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的奇闻异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德国游客在维也纳陆军历史博物馆里看到了一辆珍贵馆藏车,1910年生产的格拉夫&斯蒂夫特牌敞篷车,这是人类历史上大浩劫的见证者: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及夫人索菲正是乘坐这辆车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刺杀,而刺杀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位德国游客盯着这辆古董车许久,突然有了惊人发现。该车牌照为“AIII-118”,A可以表示armistice(停战),后面的可以读成11、11、18,预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会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这难道是一辆被诅咒的车?

随着这个“惊天发现”的传播,很多陈年往事复苏了:萨拉热窝事件后,这辆车归属于奥匈帝国皇室所有,一位皇室成员和朋友开车兜风时出了车祸,两人都一命呜呼;几年后奥匈帝国常胜将军布迪洛克在得到这辆车的第21天,就因战败被免职,然后精神失常死在了收容所。不久布迪洛克将军的部下某上尉在得到这辆车的第9天驾车撞死了两个农民后,撞上了路边的一棵大树,撞破前挡风摔出车外而死。这么一来“凶车”之说算是彻底坐实了,“死亡之车”“被诅咒的汽车”的名头也接踵而至。人们忍无可忍,把它送进了维也纳的博物馆。博物馆的时任馆长对诅咒的传说不屑一顾,严令制止观众钻进车里猎奇。没多久,空袭摧毁了博物馆,人们再也没能找到那辆敞篷车,只是在废墟里找到了该车的方向盘……

一辆老爷车都可以讲述如此之多的故事……

孕育汽车的温床

如果有这么一款交通工具,拥有中置发动机、生物动力、零排放……一定足够吸引人,不过您别急着问这是什么新产品,事实上它一点儿也不新,岁数比汽车还大,这就是人类近代最成功的发明之一:自行车。它对于人类出行模式,甚至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实不亚于汽车。有趣的是,许多后来知名的汽车品牌,最初正是靠自行车起家,还有一些汽车厂商,至今还在兼营自行车业务。

自行车的发明源于一场雨后的尴尬遭遇。法国贵族西夫拉克在下雨天被街头的四轮马车溅了一身泥,这让他突发奇想,如果能把四轮马车劈成一半,四轮变两轮,一定会轻便很多……这种演义当然查无实据,不过这位伯爵确实在1791年鼓捣出了一款自行车,它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板凳,既没有传动链条,又无转向装置,人骑在上面用脚蹬地而行——没错,这种“自行车”至今还有,就是孩子们喜欢的平衡车。

虽然原生态的平衡车跟日后真正的自行车设计相去甚远,不过总算是开了个好头。从那往后的200年里,不断有热心人为这个有趣的发明添砖加瓦。发明家们的智慧,在一点点提升自行车的可靠性、实用性与舒适性,最终让一款天马行空的玩具,变成了可以方便出行的交通工具。到了19世纪末,自行车成了普罗大众广为接受的出行方式,无论是仪表肃穆的绅士,还是身段婀娜的妇人,都喜欢骑着这种轻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出行,而渐次兴起的自行车赛也在欧洲广为传播,很多比赛——比如著名的环法大赛——至今还在举办。史上汽车出道的头一回竞速比赛,正是跟着自行车大军一道踏上漫漫征途的,最终汽车完败。

别看汽车在跟自行车的第一次较量中一败涂地,但是自行车行业本来就是孕育汽车的温床之一,比如,法国著名的标致公司。


20世纪初的标致自行车海报

如果要探讨哪家汽车制造商的历史最为悠久(不是哪家厂商制造汽车的历史最久),标致当仁不让。标致公司涉足制造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810年,当时标致家族中最能干的兄弟俩——儒勒和艾弥尔成立了公司,把家族磨坊改成了铸造厂,主营业务是制造钟表发条的冷轧钢和钢条。经过40年的发展,标致公司规模空前壮大,产品线不断拓展。

