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经济学解释(一)

引言:

想写这个的原因仅仅是走在学校里,看见一排排的共享单车,突然就想起来当年高中第一次看见共享单车的新闻,觉得特别新奇,但地处小县城,时至今日也没有共享单车的存在,共享电单车倒是开始多了起来。文章是一篇普通的学过经济学的本科生就能看懂的,因为本人处于研0时期,所以并不专业,也只能给大家介绍较为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写之前也没仔细查过有没有人写过这种东西,所以算是自娱自乐。同时本文也不会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因为我不会),排版也是随便排的,希望大家能读个乐,也能多多尝试使用经济学看周边事物。

记得在共享单车刚兴起的时候,就被当成了共享经济的革命性产物,也是那个时候让我认识到了共享经济的强大,这篇文章也会简要说说共享经济相关。共享单车的发展轨迹比较清晰地展现了经济学原理。当初利用低交易成本和网络外部性打造了一个“双边市场”,吸引大量用户和企业加入,催生出繁荣的局面。而后,市场失灵和博弈困境使其陷入低迷,各方利益难以协调,最终导致了衰退。

那么我们能在共享单车这个案例中使用什么经济学理论?市场如何从繁荣走向衰退?在文中我将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交易成本、产权理论、博弈论等经济学角度,来简要分析共享单车市场的兴衰与变迁。

一.共享单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这里只涉及我国范围内共享单车的发展,在调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共享单车在国际上其实上个世纪就出现了,但是最早的无桩无锁共享单车是在我们国家开始壮大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兴衰即可,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把简单的经济学理论用在里面。注意这节的数据是我用newbing查的,不过进入原链接核对过,我也是前阵子刚用,不得不感叹比自己找资料方便多了。

1.2015-2016年

2015-2016年可以称为共享单车行业的创新和试验阶段。在这阶段,ofo在北京大学内首次推出了无桩无锁的共享单车服务。用户可以通过APP随时查找并解锁附近的共享单车,骑行后再停放在附近即可。这种新颖的出行方式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ofo很快将业务延伸到北京其他高校。这里想说一下ofo,是北京大学两位毕业生创建的,算是该行业的开拓者,也体验了该行业从起步到发展的全过程。

与此同时,在ofo的成功激励下,其他创业团队也加入到共享单车行业。2016年底,主要竞争对手摩拜单车也在北京发起业务。除ofo和摩拜外,在2016年还有至少25家其他企业也推出了共享单车服务。

在这一阶段,共享单车凭借新奇的理念和业务模式,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投资者。但是由于共享单车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市场也比较混乱。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试图找到最具有竞争优势和盈利潜力的发展方向,这也为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打下了基础。

2.2017年

2017年可以称为共享单车行业的疯狂繁荣期。在这阶段,共享单车企业乘着资本的东风,纷纷投入市场,希望抢占有利的战略位置。投机者们被低廉的价格和高额的补贴无疑成所吸引,仅仅半年时间,共享单车企业的数量就激增至近70家,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创企业。在资本的摇旗呐喊下,各企业不惜战争般地烧钱,通过补贴大战来拉拢用户、夺取市场份额。

在这种高烧的场景下,ofo和摩拜凭借先发优势迅速成长为行业巨头,并牢牢掌控市场主导权。而其他中小企业在各路资本的跟风下,也如火如荼地铺开业务。一时间,小黄车铺满了大街小巷,成为了城市里无法回避的一道风景。与企业数量的激增相呼应,共享单车用户也在此期间迅猛增加。从2017年上半年的1.08亿,增长至下半年的2.25亿,几乎翻了一番。并且共享单车甚至跨出国门,留下了印记的国家达到21个。在这一时期,共享单车似乎已经成了投资者们口中的“下一个网红产业”。然而,在这种不可持续的高速发展下,共享单车行业也积累了许多深层问题,这为行业的后续调整埋下了伏笔。

