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昭苏,新疆境内唯一没有荒漠的县,景色迷人,让人向往!

#头条创作挑战赛#昭苏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隶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冬长无夏,春秋相连,被誉为新疆有名的“避暑山庄”。昭苏县有哈、汉、蒙、维、回等21个民族。#多彩的新疆#

昭苏历史悠久。它的蒙古语名字叫“蒙古库热”,汉语名字叫“喇嘛昭”,是“蒙古庙宇”的意思。取“喇嘛昭”(圣佑庙)的“昭”字和“六苏门”的“苏”字而得名。在汉语中,“昭”有光明的含意,“苏”即万物复苏萌发,昭苏又可视含“昭然复苏”“重获生机”之意。蒙古语称“蒙古勒库热”,意为“蒙古族庙宇所在地”。

昭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古游牧文化。西汉时期是塞种人、大月氏、乌孙人的牧游区。在清朝初期隶属准噶尔部,光绪十一年(1885)新疆建省,昭苏县属宁远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圣佑庙,形成聚落。1942年建立昭苏县。

从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到满清王朝设置伊犁将军府的2000余年中,尽管封建政权更迭频繁,但在历史上西域始终是祖国大家庭不可侵害的部分,这是有史可证的。从18世纪到19世纪,沙皇俄国勾结英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蚕食侵占了我国西部约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昭苏也深受其害。

新疆和平解放后,昭苏成为伊犁地区行署管辖的一个县,后又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1995年后,又归伊犁地区行署管辖,属伊犁地区8县1市之一。随着昭苏县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预言,昭苏县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昭苏因出产“腾昆仑,历西极”的天马,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天马之乡”,也因汉朝时著名的“乌孙国”而闻名,是新疆乌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有历史变迁遗留下来的草原石人、汉室细君公主墓园、夏塔古墓群、格登山记功碑、新疆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圣佑庙等文物古迹;夏塔鹿苑、夏塔温泉、库尔库勒德克水帘洞、昭苏大草原等自然景观。

美丽的昭苏草原上生活着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锡伯、俄罗斯、塔吉克等21个民族。

哈萨克族是草原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习俗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都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哈萨克人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而且都是骑马高手,赛马、“姑娘追”、叼羊、马上角力、阿肯弹唱都是他们的终生伴侣。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那达慕大会”不仅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运动,还是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蒙古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特别尊重长辈,主要从事畜牧业。

维吾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的“丁零”人。民间工艺品有图案丰富的地毯、挂毯、丝绸衣料、刺绣、花帽和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他们的特色食品有馕、奶茶、抓饭、拉面、烤羊肉等。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的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节日里不但唱歌跳舞,还举行叼羊、摔跤等活动。

柯尔克孜族以畜牧业为主,他们礼貌待客,总是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他们除了过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还过本民族节日“诺芬孜节”和“圣西曼节”,弹唱“考姆兹”,举办叼羊、赛马、摔跤、竞赛枪法等娱乐活动。

塔吉克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农牧生活,热情好客,讲究礼节。他们崇尚山鹰,主要舞蹈是模仿山鹰动作,“纳衣”—山鹰骨制成的伴奏短笛音律效果非常好。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音乐以豪放的草原情调为特色。他们最爱洁净,住房总是收拾的很干净,周围还种满各种花草树木,环境幽雅。

昭苏县古属乌孙国,历经沧桑留下许多古迹。富有传奇色彩的夏特古道,奇异壮观的木扎尔特冰川,吸引各地疗养者的夏特温泉,以及古松参天,野花遍地、蜂蝶起舞的库勒柯尔德克水帘洞等名胜古迹,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 草原石人、草原土墩墓、和岩画是昭苏草原的三大奇观。

新疆昭苏——特色活动

赛马

每年盛夏时节,牧场上绿草如茵,马壮羊肥,牧民们在劳动之余,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赛马活动。牧民们还将赛马分为走马比赛和跑马比赛,那个时候,草原上到处是奔腾的骏马,马背上英俊潇洒的哈萨克小伙子极尽英勇矫健之本色。同时还要进行的叼羊活动中,赛马、叼羊活动将成为民俗风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

叼羊

叼羊是哈萨克民族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叼羊活动对抗性强,争夺激烈,又是一种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叼羊是各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

参加叼羊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可以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比赛分两队。比赛开始,主持人首先祈祷。参加者向主持人祝福,而后将主持人献上的一只两岁左右的白色小羊宰杀,割去头和蹄,扎紧食道,放置于开阔的草坪上。

宣布比赛开始后,参赛者蜂拥而上,马快者抢先一步将羊俯身拾起,夹在蹬下或驮着,慌不择路地奔跑。其他骑手不甘示弱,紧追不舍,飞马上前争夺,夺得难解难分。有时会有数百骑围作一团,左拥右挤。在比赛中,经反复多次较量,小羊数易其主。最后,得胜者在鸣金声中怀抱战利品,在坐骑的长嘶声中和观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冲出赛场。之后,得胜者当场将羊烤熟,邀众骑手共享,将此肉称为幸福肉。

