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保山市政府搬迁腾冲市改腾冲地级市打造国际边境城市研究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初识腾冲是在小学时候的地理课,因为胡焕庸线是从黑龙江省瑷珲(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但是腾冲市给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带来别样的情愫,则是因为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那座虚构的云南边境小镇禅达。但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第一次去腾冲市,并不是因为《我的团长我的团》,而是在该电视剧拍摄之前的2004年,那一年大学暑期实践前往云南丽江市和大理州鹤庆县,结果遇到了大洪水。在结束暑期实践之前,有幸去了一趟这座西南的边境小县城腾冲,然而当时对其了解不多,也就匆匆擦肩而过了。

后来因几部电视剧在这里拍摄,腾冲便火了起来。从《我的团长我的团》到《中国远征军》,在腾冲取景的这些抗战片,让更多的人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腾冲。《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出现的禅达小镇、丛林激战地、“炮灰团”收容站、南天门等,俨然成为不少“团迷”们向往的西圣地。与丽江古镇不同,腾冲市的古镇建筑多以徽派风格为主,比如和顺古镇的住宅自东向西,依山而建,房屋密集,雅致美观。没有过多的商业开发,在这里还可以见到许多原住民在河边洗衣服等。青砖镶砌的小巷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越发平整光洁,很多的地方下过雨后道路会泥泞不堪,在和顺古镇里这种场景却不会有,因为这里的任何地方都铺有青砖,无论在田埂上、小桥边,走在任何一处都不会被泥土沾了衣裤,即使雨天也不烂不滑。

滇西腾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中缅边防的要塞、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自明代建城起,腾冲经历了“极边第一城”、“西南第一通商口岸”、“旅游城”的功能转换和社会变迁。考察西南丝绸之路如何影响、推动腾冲城市的发展变迁过程,可为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再促边城腾冲乃至整个西南边疆城镇发展提供借鉴。而今天城镇规划君就从腾冲市的城市发展变迁来研究腾冲市升格地级市,打造我国最重要的边境城市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可行性。

一、腾冲市概况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其名始于《旧唐书》,自西汉起几经更迭,1913年设腾冲县,2015年撤县设市。全市国土面积58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50公里,下设10镇7乡2街道,居住着汉、回、傣、佤、傈僳、阿昌等25个民族,总人口6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6.03万人。腾冲虽地处极边,但却是历史悠久的边关重镇,声名远播的翡翠商城,青山绿水的休闲宝地,被徐霞客称为“极边第一城”,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特点主要表现为:

生态环境优越。腾冲最大的特点是生态优越,属印度洋季风气候,有干湿季之分,年平均气温15.1 、降雨量1531毫米,森林覆盖率77%。气候温和,冬可避寒,夏可避暑,横贯全境的高黎贡山,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A级保护区。在腾冲,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深深根植在每个人心中,被评价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地质资源丰富。腾冲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交界的地方,正是由于两个大陆的漂移碰撞,使腾冲成为世界罕见并且是最典型的火山地热并存区。99座火山雄峙苍穹,88处温泉喷珠溅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火山奇观—神柱谷(柱状节理)、火山堰塞湖湿地—北海湿地、全国唯一的城市瀑布—叠水河瀑布、低温温泉暗河—坝派巨泉和热海高温温泉、黑鱼河等地质奇观。

丝路文化悠久。2400年前中国先民开辟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从腾冲出境经缅甸,再到印度雷多,至伊朗、阿富汗,一直是中国通往南亚国家条件最优、路程最短的国际商路。依托这条通道,腾冲得以较早开放。1899年英国在腾冲设立领事馆,1902年设立腾越海关。二战期间,又开辟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现在,腾冲至昆明已全程高速化,有两条二级国际公路通往缅甸;腾冲机场于2009年通航,现已成为国内最繁忙的支线机场之一。这条古丝路跨越时空,见证了腾冲的过去和现在,是腾冲走向世界的希望之路。