3.2018年至今

2018年共享单车行业迎来了规范与调整期。在过度扩张与烧钱的高速发展下,各企业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许多小企业最终都难逃倒闭或被收购的命运。即便是行业老大ofo和摩拜,也陷入了生存危机,不得不裁员、调整战略,试图控制损失。在许多小企业的突然退出下,殃及的不仅是投资者,更有用户的利益受损。押金难退和大量废弃单车成了行业发展过程中最棘手的两大社会问题。长此以往,必定会对共享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意识到规范管理的必要性。他们推出了限制单车投放数量、划定停放区域、加大押金等举措,试图引导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轨道。对两大巨头ofo和摩拜而言,政府的举动无疑也起到了制衡作用,逼迫其调整策略、关注用户体验,避免重蹈覆辙。

可以说,2018年是共享单车从过度兴奋中渐渐平静下来的一年,也是各方力量逐步在行业中发挥作用的时期。在资本、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共享单车似乎正在朝着更为理性与可持续的方向前行。但宿命般的生存压力,仍将是驱动企业变革的重要动力。

二.共享单车的经济学解释

共享单车的兴起与蔓延,反映了经济学里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在其初期,低廉的价格与时尚新奇的体验刺激了市场需求,催生了高速增长。随后在过度扩张和同质化竞争下,供给最大化而需求趋于饱和,最终导致了行业下滑与洗牌。几乎所有行业都可以从供需的角度来分析,这节将从供需角度和外部性角度来阐述共享单车。

1.供给侧

供给方面主要指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和分布情况,它受到共享单车企业的决策和行为的影响。这节将从规模效应,网络效应,竞争策略等方面来解释为什么共享单车的供给会出现过剩的现象。

1.1理论介绍

规模效应(Economies of Scale):即规模经济,指公司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而使生产、管理成本下降,从而利润增加的现象。

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即网络外部性或需求方规模经济,指对于一个产品或服务,每增多一名用户,都会对该产品的其他用户产生新的价值。

竞争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指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得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计划。竞争策略通常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化等类型。

这几个理论分别可以从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了解,这里的竞争策略和博弈论有着密切联系,会在后续分享。如果不太了解这些理论,看看定义也可以读懂下文。

1.2分析供给

1)从规模效应来看:在投放更多自行车时,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将固定成本如采购成本和平台建设成本摊到每辆车上,从而降低单位成本,这就属于规模效应。同时无桩无锁的运营模式也可以省去停放设施和人工维护成本,进一步降低边际成本。因此,总体来说,共享单车企业随着投放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会呈下降趋势,这激励企业追求更大的规模来获取成本优势和利润增长。

但是在共享单车市场上,由于受城市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的限制,市场空间并不是无限的。当投放数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市场需求将很难继续扩大,这时如果企业继续扩张,将面临自行车闲置和资源浪费的问题,甚至还可能通过价格战损害行业整体利润。

因此,共享单车企业在追求规模效应时,必须同时考量市场需求的限制,达到规模经济的同时兼顾资源利用效率。如果市场规模已基本饱和,过度追求规模效应反而会带来成本上升和资源浪费。这就要求企业在不同市场阶段采取灵活的竞争策略,通过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更高顾客粘性来维持盈利能力。

可以说,规模效应虽然可以降低共享单车企业的成本和提高利润,但它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与弊端。企业必须在追求规模与维持效率之间保持平衡,适时转变竞争策略,才能在共享单车市场上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对政府而言,也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与措施来引导企业行为,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

2)从网络效应来看:共享单车模式是具备显著的网络效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管理风险。对于用户来说,选择共享单车平台时会更倾向于那些拥有更多用户和自行车资源的企业,因为这可以增加他们的使用便利性和选择余地。而对于企业来说,拥有更广大的用户群和自行车队也意味着更多的收入与数据,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这种互相影响,形成的正向循环,正是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激励共享单车企业追求更大的用户规模和自行车规模,以获取更高的平台价值和市场吸引力。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这种扩张速度超过了企业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会导致平台难以控制和信任危机,而且过高的扩张成本也可能超过网络效应带来的收益,影响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若企业扩张速度过快,超出其应对能力,网络效应反而会成为“害”而非“利”,损害企业与用户的利益。这要求企业在不同时期采取灵活的竞争策略,避免盲目跟风扩张,在追求网络规模的同时注重与之匹配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手段。

