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的孩子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答案值得无数家长深思

丁香医生曾经发过这样一则微博:


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是 19.85%,在中部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 23.7%。


也就是说,在中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可能存在抑郁症状。


(图源丁香医生微博,侵删)


这组数据,看得家长心中五味杂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这个孩子玻璃心,那个孩子有抑郁情绪。


父母苦思冥想:“我们当初远不如现在的生活条件,大人给的关心也有限,而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怎么这么脆弱了?”


甚至还有人说:“我们小时候常被父母打骂,也没见几个寻死觅活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大家理性探讨这个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现在的孩子不是脆弱,而是他们面临的东西比过去更加复杂了。




有位老人曾经感叹:“过去我5个孩子都拉扯大了,怎么现在年轻人带一个孩子都这么累!”


上一辈育儿看似轻松,但讨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


正因如此,他们对孩子关心不会特别细致,只要不是安全上的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就这么带大了。


到了今天,生活条件好了,父母对教育更加重视,养育孩子也格外用心。


因为用心,所以也更加辛苦,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养育者面临的挑战。


很多家庭是一对父母+两个老人甚至是四个老人,多个大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单个孩子的养育之中。



有人可能会说,孩子得到的爱变多了,难道不好吗?


问题是爱多了,关注多了,控制、干预、包办也成倍增加。


一方面,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被挤压,很多该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大人都帮他扫平了障碍,该有的责任感、独立性没有被培养出来。


另一方面,当养育者盯着孩子的时间过长,孩子身上的问题也会被无限放大,我们公众号后台的咨询问题中,简单吃饭睡觉都成为父母头疼的话题。


我们一边过度关注孩子,一边又在挑剔他们身上的毛病。


这不是在说用心养育不好、鼓吹放养,而是不以独立自主为目的的教育,会让密不透风的爱变成沉重的“枷锁”。




以前的父母也会给孩子学习的压力,毕竟读书能出人头地。


他们会对孩子说:“只要你想读,我们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


然而,大学值得向往,父母也并不把这当成是唯一的出路,孩子没考上就去做别的事,遗憾但不绝望。


到了流行“鸡娃”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更高、更细致了。


所以孩子面临的期待也变了,不仅是好的大学,也要好的初中、高中,还要全面发展,不甘于人后。


从我们把孩子送进小学的第一天起,鲜少有父母做好了“我的孩子可能是中下游水平的心理预设。”


大家都是抱着孩子一定要考前几名的心态去的,当孩子在成绩达不到父母期望时,痛苦的学习“战争”就开始了。



以前看过一则新闻:有位妈妈因为孩子考了98分,竟然得了焦虑症。


这种期待,对孩子而言,就是过重的身心的压力。


天下的父母无一不对孩子的未来抱有期望,人都不甘于平庸,这是很正常的。


期待不是坏事,问题出在大部分父母无法接受一个平凡的结果,最后因为失望,影响了对孩子的爱与评价。


而孩子也从你身上感受到深深的焦虑和挫败感。


父母要懂得,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


对孩子的期望越大,越是要耐心,越是要考虑到孩子能力和现状,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




随着网络的发展,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更加消息灵通。


我经常听人感叹:“现在的孩子都好早熟,小学生都懂得很多事情了!”


孩子们过早接受多方面复杂的新媒体信息,自我认识和要求独立的呼声也较早的出现。


他们会主动要求话语权,有的大人经常会觉得自己说不过孩子,苦口婆心的说教遇上针锋相对的反驳在家庭经常上演。


即使你利用家长的权威让孩子闭了嘴,他还是能在网络上、同龄人那里发泄不满。



以前我们说起叛逆,总觉得那是读高中的“大孩子”身上才会出现的事。


但是现在孩子叛逆的年龄似乎越来越早,有的孩子在五六年级左右就开始反抗父母。


而叛逆的本质,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孩子发现自己在父母面前没有被当作真正的人来尊重,过多的命令、批评和否定就会引起孩子的反叛。


渐渐地,孩子渴望自主与父母权威压制的养育之间,产生了诸多无法调和的矛盾。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到一个词叫做“自然缺失症”。


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逐渐疏离,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


他提到:


“对于孩子来说,自然的面貌是多种多样的:一头初生的牛犊,一条年代久远的林中小路,荒地边上的一块神秘湿地。


虽然面貌各异,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会偷走孩子的时光。”



过去的孩子也有这样的世界,家庭之外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去释放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中的委屈。


他们的玩伴很多,邻居家的小孩,吆喝一声,马上三五成群;


玩的方式也丰富,跳房子、跳高、跳皮筋、爬树摸虾......


虽然没有高档的玩具,但是内心无忧无虑。


这些时间都为孩子提供了稳定的情绪和情感支持。


即使被妈妈打一顿,在外面哭一会,玩一会,走一走,回家又是活蹦乱跳的黏人小孩。


但是现在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父母平时不当教育所带来的伤害。


他们虽然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童年快乐记忆,却没有曾经那种广阔的大环境释放压力。


自由自在与同伴一起玩耍的经历,对于现在很多孩子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城市里到处高楼林立,百把平方的家,就像是壁垒。


父母就是孩子相处最多的人,除了家庭之外,有的孩子几乎没有其他外界的心理支持。


也就是说,当他和父母的关系坏了,孩子内心所有的心理支持系统也可能随之崩塌。





最后再来回答文章标题中的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常被父母打骂,却没几个有心理问题的?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80后朋友就是被父亲打大的,一直打到十几岁,直到他长得比父亲还高,打不了了,这种情况才停止。


他和所有孩子一样,小时候十分憎恨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随着岁月流逝,这种恨意也渐渐淡了。


但是与父亲相处时一直有道鸿沟存在。


即使现在已为人父,他也不愿意和父亲说话,只要是父亲给的生活建议,他就是没有耐心听。


所以,我们能说从小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心理没有任何创伤和影响吗?


不管哪个时代,只要是孩子,他的内心必然都是脆弱的。


只不过,过去信息传播没那么发达,鲜少接触对父母不当教养的反思,对这种痛苦的感受是模糊的、后知后觉的。


几十年过去了,日子越过越好,人们不再愿意提及过去的伤痛,最后变成了潜藏在心底的童年创痛。



现象普遍,不意味着正确。


问题没被察觉,不等于没有问题。


我们父辈的教育中的确有一些“简单粗暴”部分,正是因为我们在上一辈那里吃过亏,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会更加慎重、谨慎。


“过去被父母打骂,也没几个有心理问题的”是一个伪命题。




早在“五四”期间,鲁迅就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也写出了那篇令人深思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现如今,“如何做父母”成为了摆在新世纪家长面前的新难题。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彷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本身,毕竟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改变孩子之前,先改变自己。


如果父母能放下心中追求完美的执念,摆正心态,多鼓励,多理解,才能真正地和孩子站在一起,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

-END-

来源 钱志亮工作室 作 者:钱志亮

声明 文中图片、视频及内容均转自原文章,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孩子   少有   叛逆   大人   父亲   身上   家长   父母   答案   压力   心理   时间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