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南亚国家抛弃的民族:2003年才加入中国,自愿为国家守护边疆

吉隆沟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片秘境。

河水在沟里蜿蜒流淌,树木在沟边翠绿欲滴,群山在沟外层层叠叠。

这里有一个神秘的民族——达曼人,他们自一百多年前就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至今已经有六七代人了。

他们与藏族相邻,拥有与藏族相同的生活习惯。

在2003 年之前,他们还没有国籍,只能在吉隆镇的几个村落里寄居。

2003 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他们才正式加入中国国籍。

在加入中国国籍后,达曼人家家悬挂着五星红旗,自愿为中国守护边疆,以此表达对国家的感激之情。

达曼人的前世今生

达曼人所生活的吉隆镇与尼泊尔相接壤,是西藏自治区的一部分。

达曼人因为没有国籍,所以没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子,一直漂泊在此,人们称他们为“东方吉普赛”。

关于达曼人的来源还得从“达曼人”这一名称说起,在藏语里,“达”是“马”的意思,“曼”是“军”或“多”的意思,“达曼”就是“骑兵”的意思,这表明他们是古代骑兵的后代。

据说达曼人的祖先和尼泊尔的一个部落有关,那个部落叫廓尔喀,他们曾在18世纪末两次入侵吉隆、聂拉木等地。

1791年的夏天,廓尔喀人以西藏人违背约定为借口,再次对吉隆、绒辖、聂拉木等边境地区发动侵略。

清朝政府为了保卫西藏,派出福康安大将军带领满、汉、蒙等数十个民族大军,跋山涉水,远赴西藏,与廓尔喀人展开激烈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有一些将士走散,无法和大部队联系,其中有数百名骑兵流落在茫茫的密林里,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这些骑兵就在边境地区定居下来和尼泊尔人结婚生子,据说达曼人就是他们的后代。

当然,也有人说达曼人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和藏族人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但达曼人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还有人说,达曼人本来是喜马拉雅山南部的一个民族,后来在清朝时期搬到了吉隆沟。

总之,关于达曼人的来源和民族身份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是中国清朝骑兵和尼泊尔人的后裔。

在外貌上,达曼人拥有尼泊尔人的外貌特征,眼睛湛蓝有神,五官棱角分明,皮肤古铜色。

在西方,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喜马拉雅山民”,甚至把他们当作中国56个民族之外的一个独立民族。

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达曼人和夏尔巴人成为登山运动员的得力向导。

他们身手矫健,熟悉地形,可以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穿梭,为登山队提供帮助。

然而,人们只知道夏尔巴人,对达曼人的认知很少。

虽然达曼人有自己的语言,但他们没有文字,只能通过口头传承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于宗教,他们并不刻意追求,只是将宗教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在每月的8日和15日按照传统习俗去寺庙参拜。

在与藏族的来往过程中,达曼人逐渐吸收了藏族的风俗习惯。

他们喜欢吃糌粑,穿藏袍,说藏语。

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正在渐渐消失,只有老一辈人还在坚守传统节日。

尽管藏族对他们非常友好,但在社会活动中,族群之间的界线依然很清晰,各有自己的交流范围。

达曼人的生活

在悠远的岁月里,达曼人一直在封闭与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

他们所依赖的,几乎全是大自然赐予的恩泽,坚守着古老的传统,用刀犁田地,用火燎山林。

2003年以前,他们身处中国边缘,无尼泊尔身份,也无中国归属,即便在国境之内,依然难以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

因此,他们无法拥有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达曼人只能根据年龄和性别,全力投入各式各样的劳动。

成年男子靠做工匠为生,他们以精湛的打铁技艺而闻名,因而也被称为“铁匠”。

在村子里,他们拥有共享的锻造作坊,为周边的村落提供各种打铁服务。

有时,他们甚至会受邀去客户家中制作生活用具或农具。

他们制作的工具质量上乘,因此客户们不仅支付加工费,还会赠送一些日常用品作为答谢。

达曼铁匠擅长打造各种铁器,无论是斧头还是铁犁,他们都能制作得出奇制胜。

有趣的是,他们的经营模式仍然遵循公社制原则。

当接受订单时,他们会共同合作,轮流上下班,最后,大家共同分享所获得的收益,拥有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达曼的女性则与藏族女子一样擅长家务和纺织。

她们巧妙地在指尖纺出一件件羊毛制品。

年迈体弱的长者们通常在家照看炉火,修整竹子和藤蔓。

尽管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略显单调,但他们深知这是谋生的唯一途径,只好从中寻找乐趣,享受这周而复始的生活。

达曼的孩子们经常自由地玩耍,没有受到太多母亲的照料。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关爱,所获得的知识也并非来自学校教育,而是个人感悟。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逐步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

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孩子们在一起游戏,他们用羊骨和鹅卵石玩耍,虽然童年生活简单单调,但纯真的笑容依然洋溢在每个达曼孩子的脸上。

受诸多条件制约,达曼人的住宅多是由各式石头堆叠而成,顶部用木板和茅草覆盖。

这些房屋矮小且采光不佳。

据当地藏族居民描述,尽管过去达曼人和藏族共同生活在吉隆镇的各个村落,但他们的房屋与其他房屋迥然不同,一眼就能辨认出来。

他们的住所总是处在“黑灰”状态,外部看起来就像杂乱无章的垃圾堆。

此外,有很多达曼人在加入中国国籍之前甚至没有自己的房子。

他们寄居在当地藏族群众的牛棚、羊栏或石屋里,通过为藏族家庭打工、背马赚取微薄的收入来支付房租。

还有一些铁匠的达曼人就住在自家的铁匠铺里。

这样的房子里没有床,许多人只能挤在地上睡觉。

遇到天气恶劣时,屋顶漏雨、四面透风,他们也无计可施。

生活条件日渐改善

2003年5月,达曼人正式成为中国公民。

为了确保达曼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从2005年至2012年,吉隆镇政府全力投入达曼人住房保障工作。