就在标致公司迅猛发展的同时,自行车产业也在迅速成形。1817年,德国人卡尔·杜莱斯制造出有把手的用脚蹬地前行的自行车;1839年,苏格兰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踏驱动自行车,骑车时两足不用蹬地;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发明了前轮大、后轮小、在前轮上装有曲柄和能转动踏板的自行车……标致公司显然也注意到了这种新发明的巨大潜能,1882年,标致公司制成了第一款自行车,跟流行式样一样:该车前轮大后轮小,骑车人直接蹬前轮前进。

这种款式的自行车,前后轮直径相差96厘米(前轮136厘米,后轮仅40厘米),它依靠前轮驱动,骑行时像骑马一样高高在上,很是威风。但是下坡加速时十分危险,容易跌倒。因为高度的关系,上下车也存在着一定风险。

不过,对于当时执掌标致公司,目光远大的阿尔芒·标致来说,自行车的热潮已经是明日黄花。尽管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标致公司很快用链条传动的自行车取代了大小轮款式自行车,但他对于机械的兴趣已经投注到另一项刚发明不久的事物身上,那就是汽车。

189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正式汽车比赛:巴黎—鲁昂车赛。

1896年,阿尔芒·标致创立了“标致汽车公司”,致力于汽车的生产;家族的其他成员则继续生产自行车和其他工具。15年后,两家公司再度合并为 “标致汽车和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

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多场经济危机的风暴中,标致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生产自行车才挺过难关。时至今日,标致公司还在生产性能卓著的自行车。因为设计理念和生产标准比别的自行车更严格,直到今天大家都认为标致是世界上最好的自行车品牌之一。而标致自行车队在1903年至1983年间共获得10次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足以证明自身的实力。

1985年,捷克青年维科拉夫·克莱门特的德国产自行车坏了,他用捷克语写信给德国车商索取维修零件,却被告知“你应该用我们能看懂的语言”。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下,克莱门特决定自己生产自行车,他和自行车机械师维科拉夫·劳林一同成立了一间自行车工厂。尽管是一家只有7个人的小公司,甚至一开始只能在租来的工作间里修理和改进自行车,但克莱门特和劳林的事业进展很快,不久之后,他们开始制造和出售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他们的公司发展得非常迅速,在生产自行车4年以后,公司开始生产摩托车。1906年,出品小型汽车在布拉格车展中正式亮相。此后,这家公司在“一战”之后与斯柯达·佩尔森集团合作,开始生产以斯柯达为品牌的汽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斯柯达汽车。

正是自行车,奠定了这家公司成为著名汽车厂商的基础。有趣的是,跟标致一样,自行车部门现在仍是斯柯达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的历史注定了斯柯达对自行车赛事的热衷。斯柯达参与自行车赛事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1901年的巴黎至柏林耐力赛。今天,这个汽车品牌出产的自行车出现在各种专业赛事中,品牌本身在国际自行车运动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横穿美国的“汪星人”

别看美国很早就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但是在100多年前,汽车在美国并不普及,一度被认为是有钱人玩的“古怪发明”。1903年5月18日,美国医生霍雷肖·杰克逊在旧金山的大学俱乐部里和人打赌说,汽车不仅是休闲工具,更是可以横穿全国的高效交通工具。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要在3个月里驾驶一辆汽车,从旧金山一直开到纽约,赌注为50美元。

杰克逊医生很有胆识和远略,但丝毫没有驾驶经验。因此他找来了机械师克罗克搭档,并购买了一辆二手的温顿牌汽车。5月23日,两个人正式开始了4000多公里的横跨美国之旅。

也许是为了给旅行增加一点趣味,杰克逊从出发起就想找一条狗同行,这个愿望在爱达荷州成为现实:一名男子以15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他们一只不满周岁的斗牛犬,杰克逊和克罗克为它起名为巴德。两人一犬从此结伴而行。

