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全国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产自长三角地区。这些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推进,长三角造车新势力也在蓬勃发展,正向更高阶的“电动+智能+生态”智能汽车全速前进。
“在此过程中,上海应该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懿艳建议,上海要进一步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重点布局智能网联新赛道,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有分析认为, 要想培育壮大新动能关键因素是两点:一是布局新赛道,抢抓万亿元甚至是十万亿元前景规模的大赛道、主赛道;二是靠终端带动,抢抓具有技术主导权、标准定义权、价值分配权,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大终端。
刘懿艳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占全”了这两个关键要素。一方面,以电动智能网联为特征的汽车新赛道正在加速构筑,除带动钢铁、石化、橡胶等传统产业外,还会带动芯片、传感器、电化学、软件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将是融交通、通讯、娱乐、办公、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大终端,会带动新零售、娱乐社交、出行服务、网络安全等生态共建,以及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城市运营等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同步发展。而她所在企业,正是抓住这一关键节点,聚焦智能车技术底座研发,为整车企业提供智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成立近3年来,零束科技快速聚集1700名汽车智能化高科技人才,为智能汽车发展赋能。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需要不断涌现一代又一代的高精尖技术领军人才,从最初的应用软件场景开发,逐渐深探到底层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应人才需求的专业背景也从现有的以应用学科为主,逐步扩展到基础学科。”刘懿艳说,从现状来看,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基础学科人才数量少、底子薄弱,不利于行业往纵深和长期发展。
刘懿艳建议,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学研”形成合力,夯实创新融合平台,丰富合作形式,完善“政府-高校-产业-金融”科研成果孵化生态链;促进产业人才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就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开展联合攻关。
此外,在相关高校加快开设智能车辆工程学院或专业,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加大力度培养掌握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复合型人才,加快补充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产生的人才缺口。
刘懿艳建议,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卡脖子”技术,加强对高校相关基础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设立专项激励,支持高校在数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关键战略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谈及长三角造车的未来,刘懿艳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规模经济、关联产业多、配套环节多、产业链长、技术及资本密集等特点。长三角一体化可以更好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快速地发展。通过合理布局产业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长三角区域内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由此形成智能汽车创新集群。
因此,可以在长三角构建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的协同创新体系——在产业链前端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为发展积累技术优势,在后端重点在移动出行、金融、汽车后服务等新业务上发力,为转型创造市场空间,在中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集成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从前到后,通过全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应用,形成“以数据驱动发展”新动能,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洪俊杰
更新时间:2024-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