翡翠文化厚重。翡翠产于缅甸克钦邦帕敢地区,腾冲人最早发现了翡翠的商业价值,首开翡翠加工先河,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古往今来,腾冲一直是重要的翡翠加工贸易集散地,创造了不计其数的财富传奇。腾冲先辈们总结出一系列的翡翠鉴赏标准,包括种水、色泽和工艺等,成为了行业标准。作为腾冲旅游文化产品核心品牌,始终坚守腾冲翡翠无假货的信誉,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中国翡翠第一城称号。

抗战历史光荣。1942年5月,日军侵入缅甸,切断滇缅公路,占领了怒江以西包括腾冲在内的大片国土。此后,腾冲成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1944年9月14日,远征军经过127天的血战收复腾冲,腾冲成为全国沦陷区中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此役共歼敌6000多人,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人,盟军官兵阵亡19人。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让世人记住了与腾冲相关联的一串历史闪光点:中印公路与远征军,驼峰航线与飞虎队,抗日县长张问德,至今保存完好、为纪念远征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国殇墓园。

和顺文化悠远。在云南25个边境县中,腾冲是唯一一个汉文化为主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地区。长期以来,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和谐、和顺为核心内涵和以开放性、包容性为基本特征的地域文化。涌现出了云南辛亥革命首义领袖张文光、民国元老李根源、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知名人士。现在,和顺和谐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个腾冲人的心中,成为了腾冲人的精神烙印。腾冲籍华侨华人达35万人以上,分布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实现生产总值347.97亿元、增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64亿元、增4.9%;第二产业增加值151.29亿元、增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31.04亿元、增1.4%,产业结构比为18.9:43.5:37.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29亿元、增15.4%、实现增加值增1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3.8%、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9.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56亿元、下降11.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2.93亿元、增8%;贷款余额387.31亿元、增10%。

固定资产投资392.1亿元、增10.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6亿元、增6%,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10%、零售业销售额增9%、住宿业销售额增7.5%、餐饮业销售额5%。资质建筑业实现总产值59.75亿元、增29.1%,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75.57万平方米、下降23.6%。实现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增3.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03元、增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0元、增8%。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3.9%。接待游客1635.43万人次、增47.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78.12亿元、增38.3%。

二、腾冲城市的变迁史

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国际大通道,它不仅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而且对沿线城镇的兴衰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南丝绸之路先后出现过一些典型的丝路城市,如云南的大理、下关、腾冲和昆明等,其中腾冲是极富特色的典型代表,它既是一个边疆城市,被称为“极边第一城”;又是一个丝路城市,扼西南丝绸之路要冲,是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的最后驿站,曾被誉为“西南第一通商口岸”。边陲属性是腾冲城市的缘起,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衰决定了腾冲城市的辉煌与沉寂,两者的这一联系贯穿了腾冲的城市变迁历史,随着21世纪“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动,西南丝绸之路的重振必将为腾冲的再次崛起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明清抚夷固方之枢纽:腾冲边贸商城的兴起

从城市发展本身的自然条件看,古代腾冲水运不通,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偏僻荒凉,人迹罕至,同时又因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坝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54%,并不具备农业时代传统城市出现与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但因地居中缅边境,又扼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抚夷固方”和东西方经贸交流的双重需要,使一个农业并不发达,交通并不便利,物产也不甚丰饶的边塞之地成为开发较早、人口聚集的滇西国防和边贸重镇。

腾冲地处西南滇缅边境,国境线长百余公里,历史上外通缅甸,内连各土司,是历次中缅战争的必争之地。“抚夷固方”的军事需要,为腾冲城市形成提供了契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大理国前期,中央王朝就首次在腾冲设立治所——软化府,但腾冲历史上虽数次筑城又多次因战争被毁。自元至清,随着国家行政力量不断渗透,到明中期修建石城,腾冲因此而成为滇西门户,被徐霞客称为“极边第一城”。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在元代被毁的旧城址上,明政府修筑了雄伟坚固的“石城”,从而为腾冲日后近五百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耗时3年始告完工的腾冲石城,先后征调了1.5万名官兵,为此而开了明朝历史上的“开中”特例,即以盐换粮来解决筑城军士的粮食供应,在规模及功能设计上体现出鲜明的边塞军城的特色,城市人口也以屯田戍守和筑城的军士为主。新筑石城规模宏大,为当时云南诸州、县城之冠。

