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寂静深海·对话汪品先院士

近日举办的“院士专家黄浦行”——探秘寂静深海·对话汪品先院士的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热切回应,纷纷给汪院士提问。

我们从中精选了3个问题请汪院士回答。快来看看汪院士是如何解答你们的提问的吧!

问题一

院士解答

简单回答是不可以。但前面这句话没错,海底积累的沉积物确实记录了海水的变化,海水温度、营养、含碳量等要素的变化都会被记录下来,但这不能用来研究生命起源。因为生命起源的时间太早了,地球的生命大约45~60亿年,生命起源大约在30~40亿年前就有,而大洋底却很年轻。大洋地壳也就是洋底玄武岩最老2亿多年,和生命起源差一个量级。因为海底的板块在运动,一边扩张一边俯冲,老的洋底就会被换掉。例如大西洋中部在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裂开,太平洋也以大约10~20厘米的速度往两边推,所以很多年以后原来的洋鞘已经到了地幔里。十九世纪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后德国的海格尔,英国的赫胥黎都曾设想世界上最老的生物可能现在还在最深的海底生活,但后来发现不对,海底已经变化了。此外海底海水是流动的,沉积物也会被流动的海水改造。因此最深的海底并不会给出生命起源的证据。

问题二

院士解答

我们也很希望有这样一个环境,但现在还没有,我们前年开始正在推动上海建设一个像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和天文馆一样的深海馆,尝试把深海的环境和场景放进博物馆或陈列馆里。最近,我们也做了初步的尝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了“深海园林”临时展览,把南海海底由动物珊瑚形成的“树林”搬到了博物馆里来陈列,已经成功了。但如果想要像水族馆一样有鱼在人身边游来游去,那就不可以了。我们目前可以模拟深海的温度和光线等要素,但关键就在于压力还无法模拟,例如生活在4000米海水中的动物,承受着400个大气压,而目前还没法在博物馆中人工做出这么高的压力,因此就无法在陆地上养活深海动物,就没法实现在水族馆中鱼儿与人共舞的效果了。

问题三

院士解答

其实我早就想下潜的,十几年前我70多岁时,就已经准备跟随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第一台深潜器“蛟龙号”下水,但是当时出于多方因素考量,没有得到组织批准。2018年我与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所长丁抗教授一同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终于达成梦想。我一直以来就有深潜的想法,因为我就是研究深海的人,但我却没见过深海。不过同学们也不要误会,深潜器潜水与体育运动的潜水并不一样,大洋深潜是乘坐钛合金深潜器,内部气压和空气成分都已经调节好了,和体育运动挑战极限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深海   院士   洋底   沉积物   大洋   起源   海水   海底   寂静   博物馆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