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发表!北京科学家首次合成这一“新型材料”,引发国际关注!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付红兵教授、田洋教授合作在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发表了题为《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热活化长持续发光》的研究论文

长持续发光是指在停止激发后仍然保持很长时间发射的一种特殊发光现象,在显示、医学诊断、加密防伪、消防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长持续发光材料存在成本高、制备条件苛刻,以及氧气对于发射猝灭等严重问题。

基于此,付红兵教授和田洋教授团队将具有长共轭体系的有机配体引入到具有合适带隙的金属卤化物骨架中,首次合成了一类新型二维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材料,在低功率光源激发下能产生超过300秒长持续发光,比之前报道的同类材料高出两个数量级,同时对相关发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材料的LPL特征提供了新的见解。

上述工作由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完成,以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为第一通讯单位。学校付红兵教授和田洋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化学系博士研究生宫浩和硕士研究生余衡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付红兵,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持人,科技部973计划首席专家。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光电功能有机低维材料及其超快光谱的研究。

田洋,教授。研究领域为光/电化学催化分解水、低碳分子催化转化和储能发光材料。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此前,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已在该期刊多次发表研究成果。化学系坚持“学科建设乃强系之基”的学科建设理念,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目前,化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处于同类高校化学学科的领先位置。近5年来,学院在包括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在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SCI一区、二区论文200余篇。

化学系秉承“人才培养乃立系之本”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本科人才的培养。所有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位学业导师,开创“五谈双导”全员育人新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学业指导。教师的科研室全部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在校期间均可参加课外科研立项,得到科研导师的指导。

为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学院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并适应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新时代要求,自2022级本科生开始,在化学系设置实验班。实验班推行“导师制、项目式、学术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举措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近几年师范生的就业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应化专业的就业签约率保持在80%以上,就业率均达到100%。近五年来,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130余篇,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和考研单位的充分肯定。

撷往日芳华,谱今日篇章。今后化学系将紧密围绕学校“攀登计划”,开展高水平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实现学科建设的新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以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及国际学术影响力。

素材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卤化物   化学系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无机   本科生   北京   科学家   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新型材料   材料   项目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