为抚夷固方而筑的腾冲石城,不仅奠定了腾冲作为滇西最具战略意义的边境军事城市的地位,而且为腾冲作为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镇创造了条件。从明至清,腾冲从明初的卫所升格为清末的腾越厅治、迤西道署和腾越镇总兵镇署所在地,在云南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滇西的军政中心,对确保西南边疆的国防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说早期“抚夷固方”的军事需要为腾冲城市兴起提供了契机,那么沿西南丝绸之路开展的滇缅贸易则是腾冲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

因为腾冲田地少,而且薄瘦,所以从明末就有腾冲人迫于生计,离乡背井,远赴缅甸经营玉石、棉花等商品,由于腾冲到缅甸和八莫需时仅八天左右,是近代以前到缅甸、印度最快捷的国际通道,腾商利用腾冲在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特殊交通优势,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腾冲帮”,成为激活滇缅商贸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动缅甸和滇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重要力量,对腾冲发展成为商业城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殊的地缘优势使腾冲成为明清时期中缅陆路交通和商贸的必经之地,使其在军事边关重镇的基础功能上再增添“边贸商城”的经济功能。

自汉代开辟集军事、交通和商贸为一体的西南丝绸之路,就逐渐将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联结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市场,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众多线路中云南境内最重要的一条,是途经昆明一保山一腾冲再出缅甸,被称为“博南古道”,腾冲正处于古代西南丝绸之路通往境外的交通要冲。

元代在云南设行省,开驿站,修官道,不仅改善了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条件,而且强大的元朝从政治和军事上扫除了滇一缅一印通商贸易的发展障碍,此后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国家行政力量对边疆地区的渗透,交通的改善,乾隆以后中缅朝贡关系的确立,共同推动了滇缅商贸活动的发展,腾冲因地处滇缅贸易交通枢纽而成为近代以前云南最重要的贸易口岸。明代在腾冲进行的中缅贸易商品主要以中方的食盐、缅甸的棉花为主,腾冲是这条“盐棉之路”的边贸中心,交易地点设在腾冲城西南的八关外,不仅有二三十个本地的初级市镇乡场,而且是中缅物资集散的“大聚落”和跨界贸易基地。到明末腾冲已是滇缅边贸中心,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了“居市甚盛”,“迤西所无”的记载,被称为“西南第一通商口岸”。

在中缅商贸的带动下,腾冲人口迅速增加,“治平既久,生齿日繁,栋比千家,散居城外”,尤其是商业繁荣的南关来凤山下,每到丁、壬赶集日,商民云集以万计,也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明后期隆庆新政期间,由于南门居民日多,加之军事防卫的需要,修筑了腾冲外城。直到清康熙初年,商贾贸易仍多在腾冲南门外进行,税所置于南门外的普济寺。

乾隆以后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了中缅商务的日渐兴盛,往来的主要商品从明朝时期的“盐棉贸易”转变为“丝棉贸易”:因印度和缅甸人民制作传统服装“笼裙”喜用黄丝做原料,来自四川的黄丝逐渐成为输缅的主要商品,常年占据对缅出口商品的70%以上;而云南本不产棉,滇西一带的棉纺织手工业大多由缅甸进口,从缅甸进口棉花的数量不断增长,占云南从缅甸进口商品总量的80%。