所以网络效应虽然是推动共享单车高速发展的重要机制,但同样也存在管理风险与挑战。企业必须在网络规模与治理水平之间达成动态平衡,才能稳固发展并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对政府来说,建立健全的行业规则与标准,也是促进网络效应正面作用的重要举措。

3)从竞争策略来看: 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在推动市场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共享单车企业会采取价格战、品牌战等策略来吸引用户,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优质停放点,并排挤竞争对手。这些竞争手段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自行车投放规模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进入壁垒。

但是,如果在市场基本饱和和监管不力的环境下,企业继续过度投放,最终会导致市场难以控制和恶性价格竞争。大量同质的的自行车带来的网络负外部性与管理难度,可能会超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收益,对整个行业产生损害。同时,部分小企业也难以在激烈竞争下生存,最终面临倒闭的风险。

因此,共享单车企业在采取竞争策略时,必须考量市场容量与监管环境,避免过度扩张和价格战导致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特别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竞争的重点应转向差异化竞争,通过创新来满足不同需求,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也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与规范来引导企业行为,制止恶性竞争导致的市场失序。只有在企业竞争策略与政府监管政策之间达成动态平衡,共享单车市场才能发展得以持续与有序。

综上,竞争策略在共享单车市场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市场规模扩张至一定范围后,其负面效应逐渐显示,需要调整与制衡。企业必须转变竞争思维,追求差异化与创新,政府也须承担起更积极的监管责任。只有竞争策略与监管政策的有机结合,才是共享单车行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2.需求侧

需求方面主要指共享单车的使用数量和使用频率,它受到用户的决策和行为的影响。这节将从替代品,需求价格弹性,消费者偏好等方面来解释为什么共享单车的需求会出现下降的现象。

2.1理论介绍

替代品(Substitute):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销售关系,即一种商品销售的增加会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潜在销售量,反之亦然。

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于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值。

消费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喜好程度,反映了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和选择。

这里三个理论都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如果不了解,仅看定义也可以看懂下文。

2.2分析需求

1)从替代品理论来看: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出行方式,其市场需求会受到其他出行方式的替代效应制约。共享单车需要与公共交通、私家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竞争。这些替代品可以满足用户类似的出行需求,其价格、质量与可用性的变化就会影响用户选择共享单车的意愿,从而制约共享单车需求的变化幅度与方向。

当其他出行方式的价格下降、质量提高或可用性增加时,部分用户会选择这些替代出行方式而放弃使用共享单车,这就导致共享单车的市场需求收缩。反之则反。因此,共享单车企业在判断市场需求与制定竞争策略时,必须密切关注与之竞争的其他出行方式,特别是这些替代品的价格变动、服务提升与政策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共享单车的需求带来影响,需要企业作出相应反应。若企业未能及时应对,最终会面临市场份额流失和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境。

综上,作为一种新兴出行方式,共享单车需求的变化受到其他替代出行方式的显著影响。共享单车企业要在激烈的出行方式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密切关注与其他出行方式的替代关系,准确判断替代效应给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并据此调整自身的竞争策略。这也要求共享单车企业不断改进产品与服务,增强竞争力与用户体验,以减弱替代品的制约与影响。

2)从价格弹性理论来看: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弹性需求产品,其市场需求会随价格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对共享单车用户来说,价格不仅指每次骑行支付的租金,还包括押金、保险费等其他相关费用。这些费用的变化会影响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意愿,从而制约共享单车整体需求的变化。