盛夏时节,牧场上绿草如茵,马壮羊肥,牧民们在劳动之余,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叼羊活动。牧民们还将现代篮球比赛规则引进到传统的叼羊活动中,叼羊活动开始时,骑手分红、蓝两队,每队五乘,在马背上把所叼羊只传来传去,叼夺潇洒自如。随着昭苏旅游业的发展,叼羊活动将成为民俗风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

姑娘追

关于“姑娘追”的起源,哈萨克族民间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

其中一则说:很早很早以前,哈萨克族曾有两个部落头人结成儿女亲家。在姑娘过门的那天,来接亲的人当中有一个快嘴的,夸自己头人的儿子坐骑是从许多马里挑选出来的一匹千里马驹。这件事传到了姑娘父亲的耳朵里,姑娘的父亲为了夸耀自己的马和女儿的骑术,便说:“我的姑娘骑马向你们接亲去的相反方向跑,如果你们的小伙子追上了我的姑娘,那么今天就过门,否则改日再谈。”来接亲的小伙子迎亲心切,也不甘示弱就答应了这一挑战式条件。两个青年人立即翻身上马,姑娘在前策马奔跑,小伙子在后紧紧追赶。当他追上姑娘并绕到前面时,姑娘提出让小伙子在前面往回跑,自己从后面追,这样由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后来,此活动相沿成习,一直流传至今。

另一个传说故事:一个猎人和天鹅仙子结成的夫妻,在结婚那天,骑着两匹雪白的骏马,像白天鹅一样飞翔,互相追逐。他们就是哈萨克人的始祖。后来,哈萨克男女就以驰马互相追逐的方式来促成爱情的结合。

不同氏族部落或地区的男女青年交错组合,一男一女两人一组。活动开始,二人骑马并辔走向指定地点。去的时候,小伙子可以向姑娘逗趣、开各种玩笑,甚至可以接吻、拥抱,按习惯,怎么嘻闹逗趣都不为过,姑娘也不会生气。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马鞭在小伙子的头上频频挥绕,甚至可以抽打,以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不能还手。不过姑娘一般是不会真打的,特别是如姑娘本来就喜欢小伙子,那她就会把马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如果是姑娘不喜欢的小伙子,在去的路上又说了许多脏话或做了不少过分的动作,那姑娘就会毫不客气,挥鞭狠狠抽打。

过去,此活动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戏谑性的追逐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萌发了爱情,最终结成伴侣的。而今它已成为一项饶有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不少已婚的成年男女也喜欢参加。

新疆昭苏——特产

薰衣草

地处“塞外江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号称中国的熏衣草之乡,因其与熏衣草原产地地中海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成为国内熏衣草种植的最佳区域,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依托于农四师熏衣草种植基地的“伊帕尔汗”公司,以熏衣草的系列产品为基石,再次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到熏衣草之乡的香味魅力。

熏肉和马肠子

初冬开始,哈萨克人家屠宰牲畜准备冬肉,腌制熏干越冬,冬肉要吃到来年的春天,哈萨克把这种肉称“索古姆”。索古姆是熏肉或腊肉的统称,哈萨克人的索古姆中,用马肉制成的马肋腊肠“俗称马肠子”最有名。马肋腊肠用肥嫩的马肋条肉连骨装肠加工熏制成,是熏肉中的上品,哈萨克人称“尕孜”。用熏马肠和熏肉做抓饭是冬日上乘的待客风味佳肴。

风味包子

伊犁的包子,有烤制的、煎制的、蒸制的,方法各异,滋味也不相同。最常见的有烤包子、水煎包子和薄皮包子。馅料一般都用羊肉或牛肉、洋葱和盐调成,并加适量孜然、胡椒等佐料。

水煎包子用发面,包馅成坯,然后将包子一个个摆在烧热后涂上油的平锅内,浇汤、洒干面粉,将锅盖扣紧,10多分钟就熟。它的特点是:油亮金黄,吃起来松嫩爽口,油而不腻。

烤包子和薄皮包子都用“死面”,即用盐水揉制的面,做成包馅成坯,不过烤包子坯是长方形的,便于在馕坑内贴烤;而薄皮包子做成圆锥形包坯,用蒸笼蒸熟。同样的原料,因做法不同,而滋味各有特色。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用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

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昭苏,汉语词汇,拼音是Zhāo sū,亦作“ 昭甦 ”、“ 昭稣 ”。有苏醒;恢复生机的意思。新疆昭苏,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正在绽放着自己的生机。

大家好,我是@逗町旅游 欢迎广大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伊犁   昭苏   新疆   哈萨克族   哈萨克   昭苏县   卡盘   荒漠   包子   小伙子   境内   景色   迷人   姑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