除了棉花外,明清时期推动中缅商贸发展的一项特殊商品,即玉石翡翠,其产地猛拱在明末以前属“滇省藩篱”,本归腾越州管辖,只是在明末战败后才划归缅甸,在明清时期属腾冲管辖,从孟拱到腾冲仅百余公里,运输线路短,风险小,是缅甸玉石出口的主干道。腾冲因此而得地利之便,成为珠宝玉石加工地和贸易集散地,从缅甸玉石厂的开采投标、到玉石的加工打磨,再到玉石的转运分销,基本都由腾冲商人所垄断。据《徐霞客游记》记载,90%的缅甸翡翠原石被腾冲商人通过腾密路(腾冲至缅甸密)和腾八路(腾冲至缅甸八莫)运往腾冲交易加工,腾冲因而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缅甸玉石交易及加工集散中心,大部分的玉石生意几乎都被腾冲商人包揽,腾冲也因此再添“翡翠城”的美誉。

(二)西力东侵之前哨:近代腾冲“国际商埠”的辉煌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英法等国也加紧了对西南地区的侵略,随着缅甸、越南等云南周边藩篱尽失,门户洞开,古代联系东西方的西南丝绸之路也成为英国侵略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孔道。由于腾冲在滇缅贸易中的特殊区位优势,在英国殖民者的推动下腾冲于1897年开埠,1902年继蒙自、思茅之后开关,是云南近代著名的“三关”之一,西力东侵的滇西门户。开埠通商客观上刺激了腾冲的进出口贸易,尽管有蒙自开关和滇越铁路开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英国极力振兴中缅商贸以进一步侵略中国,滇缅印贸易渠道通畅和国际贸易流通体系逐步建立等原因,进一步确立了腾冲连接四川、云南和缅甸西南丝绸之路的商品集散地地位,成为英国及其殖民地印度商品进入中国的转运中心,市场辐射能力大幅提升,城市至抗战初期臻至鼎盛。

19世纪下半叶,经过了三次英缅战争,1886年英国占据缅甸后,就将侵略矛头指向云南。无论是英国本土还是驻缅英军,都对打通印度通往扬子江的陆上通道热情高涨,为此在印度、缅甸修建铁路、公路并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推动了境外西南丝绸之路交通状况的改善,虽然其目的是为了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对振兴滇一缅一印商务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英国还以军事为后盾获得了减税和免税的条约权利,进一步推动了中缅贸易的发展。1902年开关以后,腾冲成为中国西南的桥头堡,大量来自英印、美国、日本的工业品充斥腾冲口岸,由此源源不断进入滇西,腾冲进出口贸易出现了严重的人超。1918年以前,出口额年仅70万两左右,而进口额则多在200万两以上,民国中后期人超情形更加严重,加深了腾冲乃至滇西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但随着国际贸易流通体系的拓展,推动了腾冲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1930年腾冲的进出口总值达400-600万两关平银,进口商品约200种,出口商品约80种,年进出口商品为8—9万驮,出现了数十家跨国商号和富商大贾。抗战前腾冲出现了象洪盛祥、春延记、永茂和、茂恒等数十家拥有巨资的跨国商号和腾越巨商,其辐射范围遍及云南、缅甸和印度。以“洪盛祥”为例,其总部设在腾冲,分号遍及海内外,国内有保山、龙陵、下关、昆明、嘉定、重庆、广州、上海、香港及拉萨,缅甸有仰光、瓦城、洞己、猛拱、锡箔、八莫和印度的加尔各答等地。

腾冲因此而成为云南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其商业规模远超保山、下关等地,如抗战前夕保山仅有商号300余家,而据1937年的统计,腾冲城内有坐商一千户以上。民居多集中在南门附近及南门外半英里长的道路两旁,主要的商店和商业活动场所是在南门城郊,但这一时期商务已从南关扩展至城内,出现了盛极一时的百宝街等中外商贸街区。随着商业的发展,腾越富商对地方公益事业也多加注意,特别是捐资办学,修路铺桥,如1915年创办了腾越中学,1928年创办了和顺图书馆,开设电影院和西医医院等。