1903年,杰克逊和克罗克成为最早驱车穿越美国的人,而巴德,当仁不让地成为驱车穿越美国的第一狗。

杰克逊他们的温顿汽车没有顶棚,也没有风挡,那时候美国的路况又差,车辆经过时尘土飞扬。杰克逊和克罗克可以戴上风镜,保护眼睛,但可怜的巴德只能瞪着无辜的大眼睛,每每被吹得眼泪汪汪。为了照顾旅伴,杰克逊给巴德准备了一副特制的防风眼镜,这种无心之举成就了“戴风镜的狗”这一经典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酷酷的巴德越来越有名,很多媒体开始对这一行人进行采访,沿途民众纷纷夹道欢迎。

7月26日,历时63天12小时30分钟,杰克逊和克罗克最终抵达了纽约,这也是第一次有汽车成功穿越北美大陆,杰克逊和克罗克成了最早驱车穿越美国的人,而巴德,当仁不让地成为驱车穿越美国的第一狗。

这样一场准备不充分的长途旅行,对于“汪星人”来说并不容易。有一次,巴德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生了病,最后靠着顽强的求生意志才活了下来……经历了严苛的考验,并最终成功,让巴德跟自己的主人一样被载入史册。巴德的余生十分幸福,它再也没有经历过长途汽车旅行,但总是能很愉快地跟随主人在乡间驰骋,并在10年后寿终正寝。而杰克逊医生于1955年去世。

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看到巴德的形象,它站在那辆红色的温顿汽车前面,陪伴在主人的身边。

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看到巴德的形象,它站在那辆红色的温顿汽车前面,陪伴在主人身边。

因公交车让座引发的种族大战

如果你有机会到访位于底特律市郊亨利·福特博物馆,会在那里看到一辆公交车。这是一辆引人注目的展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特地登车,因为它见证了非裔美国人反对歧视、争取平等的历史。

1955年12月1日,在位于美国蒙哥马利市的这辆公交车上,发生了一桩今天听来匪夷所思的事:一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该事件激起当地黑人的愤怒,为抗议种族隔离制度,黑人居民发起了抵制公共汽车的运动。

1955年罗莎·帕克斯拒绝让座时所乘坐的公交车在亨利·福特博物馆展出

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许多地方,黑人被歧视的现象随处可见。在许多州,法律甚至明确规定黑人与白人在公交车、餐馆等公共场所内需分隔。虽然1865年美国联邦宪法第13条修正案早已宣布废除奴隶制,但种族隔离并没有因此而在美国绝迹。

发生在蒙哥马利市的这桩丑闻,极大地刺激了黑人群体内心长久以来的愤懑与委屈,他们强烈要求改变地位不平等的现状。26岁的马丁·路德·金被推举为抗议运动的领导人,他在教堂举行了一次领导人会议,决定在12月5日星期一发起“拒搭公交车”的抵制行动。

这场抗争以“非暴力抵抗”的方式持续了381天,最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亚拉巴马州的种族隔离法律违反宪法,蒙哥马利市公交车上的种族隔离规定也被废除。马丁·路德·金开始逐渐成长为黑人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运动的领袖。

此后,美国社会在一次次的非暴力抗争运动冲击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但种族隔离法律的非正义性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认识。受到这些抗争运动的鼓舞,越来越多的黑人挺身而出争取自己的权利,黑人民权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在美国南方形成高潮。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的国家民权博物馆里有一座罗莎·帕克斯坐在公交车上的雕塑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面对25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酣畅淋漓地抒发了黑人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如今,这篇演讲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演讲之一,激励着全世界渴望平等和自由的人民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马丁·路德·金也因此荣获了196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这桩反抗种族隔离制度的事件只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一个插曲。而那辆公交车,也因此成了见证历史的藏品。

