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安徽之徽州毛豆腐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起豆腐:“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而在山水风长气静、居民朴素聪明的徽州,当地人做出来的一盘盘豆腐,被码在货架上,等待慢慢长出一根根细长的白色绒毛。那感觉,像是贵妇人穿上了一件妩媚的皮草。

豆腐长毛了,日子止息了,洗手下厨,做豆腐,远山苍翠,马头墙静默,孩子在院子里玩着游戏,唱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儿歌,毛豆腐在平锅里与调和油“谈着恋爱”,满院子的香,把徽州装扮得几近天堂的模样。

暮色四合,饥肠辘辘,到达古徽州寻找民宿的时候。在街道拐角处遇见一位老者正在煎豆腐,只见黄色的豆腐整齐地码在案板上,豆腐上是一层厚厚的白色绒毛,看起来非常柔软,柔软到让人有一种抚摸一把的冲动。吱吱的油给烧沸了,毛豆腐在平锅里安享油脂的浸润,葱花、辣椒丝、肉丁铺在豆腐上,如锦上添花,我顾不上手拖行李的狼狈,赶忙叫一份,倚在已然斑驳的青砖白墙上,吃得春风浩荡。

后来,和朋友们聚餐的时候,又去了一趟紫霞大道的徽府大院,在那里又一次认真品味了一把铁板毛豆腐的美味。细细品尝可以发现,他家的铁板毛豆腐的口感较一般的毛豆腐更加鲜美,香气四溢。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吃相》说道:“人生贵在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是不妨稍为放肆一点。吃饭而能充分享受,没有什么太多礼法的约束,细嚼烂咽,或风卷残云,均无不可……”梁实秋说得妙,加之徽州毛豆腐这般好吃,一份吃毕,再叫一份。推窗远望,山清水肥,口中的毛豆腐在舌尖上倒腾着美味的道场,古徽州,我就以这样的方式靠近你!

有时候真羡慕这些生活在徽州的人们,可以每天吃着这样的美味,日子在他们的唇齿之间活色生香起来。这样的活法,才是真正的慢时光,慢得吃一盘豆腐,也要把往事回味得悠长。

一位诗人朋友来到徽州,吃罢毛豆腐后,写了一首诗歌:你发如雪,经不起岁月消磨,我似那已然等冷的锅,等你落在我的额,煎了自己的心,只为成全你的美,三分钟的热度,你还是要唱诀别诗。徽州好美味,朋友好诗情。一人徽州,再不会写诗,心中也会装着诗情,那粉墙黛瓦,那小桥流水,那担着小挑子兜售毛豆腐的小贩,那冒着热气的毛豆腐,引得游人纷纷回头,一切的一切,俨然在画中,那样令人动心。

毛豆腐在徽州,可是大有来历。相传,这是曾经救过朱元璋的一道美食。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正统帅兵将在徽州一带打仗。一次兵败逃至休宁,饥饿难耐,寻得百姓家长毛豆腐,朱元璋顾不得许多,只是将它烤熟了吃。谁知长毛豆腐竟是美味无比。朱元璋吃饱后,率兵打了胜仗,大为高兴,便命人做出长毛豆腐来犒劳三军。从此,毛豆腐便在徽州一带盛行开来。

那些从徽州走出去的官宦更是将毛豆腐这道连皇帝都喜欢的美食视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他们看来,毛豆腐和上朝时手里捧的笏板一样重要。我常常想,当他们每天上朝,手持笏板,会不会念念不忘毛豆腐呢?

你吃过徽州特色毛豆腐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徽州   毛豆   休宁   诗情   安徽   铁板   绒毛   长毛   豆腐   柔软   美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