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山(2)·博山古城三条商业街的形成,西冶街附近的炉神庙

原山红门宫与博山古城

从颜文姜祠出来沿孝妇河畔北行,一侧是蜿蜒的原山余脉,红门宫就坐落于此。红门宫是泰山碧霞元君殿的分神庙,建于清代,因两侧山墙都刷成鲜艳的红色而得名,拾级而上,院内左侧依次是财神殿和岳飞殿,前院正殿为碧霞元君殿,面阔三间,香烟缭绕,这种众神汇聚的布局充满了民间特色。后院紧靠山崖,有五间硬山式建筑,是游人休息的场所。院内“汉牛亭”内卧着一头大石牛,石牛造型生动,刀法朴拙,为汉代遗物。看门人告诉我,石牛原在孝妇河畔,2000年迁到此处安放。

红门宫位于原山脚下,供奉着碧霞元君。

站在原山俯瞰,博山城区宁静秀丽,孝妇河绕城而过。博山县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筑城,周三里,设四门。南曰“龙泉门”,门外曾有龙泉寺;北曰“范河门”,门外有范河自东向西流过;东曰“荆山门”,城门正对荆山;西曰“禹石门”,门外是连绵的原山,因原山古称“禹王山”而得名。此外博山城还设水门三座,以二女泉、范水为池,将河道引入城中。二女泉水自南水门流入,沿城角自西流入文庙泮池,流经县衙前,从西水门流入护城河;范泉水从东水门流入,汇入后街泉池中,再经北门流出汇入范河。泉水凭借城内自然地形流淌,形成了流水垂杨的山城风貌,如今我们从一张乾隆年间的古地图中,还可窥见其山环水抱的风采。

民国初年的博山城墙。

龙泉门内是南门大街和后街,东侧有城隍庙,范河门内是北门大街,荆山门内是东门大街。禹石门内是东西大街,俗称县前街,长三四里,昔日的县衙和学宫都位于这条街上,两侧民居稠密,商货往来,多聚集于此。禹石门外为西关街,由此向北跨过孝妇河为西冶街,如今是博山最繁华的所在。博山县城地处山谷,周围有山河环绕,城池范围不大,到了清代中叶,城区面积早已突破城墙,在城郊形成了大片居住区和手工作坊,尤其是孝妇河北岸的西冶一带,成为最博山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乾隆年间博山县城池图。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入境,城池外的居民和商号尽遭劫掠,损失惨重。风波过后,当地士绅乡民倡议修筑外城、建设炮楼、以防匪患。清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修建土石外城,四周开有阁子门。孝妇河西北面的叫西圩子,以手工业和商铺为主,西冶街和税务司街都在这里,北门外是后来的火车站;孝妇河东面古县城外的叫东圩子,县衙和学校都位于老城中,外城则是大片农田和菜园。两座圩城建好后,商业中心开始由县前街向外城扩展,博山大街、西冶街和税务司街三条商业街都在此时兴旺起来。

八十年代的博山老城。

博山外城的修建和三条商业街

清康熙初年的《颜山杂记》中记载:“西冶言琉璃之垆(炉)冶也,其民多业琉璃。”西冶原本指的是博山城西的一大片区域,这里的居民大都从事琉璃烧造。琉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彩色玻璃,我国从战国末年就能制作玻璃杯,从前烧制琉璃的人被称做炉匠。博山琉璃业从元代开始兴起,明洪武年间,内宫监在博山设立“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等贡品外,民间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景泰年间,西冶附近有大炉四座,生产珐琅料。嘉靖前后,增加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由徐应元等集资建起了炉神庙,这是一座具有行业工会性质的祠庙,博山琉璃业的象征。

博山三景,红门宫、后乐桥、文姜祠。

炉神庙位于孝妇河西岸的一片的台地上,正院四面建厅,大殿内供奉着行业祖师——女娲娘娘。传说当日女娲曾炼五彩石补天,琉璃业也恰好也是烧制“五色石”,于是炉行公会就把女娲氏认作炉行的“祖师”。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人共结“炉行醮会”。他们规定每年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炉匠们可以在这一天来庙中饮酒作乐,欢度节日。这种行业性的祭祀活动世代相沿,逐渐形成了博山农历三月初三“炉神庙会”的习俗,如今这项活动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冶街最终形成街道应是在西圩子建成之后,此时城西居民大量增加,沿街盖起了大小商号作坊,最终形成街市。光绪四年(1878年),朱文玉在西冶街开设了博山最早的“恒顺成”钱庄,是为银行的雏形。

