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从人文主义到数据主义,赫拉利重新解读算法

提起预言家,就不得不提到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他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预言过的东西,很多都已经实现,比如:

比如像儒勒·凡尔纳这样的科幻作家,以及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对未来进行预言,读者都觉得再正常不过。然而,历史学家对未来进行预言,似乎还是一件新鲜事。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1976年生于以色列海法,2002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专研中世纪史与军事史,现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

赫拉利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学究,而是学界公认的“青年怪才”。他的《人类简史》一出版就成为超级畅销书,赫拉利本人还被称为现象级畅销书作家,所谓的“现象级”这歌词翻译自phenomenal,用来表示超级优秀。作者借着《人类简史》的这股热度,接连出版了《未来简史》、《今日简史》,其高产令人乍舌。

对于赫拉利的作品,评论也是两极分化。以《人类简史》为例,在序言中,北大历史系教授高毅评价说:这一看,我就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然而,在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中,窦文涛:我努力努力,我也就看了136页。周轶君:我这连夜看的我今天都胃痛。




看完《人类简史》,我大呼过瘾,于是继续找《未来简史》来读。《未来简史》这本书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预测,作者赫拉利是一个历史系教授,他先是回顾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以及现如今的状态,然后对于未来进行了预测,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一定的意义,以及智人失去控制。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讲述:

·历史系教授为何要预言未来?他所预言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为何这些预言将会成真?我们需要回顾现在,借用“人文主义”的思路来解释。

· 从遵从自己的内心,到看看算法给我推荐了什么,为何数据主义和算法会失控?

1.比悲观更悲观的未来


1.1 历史系教授为何要预测未来?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预测未来不是科幻小说家以及科学家的“任务”吗?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一个天天考古,研究史书的人来预测未来。

实际上,研究历史的人,可能更适合去预测未来。因为回顾历史,可以让我们超脱于自己所处的世界和价值观,甚至超越现在的思维局限,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者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的可能性。

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世界,历史上一连串的意外事件因为蝴蝶效应最终形成的现在的世界。观察历史上一连串的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类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这样就帮助我们打开思考的无限可能性,进而了解人类的动机,人类将会走向哪里。

再者,预测未来具有悖论。好比说,正是因为预测到了一个悲伤的未来,所以要采取措施去阻止这件事的发生,结果真的改变了结果。那么这个预测还是准确的吗?

而且,赫拉利并不是仅仅是为了预测未来,而在于启发大家思考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1.2 未来会更好吗?

在过去,人们最重要的三个命题是瘟疫,战争,贫穷。现如今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然而人们是不会满足止步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现如今,在人们面前的有三个新的议题:长生不老,永远的幸福和快乐,成为神。人要升级为神,有三条路径可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在追求这些新议题的路上,可能会发生什么?

赫拉利说,在未来,会逐步演变成两种“人”:绝大多数没用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和升级成为“超人类”的少数群体。



为何算法会将大多数的人变成无用的大多数人?

机器能够替代人类做很多的工作。人类总是愿意相信,人类部分工作被机器取代,总会有新的工作机会出现。

我们知道,为何算法会将人类变成无用的大多数人?

机器替代人类做很多的工作。我们都在担心,未来机器会取代大部分的工作。然而,其实我们还是太过于乐观了。

人类总是愿意相信,人类部分工作被机器取代,总会有新的工作机会出现。

我们知道,人在工作的时候,基于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在身体能力方面,机器可以取代大部分的工作。目前来看,我们还认为,机器无法取代认知能力的工作。

然而,一方面,机器学习是一直在进步的,现在做不好不代表以后做不好。我们觉得遥远,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也许,就在不远的一二十年内就可以突破。

另一方面,新的工作机会不断出现,这对于人的要求就提高了。“在学校学习,到社会上工作”这种模式已经被动摇。我们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以寻找和适应新的工作机会。但是,有多少人,能够适应要不断地学习?而且,很大的可能,人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远远不及机器。

所以,在算法的控制下,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机会,都可以用算法取代。钱都去了能够操控算法的人的手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收入越来越少。这两种人的差距逐步扩大。



1.3 升级成为“超人类”,他们会怎么对待普通人?