“插翅难飞”的汽车

20世纪初,航空业与汽车业都在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各国的发明家与工程师纷纷致力于研发同时适用于陆空两途的交通工具,并最终正式催生了“飞行汽车”这个概念。“飞行汽车”应该拥有轻便可控的、可折叠或拆卸的机翼;要便于加油,要保证载客量;最后,它能在空中或陆上都保持相当速度。

亨利·福特在1917年就预言,一款能够飞行的汽车一定会降临世间。美国航空业的先驱格伦·柯蒂斯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推出了史上第一台“飞行汽车”。柯蒂斯的“飞行汽车”拥有可拆卸式机翼,驾驶员位置居中,另安有两个乘客座位,搭配一款100马力的发动机,时速可达105公里。不过这个看起来很美的设计从来没有机会升空,更糟糕的是,虽然柯蒂斯在该领域成就卓著,但第一个“飞行汽车”专利却给了一个叫伦巴第的人,后者设计的“飞行汽车”,是一款身形肥硕,据称可以水陆空三栖通吃的奇葩,当然,这一切仅只是理论上……

格伦·柯蒂斯设计的史上第一台飞行汽车图纸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每年世界各地的汽车展与航展上都会出现基于“飞行汽车”概念的最新作品。

实用价值是制约“飞行汽车”发展的一大瓶颈,无论是能安上机翼的汽车,还是能拆了机翼的飞机,都不难通过材料和空气动力学的进步而推陈出新,但市场对这种新奇东西的冷漠却是无法突破的瓶颈。

美国人莫尔顿·泰勒设计的“Aerocar”,这款采用玻璃钢结构的设计被公认为史上最成功,也是最著名的“飞行汽车”,甚至还拿到了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双用途许可证。在20世纪70年代,福特公司已经考虑将之量产,结果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让计划告吹。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中,有太多被发明家与工程师寄予厚望的“飞行汽车”因为各种原因夭折。

都说失之桑榆,得之东隅。汽车与飞机的整体结合虽然走得磕磕绊绊,但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却一直没有停步,而且在很长时间里做得风生水起。

最初让双方走到一起的是流线型风格的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源于美国的流线型设计风格红遍全球,无论是汽车业还是航空领域,都从这一风格上受益匪浅。这个时代,许多品牌都推出了与之前迥然不同的汽车车身造型,很多作品设计风格之超前,即便在今天都不落伍。

“二战”之后,美国车厂又开始借用飞机元素装点汽车,这直接导致了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美国车风起云涌的“大尾鳍”“火箭车”潮流。在欧洲,意大利设计师们走得甚至比美国人更远,他们推出了一系列模拟飞行器的概念汽车,惊世骇俗的设计完全模糊了汽车与飞机之间的界限。

莫尔顿·泰勒设计的飞行汽车拿到了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双用途许可证,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福特公司考虑将之量产,但是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让计划告吹。

除了这种有意识借用飞行元素的设计,还有一些看着“飞行范”十足的设计最初则是迫于无奈。比如“二战”后德国战斗机制造商梅塞施密特受到制裁,不得生产飞行器。于是在前军用航空工程师弗里茨·芬德的主导下,从一款残疾人用三轮车入手,参考了各种飞机设计方案(从方向盘结构、座舱盖到车轮布局),制造出一款畅销一时的KR175微型车,并陆续衍生出多个版本。这款车除了不能上天,实在是更像飞机,堪称是飞机邂逅汽车的一段奇妙姻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开着汽车上天入地早已经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化身为触手可及的产品。眼下世界各地的汽车及航空品牌都在推自己的最新产品。比如吉利在2017年收购了美国的一家飞行汽车公司,打算量产一种飞行汽车。2017年日内瓦车展上,大众集团旗下的设计公司Italdesign和空客联手推出了一个飞行汽车模型;过了一年,这家设计公司又和奥迪一起推出了新版,体型更为小巧。豪车品牌阿斯顿·马丁则在2018年7月17日发布了自己的飞行汽车。

