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孩与妈妈争吵,撕书、拆门、离家出走:都是手机惹的祸?


撕书、拆门、离家出走,孩子如此叛逆,到底是不是手机惹的祸呢?

近日,福建一个15岁的男孩跟妈妈吵架之后就离家出走了,出门之前他把门把手给拆了,也把书给撕的稀烂。

家长录下了儿子走后的一地狼藉,并配文说“都是给他买了手机之后开始的”。

语气里满是委屈和无奈,仿佛潜台词在说“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他咋就那么不懂事呢,手机教坏了我的孩子”。

类似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很多家庭里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每家情况不一样,我们但单就这个孩子的行为,简单分析一下,他为啥这么干?

首先心理学有个词叫踢猫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家里地位比较高的欺负了比较低的,那么,被欺负的这个就会拿地位更低的去泄愤。

回头看孩子为啥撕书,是讨厌念书吗?未必。

更大的可能性是被父母长期试压后,把自己的怨气撒在了这样的物品上,所以跟书没有多大关系,就算房间里有花瓶,他也得给砸了。

其次孩子出走,为啥非得把房门弄坏呢?这门欺负过他吗?肯定没有。

门还能让孩子有个私人空间,可是控制欲望强的家长,往往不会给孩子留这个空间,门不许上锁,敲都不敲随时闯进屋里去,这是一种变相的监视和权利的使用。

孩子把门弄坏,实际上就是对没有自我空间的一种控诉,从表象上看这孩子好像有暴力倾向,但简单的表象下显露的是日常教育的矛盾和缺失。

悲剧的背后

是用爱“捆绑”得太紧


《爱和自由》一书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还记得今年5月份,广西一位12岁的男孩因父母阻止玩手机跳楼的事件吗?

男孩是6年级小学生,事发前一晚玩手机游戏被父亲发现,父亲严厉地没收了手机,并责备孩子再玩下去就要变成废物。

或许是父亲的话刺激了他,男孩一时想不开,选择从小区顶楼23层一跃而下……

当发现尸体时,男孩父亲双腿颤抖,嚎啕大哭,但再多的泪水,也唤不回那个鲜活的生命。

他想不到,因为一个手机,孩子居然会丢了命!

然而这样的悲剧真的不是个例,仅仅3天后,同样的悲剧就再次发生。

山东临沂,一名初中生在考试时用手机玩游戏,被巡考老师没收,回家后便从楼上跳下,经抢救无效去世。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

意思是,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时间过长,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在阻止孩子玩手机上,往往我们的手段越强硬,孩子的抵触就越激烈。反而是稍稍放开一点限制,孩子的自制力才有机会体现出来。

一个女孩曾在网上分享过这么一则故事:

一天下班,她在过马路时,正好赶上了红灯,碰巧一个奶奶带着她的小孙子也在等红灯。


奶奶紧紧地拽着孩子的手,孩子挣脱了又立马被抓回来,奶奶一个劲地对他说:“红灯危险,等等。”


可是奶奶越说,孩子反而越往前走,奶奶拉都拉不住。


看着前面的车来车往,她赶紧蹲下来问孩子:“你是不是不想让奶奶拉着手。”


孩子嘟着小嘴吧说:“对,奶奶拉着我的手,很不舒服,手心都出汗了。”


女孩接着问:“那奶奶放开手,你怎么办?”