除了进出口商业的繁荣,支撑腾冲经济发展特殊商品—玉石行业在二三十年代也进入鼎盛时期,到抗战前腾冲仍是缅甸玉石最大的集散地、交易中心和加工基地,从业者甚多,玉石琢磨声昼夜不停。根据1920年代的西人记述,腾冲当地一位著名的玉石富商,“其人设肆,遍于滇省各大城邑,更远及缅甸各都会,而终止于印度加尔各答”,开设有玉石加工作坊,分工明确,工艺复杂。

总之,民国鼎盛时期的腾冲口岸群商云集,产业兴旺,人口众多,县域人口至1941年增至291349人,并逐步向近代商业城市转型。出现了电话、电报、邮政等现代通讯方式,还有英国领事馆、海关、教堂、医院和银行等现代设施与建筑,而且由腾越商人从缅甸引进煤油、石蜡照明,到民国末年,一般贫民多以香果油照明,少数使用煤油灯及蜡烛,商界则使用汽灯。1940年,李根源等开始筹建叠水河电站。1940年代初腾冲城区总面积已达3平方公里,县城共有48条街巷,其中城内有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3条主街,城外有四、五、六保街、东街、西街5条主街,主街街道宽达10—12米,形成了城内文星楼,城外小月城和十字街三个商业中心。到20世纪40年代初,腾冲城市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获得了“小上海”的美誉。

(三)焦土抗战与滇缅公路:民国末年腾冲商城的衰落

作为滇西历史上最重要、最繁华的商埠,腾冲在1942至1944年被日军侵占,经过了长达49天惨烈的腾冲战役后,昔日繁华的腾冲城变为一片废墟,人口剧减,各业萧条,焦土抗战使腾冲失去了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

1942年初,日军在攻占缅甸后继续挥师东进,军事重镇、国际商埠的腾冲在5月10日因守军弃城而逃被日军200多人轻松占领,腾冲就此沦陷。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腾冲都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1944年九月间,中国远征军在美军配合下反攻腾冲,发起了腾冲保卫战,与日军激战49天,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座城池。

腾冲虽被光复,城市人口和建筑却惨遭破坏,沦陷期间,死于日军屠刀及炮火之民众约4000余人,战争中人民财产损失19041元,房屋损失约10万间,经此一役,除了1.8万名上场杀敌的国军伤亡,还有1.3万余参战支前的腾冲人民死亡。沦陷期间,腾越海关被降为昆明分关,中缅商贸停止,腾商损失巨大,仅大商号洪盛祥一家损失的金额就约缅甸卢比五、六十万盾。城内居民和大量腾商逃至保山、下关或昆明,城市人口急剧下降。惨烈的战争使腾冲石城化为一片焦土,城墙、道路、民居建筑悉数夷为平地,至今尚存地处城郊的英国领事馆,是一座用岩石砌成的两层建筑,每块方石上都遍布坑坑洼洼的弹痕,据当时随军记者留下的文字,“整个城市见不到一堵立着的墙,见不到一片完整的瓦,见不到一片绿色的树叶”。

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成为腾冲城市的转折点,1944年的腾冲战役,使明末所建近五百年历史的老城毁于一旦。表面上,是战争摧毁了腾冲城,中断了腾冲城市的辉煌,实际上,现代交通兴起,滇缅公路通车,西南丝绸之路的沉寂,腾冲历史上在滇缅商贸中的区位优势不复存在,才是导致腾冲战后长期沉寂的主因。

1937年,因抗战需要,开始修筑滇缅公路,到1938年8月即全线通车,其线路走向和传统的西南丝绸之路不同,是从昆明到下关、保山,从畹町出境经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相连,可直到仰光,这是云南第一条与通往缅甸和印度的近代公路,由此滇一缅一印交通艰险难行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并迅速取代西南丝绸之路成为滇缅商贸主干道。滇缅公路通车对腾冲城市发展影响巨大,由于滇缅公路不经腾冲,腾冲逐渐丧失了在传统中缅贸易中的交通和商贸枢纽地位,被畹町所取代。一些著名的大商号,如腾冲的“永茂和”,就在滇缅公路通车后将总号迁往昆明,所营业务转移到公路沿线地区。

