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晋江草庵

文/郑焕章

草庵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罗山镇苏内村的华表山麓,是世界上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表山距晋江中心市区约十公里,泉(州)安(海)公路途经此地。它双峰突起,耸峙角立,宛似华表;又因巉岩巨石,状如剑戟,别称为万刀山或万石峰。此山壑幽林美,山清气爽,草庵安然地坐落在这风景如画、气候宜人之地。

近代著名高僧弘一大师撰书的《重兴草庵记》碑曰:“草庵肇兴,盖在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相传草庵始创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因摩尼教徒在华表山麓一高台上结草为庵,故得名“草庵”。元朝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摩尼教信士舍雕摩尼光佛石像奉祀,并改草庵为石构。于是,明代著名历史学家何乔远在所著《闽书·方域志》中写道:“草庵,元时物也,祀摩尼佛。

摩尼教( Manichaeism),在我国又称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纪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该教是在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流行于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的宗教)的二元论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诺斯替教派、佛教等的思想而形成了自己的教义(“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亦即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一套独特的戒律和寺院制度。3至5世纪,它一直在亚、非、欧三大洲的很多地区流行,大约在6至7世纪传入我国。

《闽书·方域志》载:“会昌中汰僧,明教(摩尼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今福建福清),授侣三山(今福建福州),游方泉郡(今福建泉州),卒葬郡北山(清源山)下。”唐武宗灭佛时,于会昌三年(843年)令“天下摩尼寺并废入官”,摩尼教徒遭受毁灭性打击后,有位呼禄法师者由杭州逃到福建的福州、泉州一带传教,卒后还葬在泉州城北的清源山下。于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泉州已有摩尼教在活动。五代,徐铉《稽神录·清源都将》记载着清源郡(泉州)防遏营副将杨某请善作魔法之人“名曰明教”者驱走入宅作怪之鬼的故事,虽荒诞不经,但反映了其时泉州的摩尼教尚继续在活动,且融合民间巫术以“明教”之名出现。

宋代,尤其是南宋,金兵入侵,内忧外患,摩尼教乘机在东南沿海的民间广为传播,泉州尤盛。当时,不仅农民群众信仰,而且“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甚至大理学家朱熹上清源山谒呼禄法师墓,在其诗中也表露出对这位摩尼教传教师的敬仰。尽管后来泉州地方政府把明教(摩尼教)当作“魔教”并视为社会动乱的根源而加以禁止,但他们的活动依然相当活跃。在宋代泉州摩尼教的兴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其教徒在晋江华表山“结草为庵”,创建寺庙;二是成立“明教会”基层组织。1979年,原晋江县文管办在草庵发掘出1件完整的“明教会”黑釉瓷碗和60多片残碗片。碗的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内外施黑釉,较粗糙,底露胎,圈足,碗内壁划行楷阴文“明教会”3字;在60多片的残碗片中,有13片分别残留划有“明”、“教”、“会”之字,装饰手法和字体均与完整的那件相同。后来,原晋江县文管办在晋江磁灶的宋代窑址发现有形体与此一模一样并划有“明”字的残碗片,从而断定这种碗系宋代晋江磁灶窑专门为草庵的明教会烧制的饮食器具,它是南宋时期泉州摩尼教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件完整的“明教会”黑釉瓷碗,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由于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又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进入最繁荣发达的黄金时代,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因此,多种外来的宗教在泉州的活动是空前活跃,摩尼教也不例外。本世纪五十年代,泉州涂门外津头埔发现一方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的教长失里门的石墓碑,说明这位高级僧官驻扎在泉州管理着江南一带的明教(摩尼教)、秦教(基督教)等多种外来宗教,从而反映出元代泉州摩尼教的盛行。再者,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草庵由信徒施舍改为石构,并雕摩尼光佛石像,这一方面显示了元代泉州摩尼教的兴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摩尼教在泉州为了生存并受到佛教、道教的深刻影响而演变为偶像崇拜的宗教,因原来摩尼教规定是不拜偶像的。

元代改为石构的草庵是依山而建,用花岗岩石砌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檐下置单挑华拱,建筑面积仅为22.78平方米,小巧玲珑,坚实秀丽。摩尼光佛则位于庵内正厅后壁的石壁垛上,系为浮雕。佛像高1.52米、宽0.83米,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散发披肩,双掌叠放于腿上,手心向上;身着无扣宽袖大袍,内衬无领内衣,胸前饰有花结带饰,分三层飘垂至盘腿之前;面庞圆润,眉弯隆起,耳轮饱满而下垂;颚下两条长髯,直挂于胸前;佛像之后,下部饰以似散瓣莲叶,上部作18条波纹状的毫光所组成的放射形光圈,直径198米,神态庄严,别具风采。

其形象与敦煌出土,现分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博物馆的唐代写本、摩尼教重要经典《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所描述的“摩尼光佛,顶圈十二光天胜相,……串以素帔,仿四净法身,其居白座”基本相似。最为奇妙的是,这尊佛像的脸呈草绿色,手呈粉红色,身呈灰白色,乃系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颜色精心设计雕琢而成,使之更为神化,可谓巧夺天工。在佛像的左右上角还各有一段摩崖石刻:左上角为阴刻楷书“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戊月四日记”;右上角为阴刻楷书“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儒、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它们是鉴定摩尼光佛石雕像和研究草庵历史以及摩尼教的演变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尤其是这尊摩尼光佛石雕像,不但成为我国宗教艺术的瑰宝,而且1978年8月在瑞典隆德大学召开的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还将它当作会徽;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草庵考察,甚至认定它是世界上现存独一无二的、最完整的摩尼教雕像,于是视它为他们这次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最大成就,此发现是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的意义。

明代,由于朱元璋尊奉儒道释三教,并恶明教上逼国号,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摩尼教又遭受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而趋衰败,可在泉州民间仍继续在活动,故使草庵在明初“轮奂尽美”。在草庵右前方70米处的山岩上,原来还保留有明正统十年(1445年)的摩尼教的“四位一体”(或称“四寂法身”)的宗教信条摩崖石刻一段,阴刻,楷书,四行,曰“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可惜此段石刻在十年浩劫中被凿毁,现存为八十年代重刻。

清初,因沿袭明律禁止摩尼教,于是,草庵也逐渐衍化成佛教的活动场所摩尼光佛竟被误作佛教之神来崇祀;然而,有趣的是其佛诞依然为原有的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说明它尚保留有摩尼教的遗绪。

民国期间,流寓闽南的著名高僧弘一大师曾三次驻锡草庵,每次掩留累月,或度岁,或养病,或讲经。他还为草庵撰书两幅楹联和一篇《重兴草庵记》,分别镌刻于大门柱上和石碑上,成为研究该庵历史的重要文物,并为之增辉添色。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根据草庵所保存的这些摩尼教遗物,确认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于是,草庵已成为举世瞩目、别具魅力的一处人文景观。另者,草庵还有许多胜景令人流连:庵前有“隐居桥”、“八凤池”、“六角井”、“憇亭”、“千年桧树”,处处佳秀:庵后有“万石梅峰”、“龙泉岩”、“玉泉”、“百级云梯”,景景幽美。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1998年2月晋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晋江市旅游局委托武汉城建学院风景园林系制定草庵建设总体规划,计划五年完成,把草庵建设成为一处融宗教、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游览区。“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这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将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亮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晋江   至元   晋江市   佛教   泉州   华表   元代   南宋   宋代   遗址   宗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