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百年旧影踏查

鼓山涌泉寺

灵源洞

近代以来,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不断吸引着外国商人、旅客以及传教士的到来,而鼓山作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山更是频频出现在外国摄影师的镜头之中。其中,又以1929年日本古建筑学家常盘大定一行踏查鼓山涌泉寺时留下的影像资料最为集中。

作为佛教史研究的专家,常盘大定前后共五次来到中国进行考察,行迹遍及十多个省市。在鼓山踏查时,他一路寻山访寺,留影记录,这些资料不仅真实呈现了当时山寺之貌,而且可以影史互证,今昔比照,具有重要的价值。

山径行旅寻古刹

1929年1月10日,常盘大定一行至鼓山下院登山,见一亭,上有朱子所题“闽山第一”榜额。此亭由僧德隆建于宋嘉熙年间,初名“通霄”,后朱熹题匾,因而改名“闽山第一亭”。后旧亭不知所终,现今新亭乃依据旧影于原地重建,令我们得见百年前的风貌。

自门而入,古榕繁阴,不远便至白云廨院。白云廨院为鼓山涌泉寺下院,初为王审知所建,作为耕作接纳之所。明弘治四年(1491年)廨院遇火,后由陈公道重建。常盘大定于廨院之内拓得明弘治七年(1494年)二月住山僧人慧钦所立《重建白云廨院碑》。此碑由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克复撰文,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谢仕元作碑额,广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谢瑀书写,上载廨院建造职能,及弘治年间遇天灾而重建之因缘。然此廨院今已不存。

其时,廨院门前有联曰“环门流水灵源杳,幽径垂榕祇树深”。此联未见记载,幸得旧影保存。撰联者一语双关,“灵源”既指门前流水自涌泉寺灵源洞涓涓而下,又暗指禅宗一系法脉灵源延绵不绝;“祇树”既是释迦牟尼宣说佛法的祇树给孤独园,又寄托着寺院弘法布道,禅灯永耀的美好期许。事实也正是如此,明清时期涌泉寺僧众云聚,宗风丕振,成为东南一大法窟。

一行人过东际石桥,复沿登山石级曲折而上,石磴逶迤,古松荫蔽,沿途依次经过仰止亭、半山亭、圆通庵以及更衣亭。其中,半山亭内安置有一座多层阿育王塔,更衣亭附近山径之上另有两座石塔。其中一座宝箧印塔,下部为四方形基座,四面以阳文刻有大势至等四菩萨像,上部塔檐作山花蕉叶状,塔刹较高,为明清时所建。

山径曲折逦迤,直至山门,其右侧即为驻锡亭。山门高悬“无尽石门”四字匾额,有楹联一副,曰“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此联明指山门不设门扇,应接四方信众,又无需人力洒扫,任凭山风穿门,拂扫落叶;暗喻心性本净,不染尘埃,佛门净地,四大皆空。更为巧妙的是,此对联还是一副藏头联,上下联取“净”“空”二字为首,纪念已故涌泉寺方丈净空法师。

进入第二门后,右方即见关帝庙。关帝庙又称“回龙阁”,最初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称“澄心亭”,至清光绪年间改建为“回龙阁”。高共三层,于第三层内设有关帝像,其旁另配祀妈祖像、顺风耳和千里眼。彼时登楼,能览眺涌泉寺全景,楼前放生池内倒映着白垩轩壁。然而,1934年回龙阁失火被焚。如今所见的三层砖混结构的仿古式建筑,系焚毁后重建。

寺中游观览胜景

常盘大定一行到达涌泉寺,所见寺内伽蓝布局,仍然保持明清时期永觉元贤与为霖道霈重修后的基本格局。

寺院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线,左右次第排列有华藏堂、钟鼓楼、戒堂、上客堂、禅堂、祖师堂、地藏殿、正法藏殿等,皆依地势层层上升,错落有致。其完备程度,当时少有寺院能与之相比,不负其“闽刹之冠”的美誉。登上伽蓝殿右方高丘,能够从侧面俯瞰其全景,法堂、大雄宝殿、钟鼓二楼、华藏堂与客楼等建筑屋脊相连,波澜起伏,蔚为壮观。

常盘大定所见天王殿上高悬着康熙颁赐的“涌泉寺”御书泥金匾额,如今仍在原处。殿前设有五间玄关,玄关石柱上各有刻字。顶端虹梁下端垂花皆施彩绘,色彩极为绚烂。彼时,殿中所设四天王像中有两尊新涂颜料,显然是刚修缮不久。殿后钟、鼓二楼,各高三层,也是新落成不久。