尽管在1942年因为滇缅公路中断,经由腾冲的中印公路在1945年初建成通车,曾一度带来了腾冲兴旺发展的局面。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以及省内的富滇银行、兴文银行、矿业银行、实业银行和侨民银行等多个金融机构先后到腾冲筹建办事机构,一些大商号也纷纷到腾冲设立分号,以待在腾冲恢复滇西商业重镇的过程中抢占先机。然而随着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战胜利后滇缅贸易改经滇缅公路而行,经过腾冲的中印公路遂逐渐荒废,四大银行先后撤销,腾冲进出口贸易一蹶不振,“出口无货,进口无物”,一些大商号也随之搬迁到滇缅公路沿线的保山、下关等地。

1946年腾冲县商会给县政府的呈文中痛感“腾冲商场成为死市”,往日荣光不复一见:“光复后,屋宇摧毁,瓦砾遍野,繁荣之区成为荒凉之地,创痛巨深,满目疮痍,号寒啼饥者比比皆是……然商场冷淡,元气未复,印缅交易尚未畅通。贸迁无货,出口无物,腾冲商场成为死市,频日以忧,难以经营,折本之号更多。凡营工商业者,皆困惑不堪,欲罢不能,挣扎无方”,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萧条,1947年腾冲商业、饮食服务业下降为301户,资产较大的仅2—3户,私营工业只有造纸、火柴、皮革、发电等几个小工。1949年12月底,腾冲城内仍是一片黄土,只有零星几户居民,城外沿街店铺和居民住房虽已基本恢复,但城镇规模实际上只存城外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不及民国时期的一半,这和昔日国际商埠的繁华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国以后,由于腾冲在对缅交通和商贸重要性的下降,以及中缅政治外交方面的原因,导致西南丝绸之路阻断了近半个世纪,也造成了腾冲在云南城市体系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城市发展相当滞缓,从建国前的著名商城,云南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降格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县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县城占地面积都只有4.14平方公里。而随着滇缅边贸中心转移到畹町,1950年腾越关停止工作,建国以后因为政治原因导致中缅之间路阻商断,传统的中缅边贸几乎停止,缅甸玉石也不再经由腾冲集散交易,玉石加工业随之萎缩,从建国后至1980年代中期,腾冲都处于长久的萧条与沉寂。

(四)重振西南丝绸之路:边陲名城腾冲的再度崛起

历史上的腾冲,因其特殊的地缘和区位优势,成为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古代中湎边防的要塞。无论商贸与军事,道路是决定其兴衰的命脉。道路兴而商贸兴,边塞固;道路废而商贸衰,边塞废。随着明清至近代集交通、商贸、军事于一体的西南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腾冲人口聚集,商业发展,城市经济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进而带来了腾冲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持久繁荣。

然而随着公路汽车等现代交通的兴起,西南丝绸之路成为历史的陈音,腾冲的城市发展命运也因此发生根本性转变。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是靠马帮引领并逐渐拓展而形成的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通道,近代以前丝路之上的商品流通全靠山地之舟马帮进行,腾冲也因此被誉为“一个马帮驮来的城市”,民国鼎盛时期,在腾冲一保山、腾冲莫、腾冲一缅甸一线常年都有七、八千头骡马奔走于道,“在滇缅公路未通车前,每年通过腾冲转运的商品年平均为六、七万驮”,汇聚了14路马帮。马帮运输是近代交通兴起以前山高谷深、道路崎岖、水流湍急的云南最方便、最经济的运输形式。

在20世纪30年代末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滇缅公路通车后,所需时间更短,运费更低,而滇缅公路不经过腾冲,从畹町出境,显示出时间和价格的巨大优势。从昆明到畹町开汽车只需七八天,而从腾冲到昆明马帮需要32天,快捷低廉的滇缅公路在战后很快取代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成为滇缅贸易的国际主干道,而马帮驮来的城市腾冲迅速被新的滇缅交通和商贸中心畹町所取代,自此走向长期的衰落。

