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无处安放的精力,花在了这上面

最近,周末夜班的火车上年轻人数量普遍增加,定睛一瞧,多数是大学生的模样。

原来,都是出来旅游的。

2月21号,有一位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大叔,在坐满了大学生的车厢里慷慨激昂地喊出了“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的口号。视频中车厢内的气氛拉满,视频外的观看者内心蠢蠢欲动。

这也兴起了一种极受年轻人关注的旅游方式——特种兵式旅游。

前有大学生坐连夜火车打卡多个景点,极限拉满48小时,周一回到学校体测;后有人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游6个景点,第二天照常上班;也有旅客一天打卡8个景点,日行9万步,只睡三个小时的极限挑战。

与那种睡到自然醒,慢悠悠地打扮完再搜索等下要去哪里玩的旅游方式不同,这是一种力求花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游玩最多景点的极限出游方式。

相当挑战精力和体能,恐怕也只有年轻人这个群体能乐此不疲。

这群“特种兵”拥有超常的体能和热情,兼备金钱管理能力和出行策划能力,是当之无愧的新型 “时间管理大师”。主打的就是一句“到此一游”。

他们会事先从各大平台收集信息,做好出行攻略,选择便宜的出行方式,订实惠的青旅民宿,安排每个景点游玩的时间,有的人平均每个景点只逛20分钟,在各大“网红点”排队拍照打卡后,就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

全部游玩结束后,瘫在回程的火车上,哀叹着明天周一的早八,或是早课,或是上班,或是体测……

最后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上分享各种精美照片,这场旅游才算是告一段落。仔细对比自己发的和别人发的图片,景色构图大同小异,也就是人不太一样而已。

可谓,上车睡觉敲电脑,下车狂飙咔咔照,回去啥都不知道。

众多网友对这样的旅游方式纷纷表示

“光是看着就觉得累”

“旅游不是用来享受的吗?”

“旅游的意义是体会还是赶场?”

其实这种行为也不是不能理解。

过去三年期间的出行限制,让无数爱好旅游的人都怀揣着一口气,就等着某一天能再次拥抱山川河流。

同样,年轻的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好不容易脱离高考的苦海,四年美好的校园生活,其中三年就真的只是校园里的生活。如今不使劲儿玩都对不住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和青春。

大学生相比进入职场的打工人,是典型的“有些时间但没啥钱”。

再加上如今的“网红经济”如此盛行,大家做攻略的时候,不难看到:

“来了xx城市,一定要去这几个地方”

“极限24小时,带你吃遍上海小吃”

“如果你只有两天时间到xx玩,这条省时好玩的路线你一定要收藏”

……

现在本就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事事追求一个高效率,连旅游群体也不得不“卷”起来了。

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方面尚还有些调整的余地,但是普遍压力大、假期少的打工人难得有放松和调整自己的空间。

旅游对他们来说,可以暂时摆脱熟悉又压抑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大脑接收到更多的新鲜刺激,不至于麻木在常亮的电脑屏幕前。

所以出现这种疯狂的“特种兵式旅游”,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这种旅游方式真如同网友说的这般没有体验感吗?

公司新来的小朋友小可对此可能有些不同的体会。

我看了看她今年2月初的6天江南旅游路线,发现她也可以算是网友口中的“特种兵先锋队”的一员。

一天走六个地方,日行三万多步,早上七点出酒店,晚上十点回。

一个人出来玩就不经常打车坐地铁,基本是徒步或者骑自行车,偶尔坐坐公交。

自己安排的景点路线有没有走完并不是很有所谓,景点只是给她一个出门的方向。

她这种方式,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是旅行。

旅游好像在吃快餐,将各大景点作为目标,忽视过程快速达到景点,常常与一帮朋友结伴,约好时间,热热闹闹,以在当地购物消费,享受当地美食为乐。

而旅行或是一个人,或选择一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说走就说,随遇而安。

一个人的旅行在有些人看来是有些孤独和乏味的,少了身边的欢声笑语,多了几缕寂寞哀愁。但是这种独处,往往能让你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这是与旁人同行很难拥有的心灵之旅。

就像有些网友主张的旅游应该是去享受和放松的,是去体验和感受那座城市。这在某种意义上,和旅行很像。

现在坐下来好好回忆自己之前的旅游去过的地方,小可还能侃侃而谈对各个景点的第一感觉,有的第一眼就很惊艳,有的感觉不过尔尔,有的第一想法就是“中国人是真的多啊!”。

那一刻的风景是震撼的,那一瞬间的惊叹是喜悦的,却不是长久的。记忆中的感觉容易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淡忘,真正难忘的是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人事物。

人文地理,“人文”在“地理”的前面。

在手机完全关机的时候厚着脸皮进家店铺借充电器,和别的“孤游者”相互帮忙拍照,听听的士师傅诉说他的人生经历,和其他旅客聊聊他们来旅游的原因,自己的思路会开阔很多。

原来,人还可以这么活。

话说回来,在做旅游攻略的时候,发现很多攻略的景点中有一常驻项——寺庙。

亲自去了鸡鸣寺和灵隐寺之后,惊叹于现在来寺庙的年轻人的数量。

其实,他们也未必是真的信教拜佛,有来直播和打卡的,有虔诚祈福的也大多是功利性拜佛,更有甚者在祈求时报上自己的身份证,怕菩萨漏了他的愿望。

现在的佛祖也很难有双休。

就像之前有人调侃:“现在的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婚姻庙前理都不理,财神殿里长跪不起”。

也许这也是当代很多年轻人的困境,给自己的焦虑和迷茫一个去处。主动选择寺庙的黄墙红瓦和袅袅檀香给他们带来的宁静。

所以看起来才那么矛盾,很着急地想摆脱现状,又没有现成方案,就选择到处旅游,一问去过哪里,去了寺庙。

不是在穷游,就是在拜佛的路上。

看似精力充沛,实则内心焦虑空虚。暂且不论是什么把他们逼成了这样,只怕在未来不短的时间里,会持续是这个状态。

不管是“特种兵式旅游”还是“拜佛之旅”,都是年轻人排解和调整自己的方式而已,选择赶场还是享受未必有那么重要,多折腾也未必不是一种享受。

再说,人生这场旅行,不就是用来折腾的吗?

值得铭记的不是景区的风景,是你们奔向美景的路途上那颗满怀期待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年轻人   特种兵   景点   寺庙   精力   极限   方式   旅行   时间   大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