今日天王殿前两侧,各耸立着一座“千佛陶塔”,东为“庄严劫千佛宝塔”,西为“贤劫千佛宝塔”。该陶塔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以陶土烧制而成,初在梁厝龙瑞寺,1972年涌泉寺增置文物移于此处。塔身八角九层,层层砌叠。原塔本已十分残破,塔顶破损,塔身倾斜。移塔之时,工匠以一枚原塔残缺的陶制塔铃为蓝本,仿塑了大、中、小塔铃与塔上塑像,并重建塔刹,以水泥填充塔心。于今所见,塔基各角有金刚力士,或单手托塔,或双肩负塔,其状各异;塔座为莲台状,下雕舞狮;塔檐有僧人、武将塑像,下挂陶铃;塔身环绕众多佛像,惜已漫漶难辨。

正后方的大雄宝殿与法堂配置皆与通常无异。其建筑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使用的是石柱而不用斗拱。大殿的前庭以高高的石垣为围栏,顶上葛石前刻“石鼓名山”四字,台阶下左右有以铁条组成的大柱。进入大雄宝殿内部,三尊佛像后另有佛像,中心为地藏王佛,左右配有舍利弗和目犍连二罗汉,左右两侧又分列有十八罗汉。台座上刻有“嘉庆丁卯住山新妙募缘敬塑罗汉全身全堂”,乃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时所加之语,后又经过多次翻修。

法堂左侧为祖师堂,又称开山堂,安置着达摩以后曹洞宗历代祖师的牌位,并且悬挂着永觉元贤和为霖道霈的画像,画像上各加有赞语,即道霈所题《鼓山永老和尚像赞》和林之蕃所题《为大和尚真赞》。

鼓山踏查访书碑

鼓山涌泉寺是明清重要印经所,其刻经始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在为霖道霈禅师的主持之下,涌泉寺刻经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皆独步一时,名闻海内。

据统计,自明代迄今,涌泉寺刻经数高达350多种,其中包括明刻184种、清刻195种。藏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赐的佛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杂藏》善本及杂藏善本等20346册,康熙年间彩绘《佛祖道影》贝叶刻经600多册,9部657册刺血佛经等。所藏佛经之中以元刊本《延祐藏》最为珍贵,至民国期间,只有鼓山涌泉寺和太原崇善寺有保存。

常盘大定进行踏查时,正法藏殿中藏有明《永乐北藏》《永乐南藏》和清《乾隆大藏经》,另有蕅益智旭、为霖道霈等多种藏外典籍著述。他核对了鼓山涌泉寺的藏经目录,并将《大正藏》《卍续藏》所没有的版本,拍照带回了日本。当时涌泉寺的藏书目录虽已有整理,但是仍有不完善之处。因此担任常盘大定助手的龙清池,于1932年再度来到涌泉寺调查藏书,并且将第二次的调查结果编写为《鼓山、怡山藏逸佛书录》一文,对鼓山当时的藏经整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时至今日,涌泉寺藏经殿中仍然保存有诸多藏经和藏版,其雕版印刷的佛经、方志也不断流通于国内外,在促进佛教典籍刊刻与佛教文化发展、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除藏经文献之外,被誉为“东南碑林”的鼓山之中还有大量珍贵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的时间上起北宋,下迄民国以至当代,横跨千年历史,共有549段,宛若星罗棋布,广泛分布于绝顶峰、灵源洞、石门、白云洞及山道两侧。其中,又以灵源洞石刻最为密集,种类最为多样。常盘大定考察灵源洞、喝水岩等地之时,便对此颇为关注。据其描述,宋人笔迹石刻多出现于灵源洞附近怪岩之上,其所见多写有元丰、政和、绍兴等年号。

如其所言,灵源洞左右石壁上荟萃有近百段宋代题刻、8段元代题刻,以及百余段明清至今的题刻。时间最早的石刻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于灵源洞东壁所书题名“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以及“忘归石”“国师岩”等字。时间较近的题刻则有1962年郭沫若游鼓山时所赋《访涌泉寺》诗一首。

这些石刻内容丰富,隶行草楷等字体俱全,书风或苍劲雄浑,或雅隽秀丽。字中最大者,为蹴螯桥下西山壁上朱熹所书楷体“寿”字,高有4.15米,宽达3.05米,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灵源洞附近还有赵汝愚、李纲、赵文昌、陈宝琛等名士巨卿的题刻,数不胜数,琳琅满目。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关帝庙   大定   法堂   山径   佛教   大雄宝殿   佛经   石刻   永乐   明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