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蚊虫消杀对预防疾病初始流行作用有限

  近日,由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海南医科大学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蚊虫并非人类重要致病性病毒的长期贮存宿主,在没有病人或带病动物存在的情况下,蚊子传播疾病的风险很低。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于《微生物组》。

  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70万人因蚊虫传播疾病而死亡,因此,研究特定地区的蚊虫病毒组对于监控新发病原病毒、流行病预警和控制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至2020年,研究团队连续3年在海南岛13个地点开展蚊虫病毒组取样调查和基因组学分析,从15个蚊种中(包括伊蚊、按蚊和库蚊等)检测到57种已知RNA病毒和39种新型RNA病毒。然而,这样大规模的调查并未检测到任何已知人类或高等动物致病性病毒。

  研究团队认为,只有当病人或带病动物存在时,蚊虫才能通过叮咬获得病毒,然后通过后续吸血进行病毒传播。对蚊传疾病检测和控制的重心应该放在对患者和带病动物身上,日常对蚊虫的消杀对疾病初始流行的预防作用非常有限。同时,地理环境因素和蚊种取食偏好,共同塑造了蚊虫病毒组动态变化。

  在海南岛,不同蚊种的病毒组成明显不同,相同蚊种的病毒组成在不同地点和不同年份能够稳定维持。研究人员选择代表性蚊种进行跨大陆地理空间病毒组比较分析发现,相同蚊种病毒组却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推测,在较小地理区域内由于蚊种间的竞争和食物来源的限制,病毒组相对稳定。在较大地理区域内,由于食物来源和环境因素差异很大,同种蚊虫病毒组的变异受到多个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影响,变化明显,种特异性病毒组并不突出。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院士康乐告诉《中国科学报》,该研究首次将病毒组测序研究方法应用于蚊虫对动物及植物取食的溯源研究,推测RNA病毒在蚊种及其环境食物中的传播路径,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3-01556-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倪思洁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3-05-15 第1版 要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蚊虫   海南岛   疾病   致病性   学报   日常   食物   地理   作用   动物   来源   病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