从传统到现代的时代变迁,从马帮到公路的交通体系转换,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不断改变着丝路枢纽重镇腾冲的命运,现代交通对腾冲的意义,早在民国时期已经引起腾冲本地绅商的重视。腾冲的富商大贾如永茂和等几次上书国民政府要求建设滇缅铁路,并在路线上坚持由腾冲经缅北修建(北线),这一倡议得到了曾任云南军政部次长李日垓的支持,并曾亲自查勘线路。

而在滇缅公路开建前,就其线路走向当年腾冲的本地绅商也曾力争经过腾冲,以继续保持腾冲在滇缅商贸的枢纽地位。即使在滇缅公路通后,也曾有过加快修筑腾冲至八莫一段公路以加快腾龙边区开发的动议,但由于此后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暇顾及,路况较差中印公路只在滇缅公路中断期间有过短暂的繁忙,之后重归寂寥,滇缅贸易都转移到昆明下关一畹町一腊戌沿线,建国以后,因为历史原因中印公路中断多年,路阻商端,更加剧了腾冲的衰落,曾经繁华成为昨日黄花。

改革开放以后,腾冲加大了与境内外周边国家的道路交通建设,尤其是与传统商贸对象缅甸的交通,成为腾冲城市建设的重点。1998年缅甸宣布对外开放,为重启西南丝绸之路(中印公路)提供了前提,在中缅双方的努力下,2007年从腾冲到缅甸的公路全线通车。如今的腾冲北通保山,南通缅甸,还开放了猴桥等口岸,从西南丝绸之路古道的末端,转变为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交通建设提升了对缅边贸水平,玉石进口和加工业也有所恢复。但是由于当代滇缅贸易中心已经转移到德宏州的瑞丽、木姐等新兴口岸,要想恢复历史上人缅交通和商贸枢纽地位已不可能,除了对缅边贸,腾冲城市发展需要新的动力。对此,腾冲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方面,在指导思想上曾发生过明显的变化。

根据《1984年腾冲县城总体规划》,腾冲是“以手工业为主,发展食品工业,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边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恢复中缅边贸和发展旅游成为腾冲城市发展的主导思想,1993年第一次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腾冲是“以发展边境贸易、旅游业、资源开发加工和转口加工业为主的口岸城市”,而到了世纪之交的2000年,在第二次修编后的腾冲县城市总体规划中,“以发展旅游、商贸、侨乡、口岸为一体的森林花园城市”作为新世纪腾冲城市发展的目标。

随着21世纪“一带一路”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加快西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带动边疆欠发达地区的开发与开放提供了条件,也为腾冲再现往日辉煌提供了契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在重振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机遇下,如何找出历史遗迹与现实发展的黄金分割点,把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代脉搏,充分发掘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财富并转化成腾冲城市发展的商机与动力,对腾冲这样曾经繁荣的内陆边疆欠发达地区而言,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国务院于2015年8月批准云南省撤销腾冲县设立腾冲市。腾冲市由云南省直辖,保山市代管。8月4日,省政府已经将《民政部关于同意云南省撤销腾冲县设立腾冲市的批复》批转腾冲县政府。9月29日,云南腾冲举行撤县设市授牌授印仪式。这标志着腾冲百年的建县历程圆满划上了句号,腾冲发展翻开崭新一页。腾冲撤县设市,对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功能,实现“一带一路一廊”发展战略,以及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腾冲的侨乡文化。因曾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交和商贸枢纽,腾冲人有长期对缅边贸的历史传统,解放前腾冲旅居缅甸的华侨约有近三万人,入缅籍者和华裔还不在内,直到现在仍有数千华侨旅居国外等10多个国家,腾冲的和顺与绮罗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腾越富商是推动腾冲社会变迁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曾经富商云集的和顺乡时至今日仍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艾思奇故居等,祠堂、古刹等明清建筑保存完好,是腾冲著名的旅游景点。