当共享单车的价格上涨时,部分用户会减少使用频率或转而选择其他较便宜出行方式,共享单车的市场需求会收缩。反之则反。这表明共享单车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价格弹性使得共享单车企业难以完全控制市场需求,其需求变化幅度受到价格因素的较大影响。这也增加了共享单车企业在定价决策上的难度。

因此,共享单车企业在制定竞争策略与投放规模时,必须考虑自身定价方案可能造成的需求影响。如果价格调整幅度过大,很可能会面临需求断崖式下滑的风险。这要求企业在定价上采取渐进的策略,并密切观测价格调整对需求变化产生的影响,以便及时优化竞争决策。

同时价格弹性也要求共享单车企业不断改进服务与降低成本,增强用户体验,减少价格因素对需求变化的影响。唯有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采取灵活的定价策略,共享单车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减小价格弹性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实现需求的稳定与持续增长。

综上,价格弹性使共享单车市场需求的变化难以完全掌控,但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机会与挑战。共享单车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恰当运用定价杠杆,并不断改进服务与增强竞争力,最大限度减弱价格弹性的负面影响,稳固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3)从消费者偏好理论来看: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的市场需求会受到消费者偏好的显著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自身特征(如年龄、性别、收入)以及外部因素(如社会风尚、环境意识、安全考虑)的综合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对共享单车的选择与使用意愿,从而制约共享单车整体市场需求的变动。

当消费者对共享单车有更高的偏好时,更多用户会选择共享单车出行,甚至向更符合个人喜好的共享单车品牌转变,共享单车的市场需求会相应扩大。而如果消费者偏好降低,部分用户会减少使用共享单车或转向其他出行方式,共享单车需求会收缩。

消费者偏好的多变性使得共享单车市场需求难以完全掌控与预测。共享单车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密切关注影响目标用户偏好的各类因素,准确判断偏好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并据此优化自身的产品与服务。这要求企业不断调整与丰富共享单车的功能与品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

综上,消费者偏好的多变会使共享单车市场需求难以完全掌控,但也为企业创造机遇。共享单车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必须密切关注不同消费群体的偏好变化,不断改进产品与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采取针对性营销策略稳定与扩大需求。只有在关注消费者与引导消费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企业才能在市场需求的变幻中占据主动,实现长期竞争优势。

3.外部性

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一个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的额外效应,而这种效应没有被市场价格所反映。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共享经济模式,它不仅对用户和企业有影响,还对社会整体有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本节将从环境保护,交通拥堵,城市管理等方面来分析共享单车产生的外部性效应。

3.1环境保护

共享单车是一种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它对环境保护有正外部性。一方面,共享单车可以替代一部分私家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共享单车可以增加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意识,从而促进人们采取更多的环保行为和措施。

3.2交通拥堵

共享单车的灵活便捷的出行方式对交通拥堵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一方面,共享单车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因为它可以替代一部分私家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从而减少道路上的车辆数量和压力。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也可以加剧交通拥堵,因为它可能会占用道路上的空间和资源,从而影响其他交通工具的行驶和停放。

3.3城市管理

共享单车的无桩无锁的模式对城市管理有着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一方面,共享单车可以促进城市管理,因为它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利性,增加城市的活力和魅力,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牌。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也可以挑战城市管理,因为它可能会造成城市的秩序和美观的破坏,增加城市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引发城市的争议和抵制。



关于共享单车的经济学解释第一篇暂且到此,因为如果再写就会过长,打算分成两篇来发,下一篇将会由共享单车引出对共享经济的探讨,利用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的知识来了解共享经济,并且对共享单车衰退原因,未来走向作出评价。这里要再次重申写这些的文章的目的,仅仅是想让大家知道自己学的那些经济学并不是骗子理论,都是可以拿出来使用,以此获得新的视角来看待周边事物,我自己也只是个学生,一时兴起写一下并不专业,写的很浅。如果真的有人看见这篇文章,不妨也试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单车   经济学   效应   策略   需求   规模   竞争   价格   用户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