博山炉神庙,曾经的炉匠公会。

西圩子东面的税务街形成年代较早,《颜山杂记》中说:“河滩之西起于叠道,北至于沙沟为税务司街,其民多贩瓷器。”可见至少在康熙初年,这条街就形成了,当日官府在此设司收税,是因为附近河滩是往来货物集散地,也可见孝妇河当年的水运十分通畅,水量也比现在大得多,当地的煤炭、瓷器和琉璃大都依靠船舶北运,经淄川、张店、周村入小清河。关于孝妇河还有一个独特现象,即雨季偶然出现的黄水,这时河道中会有泾渭分明的两股河水并流,绵延几公里后消散,十分奇特。这个现象《颜山杂记》中也有记载,作者说是因“泉水漱山而出,是其伏流所经山中当有朽壤崩入于水,黄者土,非水也……”现在科学的解释是,雨季泉水水流增大,将地下的矿石残渣冲进了河道,黄色主要是氧化的铁矿石,与古人的判断基本相符。

民国年间博山地图,东西两城跨河相对。

清末博山火车站开通后,往来客商大多改走陆路,火车站就在税务司街北面,这条街成为人们进出的必经之路,形成了以旅馆住宿、饭馆商铺为主的商业街。民国年间曾开设有大小旅馆十几家,著名的有和顺客店、德兴客栈、悦来客栈、连兴客栈等等,另有多家浴池、饭馆、照相馆等等。现在街北面德国风格的博山火车站已经停运,这个车站从1903运营到2008年,前几年改成了一个饭馆,叫做博山食堂,不知道现在还开着没。

博山火车站。

博山大街和孙阁老的故事

博山大街位于孝妇河南岸禹石门外,这条街似乎在博山筑城之前就形成了,当日颜神镇就是沿着孝妇河两岸形成的这片区域。大街北面是香市和银子市,最初是去颜文姜祠烧香信众购物的地方,旧时的大街是贯通莱芜、临沂等地的重要通道,进而逐步形成为每月三、八大集。商品主要是南部山区的蔬菜、农副产品以及沂源、莱芜的时令水果、大姜、地瓜花生、豆谷杂粮等土特产,满足人们生活的刚需。大街中段路北有一座气派的门楼,是清初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的宅子,孙廷铨是崇祯十三年(1639年)进士,入清后任吏部、户部、兵部尚书,当地人称孙阁老。清康熙三年(1664年)冬天,52岁的孙廷铨因为心律不齐(怔忡之疾)告病还乡,闲居著书,我们前面多次引用的《颜山杂记》就是他的作品。

博山的孙阁老雕像。

《颜山杂记》是一本博山小百科,书不大,但写得很好,博山县在乾隆年间和民国时修过两次县志,内容都不如这本个人专著。在书中孙阁老不仅写了博山的历史、山川、河流、物产、民俗,还去寻访了每一眼泉水的位置,每条胡同都住了谁,街面上都有那些买卖,什么时候有庙会,城郭居民不同的行业区域。其中《琉璃志》详细记录了琉璃产品的成份、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是一篇系统全面地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科技文献,具有翔实可靠的史料价值。此前人们大多认为古代来自西域的琉璃是天然生成的,孙阁老指出,古代西域的琉璃(玻璃)和博山琉璃是同一种产品,都是烧制出来的,无自然生成者。

孙阁老宅子中的山雨楼。

如果你在康熙年间到访博山,一定要找孙大爷带你四处转转,他会给你讲述颜文姜的传说,齐长城的走向,为你指点每处泉水,吃遍城中美食,最后再去西冶街买点货真价实的玻璃球带走。孝妇河黄水事件在当地一直被看作灾变来临的预兆,孙阁老特意写了一篇《黄水不为灾辩》的文章,给大家科普了一下。孙阁老故居里有一座四层的青砖小楼——山雨楼,当年他经常在楼上读书写作,闲暇时眺望山光水影,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神庙   圩子   女娲   石门   水门   山东   山城   杂记   商业街   泉水   琉璃   古城   大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