孩子说:“我和阿姨等绿灯再走。”


女孩示意奶奶放开孩子的手,孩子果然乖乖地站在奶奶旁边,直到绿灯亮起,才跟着奶奶走。


其实,父母强硬的态度非但不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还容易把孩子推向另一个反面。就像用手抓起一把沙子,握得越紧,溜得越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专家边玉芳曾做过一个研究:亲子关系每增加 10%,孩子的校园归属感可以增加约 8%,网络成瘾问题可以降低约 7%。

游戏上瘾其实反映的是游戏之外孩子的另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时间被压缩所导致的日渐疏远的亲子关系,正是孩子沉溺手机的主要“推力”。

孩子正在逃避一个“不快乐的成长期”,为了从“令人窒息”的现实世界脱离,才会选择躲进虚拟世界中,寻求短暂的庇护,同时,这也是他们向父母发射求救信号的一种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手机“救”了我们的孩子。


孩子是否优秀

与玩不玩手机从来无关


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背锅侠,15年前它是早恋,30年前它是偶像,35年前它是电影,40年前它是武侠小说,而现在它叫手机。

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是,我们不能逃避自己在孩子成长历程中起到的作用,把孩子的“错误”都归给孩子和让他“上瘾”的那个东西。

许多父母之所以见不得孩子玩手机,究其根本是内心焦虑感在作祟,担心手机伤眼睛,耽误学习……

其实,对孩子玩手机的担心,或轻或重,每个当妈的都有。

可单纯将以上负面影响的根因,归咎于玩手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仔细想想,就算孩子不玩手机了,也有可能去看电视;就算不看电视,也有可能去看纸质小说。就算这些都能禁绝,孩子也有可能看着书本发呆,就是不学习。

实际上,手机虽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并非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

去年,武汉大学女神级学霸姚懿玲悄悄走红网络。

这位又美又强的学霸,本科毕业后就直博武大导航工程专业,绩点接近4.0满分的好成绩,参加过论文比赛、学院夏令营、还有一些知名的设计比赛。

在这些闪闪发光的成绩背后,她还是王者峡谷里的“金牌辅助”,74星的“荣耀王者”,在王者荣耀全国女子比赛中与其他专业选手竞赛突围而出至16强。

谈到如何平衡学习和游戏,姚懿玲表示:“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把游戏看作一种娱乐方式,分清孰轻孰重,学习和游戏便可以相互促进。”

在姚懿玲看来,电竞和学习的本质都差不多:反复训练、评估个体实力、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果断出击。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复盘,整理自己的思路,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然后在接下来的训练中“精准打击”。

因而,她在上课时认真听课,扎扎实实学好每节内容;下课后打打王者荣耀,为自己解解压。

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湖北理科状元肖雨,西南政法大学的学霸lion(狮酱)

肖雨是王者荣耀资深玩家,在距离高考前两个月,还每天都会玩一两个小时游戏。

而lion(狮酱)则通过玩“炉石传说”这款游戏,成为了第一位在暴雪嘉年华取得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也是世界炉石圈第一位女子冠军。


能影响孩子的

是父母的态度


作为家长,单纯禁掉孩子玩手机的一刀切做法,治标不治本。不仅破坏亲子关系,激化矛盾,还容易破坏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能影响孩子的,从来是父母的处理态度。

1. 让孩子放下手机,陪伴是最好的解药。

教育从来不是临时起意的敲打,而是恒久而深厚的渲染。

所以,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少玩手机,不如用心花点时间陪他读一本书、陪他看一部电影、陪他旅一次游……

孩子见识了日月山川,才不会沉迷于小小的屏幕之间。

2. 建立专属网络时间。

人类的天性就是对于越严禁的东西越好奇,也就是禁果效应。

越是限制被限制的孩子,越容易沉迷于手机。

现在很多平台已经可以选择青少年模式,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孩子多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3. 家长以身作则。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说再多都不如父母自己去做。

很难想象父母经常抱着手机,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难不受影响。

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间可以带着孩子读书、旅游、运动,当孩子见识过更好的东西,自然不会沉迷网络。

台湾教育家洪兰说:纠正一个行为最好的方式,是用一个可被接受的行为取代原有的坏行为。改变一个行为比建立一个行为辛苦十倍,但亡羊补牢,永远不会太晚。

只要我们愿意去改变,永远不会晚。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知子花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荣耀   手机   王者   奶奶   家长   父母   男孩   妈妈   孩子   时间   世界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