2005年,政府投入超过一百万资金建立了“达曼新村”,让散居在吉隆各个村庄的达曼人得以汇聚一堂。

达曼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2008年,达曼人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代居民身份证,作为藏族成员,他们开始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权利及承担相应的义务。

在2011年的“9.18”地震中,印度、尼泊尔和中国藏族地区都受到了影响。

达曼人的住房在地震后变成了危房,无法再居住。

于是,吉隆县党委和政府迅速采取行动,为达曼村的每户家庭投资12万元,总共投入了564万元进行整村重建。

共修建了47栋房屋,每户的建筑面积达到了90.49平方米。

在2011年至2012年地震灾后重建期间,国家为每户达曼人提供了一顶救灾帐篷。

即便如今他们已经拥有了新居,达曼新村的村民们仍然珍惜这些帐篷。

他们将这些国家救助的帐篷用作放牧时的休息地点或者烹饪场所,作为渡过困难的宝贵记忆。

经过地震重建的达曼新村,在中国政府再次投入约300万元的支持下,启动边境小康村民房改造工程。

项目主要包括修建围墙、更换门窗和房顶等,旨在将达曼村打造成吉隆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达曼新村的房屋外观焕然一新,展现出本村独特的特色。

与过去环境卫生状况堪忧、恶臭难闻、房屋破旧的日子相比,如今的达曼新村村民已经开始注重环境卫生,家家户户都将门前打扫得一尘不染。

每户人家都自发地在门口挂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助力达曼人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耕地。

2004年,政府开辟了约53亩的荒地,将其平均分配给197名村民。

有了耕地,达曼人积极学习农耕技术,并在政府的指导下,陆续种植起了玉米、荞麦、生姜和茶叶等作物。

虽然与当地藏族相比,达曼人的耕地面积并不大,但出产的粮食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他们的温饱需求。

然而,自2007年起,达曼人的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土地有限和贫瘠的土壤制约了作物种植的选择。

为了助力达曼人的发展,政府不断调整政策,引导他们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2011年成立了“日吾班巴”援藏公司,实行长短期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长期项目是尝试种植茶叶,政府将用于种茶的土地租给村民,并让他们分享茶叶种植的劳务费和利润。

短期项目则包括种植玉米和生姜,公司提供所需的种子、耕种设备、化肥和农药,政府还聘请技术员教授村民田间管理和种植方法。

在房屋、耕地和种植知识等方面的改善过程中,达曼人见证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随着达曼村的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村民们逐渐产生对国家的强烈归属感。

对中国共产党心怀感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吉隆沟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方政府每年按人口免费向达曼人分发青稞和酥油;修建中尼公路时,优先征用达曼人的劳力;家家户户享受免费用电,政府还计划逐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自2001年起,西藏自治区政府在当地兴建学校,让达曼儿童得以免费接受教育。

政府对达曼村的持续关怀使得村民们满怀感激之情。

如今,当地的达曼青年在谈起生活变化时总会提到:“即使政策再好,若不勤奋也无法成功。政府已经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剩下的就要靠自己努力。如今的生活越来越有希望,我们要感谢共产党的良策、感谢新时期扶贫政策的优待、感谢党对边境群众的关爱,还要感谢帮扶责任人。”

村里一位42岁的妇女说:“过去我们只能种点玉米,挖贝母、天麻为生。而如今,国家帮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我丈夫在那里打铁,我也能在那里编织毯子。政府给我们发放了各种补贴,让我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家里有了家具、房子,还养了犏牛和黄牛。大女儿已经在日喀则找到工作,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小儿子正准备去参军;而最小的女儿也完成了县里初中的学业。现在孩子们上学不用交学费。以前边境补贴是3750元,现在又有所增加。这些变化过去是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我们真的非常感激党和国家的关爱和帮助。”

村里68岁的长者说:“我还记得那时候的喜悦,小时候随父亲来到这里,从未离开过,也无法确定国籍,属于中国还是尼泊尔。当我们获得中国国籍时,心中充满欣喜。政府为我们盖起了房子,修建了道路,孩子们能免费上学,我们实在是太高兴了。”

这一系列改变让达曼人过上昔日难以想象的生活。

他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提升,经济生活紧跟国家步伐,摆脱贫困,拥抱美好生活。

如今的达曼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他们勤劳智慧地开创全新生活,与周边群众和睦共处,在达曼新村这个新家共建幸福、世代繁衍。

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达曼新村成为达曼人崭新生活的赞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包容性和民族融合一直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品质。

这种对多民族包容性的认识和对待方式在达曼人的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

反思多民族国家的生活与发展,我们应该始终维护和传承民族和谐、友爱、团结的优良传统。

从达曼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政府和人民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景象,这正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好诠释。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传统,正是这种差异性成为了我们共同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王思亓.离散群体的族群边界与国家认同——以中尼边境吉隆镇达曼人为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3):53-58+154.

[2]没有国籍的达曼人[N].发展导报,2003-12-30(012).

[3]侯亮亮.民族政治学视野下的西藏达曼人国家认同及原因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23):55.

[4]何胜科. 从四处漂泊到安居乐业[N]. 日喀则报(汉),2011-05-11(B04).

[5]张超音.达曼人:在幸福的山谷里[J].西藏人文地理,2007(06):75-89+74.

[6]红杏.达曼人的前世今生[J].人与生物圈,2013(06):59-6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吉隆   中国   尼泊尔   南亚   藏族   民族   西藏   边疆   国籍   边境   新村   政府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