥的跨径有101米,桥面宽16米,桥头有4座四角重檐亭,寓意一年四季。桥面两侧建有避雨遮阳的仿古长廊,有一番古典的韵味,又有一些现代的气派。眼见着数十万人正月十六争相地去走这一座桥,且传承了千年而不绝,其背后却还饱含着一个极其动人的历史故事:东汉初年,彭城人刘平出任全椒县令长时,恰逢年荒。刘平将朝廷拨给的建城款项用于救济灾民因此获罪罢官被押解京城。

全椒的百姓闻讯后,倾城而出,相送至城东小桥。此日恰为正月十六,百姓们焚香燃竹,感谢刘平的恩德,祈求声倾九天。许是因为强大的民意,最终让刘平免于治罪,从此仕途通畅,名垂青史。从此每逢正月十六,全椒百姓便自发来此桥上烧香燃竹,渐渐地,衍化成为小城的一大民俗“走太平”,此桥也被叫为“太平桥”。从桥的这一头走到桥的另一头,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就仿佛是一次从古到今的穿越,不由得,让人沉浸在千年历史的幽香中。(汪燕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太平   儒林外史   全椒   老街   桥面   护城河   楼阁   安徽   寓意   正月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