我们先来看看科幻作家王晋康的《亚当回归》。主角王亚当是宇航员,经过二百多年旅行回来发现,新智人(大脑中植入电脑芯片)成了人类的绝对主体。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是否植入芯片。亚当的任务是阻止人们植入芯片,选择成为自然人。最后他接受植入之后发现,他之前的抗争简直可笑,“就像是世上最后两只拒绝用火的老猴子”。

然而,这样充满悲情的结局,在赫拉利看来,还是太过于“乐观”了。

还有电影《雪国列车》,《2012》,在这些故事中,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至少还是有活路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救赎。

赫拉利戳破了这个美好的念想:掌握财富的少数人,达到一定的资源和积累,很有可能直接砍断后面几节车厢,诺亚方舟的门票,就只留给最优秀的那些人。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想要知道超人类任何对待人类,看看现在的人类是如何对待动物的。再回顾往昔,看看智人是如何对待其他同类的。

结局都是凄惨的。



2.人文主义:靠自己的感觉做决策



我们现在先回过头来,回到人类不再相信众神,而是以自己的快乐为追求的现在。人文主义的核心在于,将人的感觉作为一切。

人文主义政治: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人文主义经济:顾客永远是对的;人文主义美学: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人文主义伦理:感觉对了,就做吧;人文主义教育:为自己想。

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是以叙事自我的体验为准,做决策。什么是叙事自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做过一个实验,他发现,人体内至少有两个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体验自我就是自己每时每刻的体验和意识,然而体验自我并没有记忆。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是叙事自我在做决策。叙事自我做决策的时候,并不会在意时间的长短,而是采用“峰终定律”,只记得一件事的高峰和终点的感觉。

但是现在,我们正在逐步放弃自己的选择的权利。从人文主义,到数据主义。从相信自己的感觉,到相信算法。逛书店的时候,我们凭借自己的感觉选书。而在网上书店,我们凭借算法给我们选书。人类的感觉已经不再重要,这些都可以让算法来帮忙做决定。

除此之外,在阅读器上读书,你读书的时候,书也在读你。哪里下划线比较多,你在哪里停留时间长,你多久能读完这一章节,这些,系统都可以记录下来。而且,算法还可以为你推荐,适合你品味的内容。

3.数据主义:靠算法做决策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3.1数据主义,翻转了整个学习的金字塔。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相信,数据处理是第一步,把数据转化成信息,信息转化成知识,知识转化成智能。而现在不一样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人工已经不能处理这么多的数据了。数据主义认为,这些庞大的事情,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当人开始承认,人没有处理大数据当能力,转而让路给算法来处理大数据,那么,人类就逐渐开始放弃控制权。



3.2信息自由

数据主义就像其他的宗教,也有自己的诫命:1.数据主义要连接越来越多的信息媒介,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2.连接一切,包括不想要被连接的“异端”

大数据要发挥作用,需要人类付出一定的自由:信息自由。信息渴求自由。因为,想要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关键要释放数据,给数据自由。

比如,谷歌可以比医院等医疗机构更早预测到流行疾病的发生。然而,有一个前提,就是人类要同意隐私条款。比如说,你向朋友发一条邮件,提到了流感。另外同一个时间,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基于这些信息,谷歌就可以比医院更早预测到流感的发生。

因为算法不仅知道你的感觉,而且还知道你浑然未觉的事情。在人文主义时代,遇到问题,我们会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在数据主义时代中,我们会说,看看外部的算法怎么说

人类牺牲自己的控制权,让步给算法,人文主义的议题就有可能惨遭淘汰。只要人类放弃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而相信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念,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3.3算法



GQ报道写过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做:《幸存者李佳琦:一个人变成算法,又想回到人》。里面提到过算法:主播们所在的公司全在研究如何才能让算法把自己推荐到首页,他们摸索出来的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直播时间越久越好。

文章里有句话:新增粉丝数、在线观看时长、购买比例……各种数据严密地考核每一个直播间,算法决定谁能被推到首页。

新媒体从业者,可能很多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在被读者喜爱之前,先要通过算法把自己推荐给更多的读者和观众。只有先让读者“看到”你,他们才有机会“喜欢”你,“订阅”你。“对于运营来说最可怕的一天是你数据不好的那一天,第二可怕的是你数据很好却不知道为什么的那天。”

值得玩味的是,赫拉利本人是不用智能手机的。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如果你有一部智能手机,那意味着你是有老板的。并且他还说,“我的丈夫有一部智能手机,所以所有想要找我的事或人都得去找他。”

最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在谋求发展,但也有可能在自我毁灭。解决了瘟疫、饥饿和战争之后,我们不再相信神,而是以自己的感觉和内心的快乐为准。再往后发展,我们相信算法,相信人工智能。

《未来简史》是一本让我看到汗毛竖起的书籍,最后一章是讲数据主义的,这一章结束之后,我迫切想往后翻,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而,这本书戛然而止。最后,作者写了一行感谢的话,猝不及防被撒了狗粮:最后要感谢我的另一半兼经理人伊茨克(Itzik),他已经成了我的万物互联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人文主义   简史   算法   智人   主义   未来   数据   人类   感觉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