腾冲的抗战文化。腾冲因处于西南丝绸之路在国内的最后驿站,军事地理位置重要,被称为滇西门户,在抗战烽火中“滇西第一坚城”虽然被毁,但却让抗战之城腾冲声名远播。在战事稍停,元气大伤之际,腾冲人倾尽全力为长眠于腾冲近万名将士建造了“国殇墓园”,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抗战的重视,腾冲战役、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抗战古城腾冲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来。

腾冲的马帮文化。腾冲的兴盛与繁荣和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马帮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这些隐藏在高山密林中的马帮道,已经成为旅游的新热点,相信随着高速公路和空中航道的开辟,随着传统边贸的逐步复兴,侨乡“重商”之历史传统和极富特色的抗战文化必将有助于马帮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促使腾冲旅游城的再度崛起。

三、关于将腾冲市升格为地级市设想

根据2022年国家住建部官网官方发布的《2022年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腾冲市城区总人口20万人,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4万人,城区暂住人口6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而保山市城区(隆阳区)总人口36万人,城区常住人口34万人,城区暂住人口2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两相对比,我们会发现,虽然保山市城市规模比腾冲市多了16万人,但是保山市中心城区的外来人口却比腾冲市少了4万人,可见腾冲市的经济比保山市中心城区活跃,人们更愿意去腾冲市。

在城市建成区方面,腾冲市30平方公里只比保山市中心城区小了8平方公里。然而保山市已经建市近40年时间,因为1984年保山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保山县撤销设立县级保山市。2001年保山地区撤销设立地级保山市,原县级保山市改为隆阳区。而腾冲市2015年才获批撤县设市,建市时间仅有8年时间。如果多给腾冲市32年时间,再把地级市政府搬迁到腾冲市,腾冲市也许都发展成为城市规模超过50万人的中等城市了。

保山是一座低调的宜居城市,在国内的知名度远不及腾冲,一个下辖的县级市。腾冲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小城,这两年如日中天,其风头早已盖过了其东家保山,是云南最受追捧的宜居养老之地,房价更是一路飙升。要说云南哪个城市知名度最高,很多人会说是大理、丽江,其实在国内的确是这样,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曾经做过一期介绍中国旅游的专题,节目中就提到,在国外,云南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不是大理丽江,而是腾冲,很多人会感到惊讶,其实,这还是源于二战那段难忘的历史,远征军血战腾冲让这个边陲小城扬名世界,还有就是腾冲有35万海外华侨在国外宣传着腾冲,而要说云南知名度最低的城市,也和腾冲有关,这就是地级保山市了。

保山虽是云南的一座地级市,但远没有其下辖的腾冲出名。腾冲是保山代管的县级市,这两年在国内是如日中天,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现在风头强劲,已经成为继大理、西双版纳之后,云南最受追捧的宜居养老之地,一时间,各路资本也蜂拥而入,房地产大鳄也纷纷进驻,房价更是一路飙升,其风头早已经盖过了其东家保山

而且腾冲市在一直以来对云南经济的发展以及中缅经济交流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云南地方史,经济发展史,中缅关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丝绸之路”重要对外发展门户猴桥口岸作为国家级口岸直通缅甸,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上的重要门户。未来的腾冲将成为东南亚地区物流和人流集散地,发展巨大。腾冲市边合区围绕着云南打造一流“三张牌”的目标定位,腾冲边合区未来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定位,努力将腾冲边合区打造成国际大道的重要节点,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腾冲市未来的发展前途和潜力远大于保山市,可以考虑将腾冲市升格为地级市。但是不可能将县级腾冲市直接升格为地级市,所以可以考虑将地级保山市委市政府搬迁到了腾冲市,保山市改名为腾冲市,将腾冲市撤市设区,建成地级腾冲市的中心城区,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特色鲜明、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极边第一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腾冲   保山   保山市   缅甸   马帮   城市   云南   丝绸之路   边境   玉石   市政府   公路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