随着越来越多的飞行汽车获得批准,正式量产、上路、上天,相信未来人类的出行方式,会有更多惊喜。毕竟,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既能地上驰骋,又能高空翱翔的诱惑。

公路上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治愈了都市夜归人,而汽车餐厅则治愈了疲惫的旅人。汽车餐厅一般建有一条专用车道通向营业窗口,旅人们不用下车即可点餐,既免去了上下车的折腾,又提高了点餐的效率,更不用说美味的食物还能抚慰旅人疲乏的身心,难怪它会深受驾车一族的喜爱。

位于美国奥兰多环球影城的一家梅尔斯汽车餐厅,现在已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热门目的地。梅尔斯汽车餐厅是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一家标志性餐厅,因电影《美国风情画》而闻名。

“有汽车的人很懒,他们不想离开汽车吃饭。”正因为洞察到这一点,得克萨斯州达拉斯某屠宰场的员工科尔比和杰克逊在1921年推出了美国第一家汽车餐厅。餐厅位于繁忙的达拉斯—沃思堡公路旁,以烧烤为主题,顾客只管坐在自己的车里,因为“托盘男孩送来了烧烤猪肉和可口可乐”。

科尔比的汽车餐厅最初只是一个烧烤摊,没有高大上的店面,提供的餐点种类也不多,但它方便快捷,吸引了无数来来往往的旅客。人们享受在车上吃烤猪排、喝可乐的美好时光,卸去一路风尘的疲惫,心满意足地再次出发。

科尔比的汽车餐厅模式很快就被模仿了,甚至一些知名快餐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也加入竞争的队伍。一时间,汽车餐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家餐厅都努力经营出自己的特色。有的门店在装饰上下功夫,有的在供餐种类上花心思,还有的在点餐服务上用科技。而变化最大的,是汽车餐厅不再只注重“快”,也开始要求口味好。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早期的汽车餐厅一般都选址在高速公路休息区或公路路口,大多盖着大圆形的高塔,外加闪烁的霓虹灯。这样的装饰风格既能醒目突出品牌,又能吸引客流,非常符合快餐行业对速度和效率的要求。随后出现的伞形、锥形、柱形以及杂糅风格的门店,更是将“引人”进行到底。

汽车餐厅的本质就是快速解决旅人的用餐需求,很多餐厅最初只提供某一两类餐点,口味一致,厨房备餐快,且顾客不必挑选,因此就有了汉堡炸鸡餐厅、烧烤啤酒餐厅、面包奶酪餐厅……但也有一些餐厅提供冰淇淋、面包、炸鸡、可乐等可选的组合餐,让顾客有更多选择。随着时光推移,如今的汽车餐厅选择越来越多,当然,很多有历史的餐厅,依然保留着当年赖以成名的“特色菜谱”。

一家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汽车餐厅,服务员穿梭于汽车之间送餐。

至于点餐方式,早期的汽车餐厅往往是顾客点餐后开车去停车场等着,由服务员将备好的餐送到车旁,等餐的时间几乎和普通餐厅没有区别。为了提升点餐效率,人们开始在餐厅外围铺设一条长约100米的汽车穿梭专用车道,等餐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车道下设置有感应器,一旦车辆驶入,店内服务人员就能马上获取车辆进入信息,并使用店里的通信设备进行沟通,准确而迅速地为顾客准备所需餐点。整个车道至少可以容纳7—8辆汽车排队购餐,等顾客的车到达窗口时,餐点基本已准备好,不用下车就能付钱取餐。从点餐、付钱、取餐到开车离开,整个过程只需花费几分钟。

20世纪60年代的汽车餐厅,这里有孩子们关于汽车旅行最美好的记忆。

如今,汽车餐厅俨然成为美国人日常的生活方式。而关于汽车餐厅黄金时代的许多故事,成了美国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载于《世界博览》杂志2023年第6期

责编:SU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路德   马丁   杰克逊   标致   汽车   美国   奇闻   自行车   餐厅   世纪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