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探索“国防前哨”滇西的古今传奇

引言

在中国古代史中,人们的视线焦点大都集中在中原,边疆往往处于盲点,但其实边疆地区的变化更能映射中原王朝的国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浓缩着华夏文明的变迁历程。

滇西作为边疆地区的代表,是中国版图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长期过程,滇西逐渐成为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时间的洗礼愈发耀眼。

“三坊一照壁,五井四合天”是滇西的风花雪月,“丝绸之路”西南段是滇西的兼收并蓄,作为东西交流的门户与国防的前哨,滇西地区的作用日益彰显,同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揭开滇西的神秘面纱

滇西广义上指云南境内昆明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丽江、楚雄、大理、保山、德宏、怒江等地。

滇西是一片“神眷”之地,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会处,拥有山川纵横的旅游大环线,三江并流、高山雪峰、峡谷沟壑、冰湖险滩等自然奇观并存,是独特的文化长廊,具有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情。

但滇西被纳入中国版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秦朝统一全国,极大地扩展了疆域,虽然修建了由成都入今滇东北的五尺道,但仍把蜀地以南区域当作为漠然难知的徼外,那时的滇西仍是莽荒之地。

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咏叹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四万八千岁”当然是诗人夸张的写法,《逸周书·王会篇》中记载商代初年成汤令伊尹为四方献令之词,其中的族群“产里、百濮”分布在东南沿海至南海一带,表明早在商代,古蜀文明就已经与南海地区发生了文化联系和交流。

秦朝时滇西可能已经与内地有一定贸易往来。云南很早就有铜、锡矿的开采和输出,考古研究证明,三星堆青铜器与滇地青铜器合金成分非常接近,这说明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有很大可能来自云南。

特别是贝币作为主要货币出现在蜀、滇两地,相同的等价物大大方便了两地的大宗商品交易,由此,滇地的铜、锡流往蜀国。另一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三星堆遗址相距1000公里以外的越南北部等地,发现了玉牙璋、玉璧、玉瑗、陶豆等大量与三星堆遗址相同的器物。由此,云南也被认为是三星堆文明进入中南半岛的通道。

虽然当时滇西已与内地有少量贸易往来,各种文化在战乱中有了一定交流与融合,但滇西为华夏文明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滇西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从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告了他的新发现:官方记载中从未有过通商记录的西域国土,居然出现了大量独产于中国四川的蜀布和卭杖。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听后迅速捕捉到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大夏的官道,这也是名为“蜀身毒道”的贸易通道第一次出现在帝王的视野里。

随后,西汉与滇国合兵打败外敌,将滇西部分区域并入益州郡,至此,滇西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印度洋的海风从此吹入内地,古蜀人和他们的马队,离开时携带着蜀布、丝绸和漆器,回家时马上满载古印度和中亚的玻璃、宝石、海贝。

蜀身毒道的产生之际,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尚未开通,所以,从中国西南通往印度的蜀身毒道就成为当时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华夏文化因为拥有了滇西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

汉朝时通过蜀身毒道,与东南亚、南亚及其以西地区的联系加强,中南半岛地区的掸国、骠国与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大秦(罗马帝国),与汉朝进行了多次外交与商贸的交往。

《魏书·西域传》称:大秦“东南通交趾(在今越南河内),又水道通益州(治今四川成都),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多出异物”。三国时商贾行经南至海上道较为常见。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征讨南中。他亲率主力南下,出兵11个月平定南中。《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七擒孟获”就出自此战。

诸葛亮率兵平定南方,与南中蛮人首领孟获斗智斗勇,先后七次用兵用计来擒住孟获。前六次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获,蜀中大将对此褒贬不一,孔明与其弟子马谡却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异族要攻心为上,只有让蛮人心服,南中才能彻底平定。

到了第七次,诸葛亮智破乌戈国藤甲兵,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南中由此平定。这是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战术的绝佳展示。《资治通鉴》记载为:“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虽然这则故事流传甚广,但经后世史学家考证,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很可能是将蜀汉政权多人事迹附会于诸葛亮身上。故事虽带有文学色彩,但诸葛亮的攘夷战略影响甚广,其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处理民族矛盾与问题的典型范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在红军长征经过彝族地区时,刘伯承元帅就充分借鉴了诸葛亮治理南中的历史经验,在同一地区上与彝族头人小叶丹歃血结盟,这也是古今历史上第二次彝汉结盟。

现在,保山地区仍存诸葛亮庙,祭祀的香火连绵不绝。孔明南征道上,留下了五马峰岩洞的武侯铜鼓、孔明堡、孔明碑、大汉槽、缺甲坡等遗迹。

唐宋时期见于史载的南诏、大理国,是中国西南部强大的边疆政权。南诏、大理国延续500余年,实现了云南及周边地区的统一,滇西独特的异域风情给华夏王朝带来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同时唐代浪漫诗意的民风也深刻影响到了滇西地区。

陆龟蒙在诗中写道:“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药有巴賨卖,枝多越鸟啼。夜清先月午,秋近少岚迷。若得山颜住,芝差手自携。”滇西文化逐渐繁荣。

此时,佛教也在滇西地区大力发展,成为国教,这也是中西文明交汇贯通的又一历史实证。大理国段氏22代君王中,有9人禅位为僧,大理国也因此被誉为佛香妙国。

从元代开始云南地区成为中央政府直隶的一省,元、明、清诸朝加强对云南省的管理与经营。

明代时,云南大理时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枢纽。西南三省中,只有从云南可以出境通往国外海洋,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在一起。

万历年间明人朱震孟《西南夷风土记》写道:“东通中国,南滨海,邻暹逻界;西抵西洋……形胜惟蛮莫独擅。诚为陆交会要区,诸夷襟喉重地。”揭示了云南大理是丝绸之路多元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核心区。

通过云南省尤其是滇西地区,中原王朝增强与邻邦经济文化的交流,重视国防并维护王朝疆土的完整。在上述活动中,作为东西交流的门户与国防的前哨,滇西地区的作用日益彰显,同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但愿苍生俱饱暖,丝绸之路焕新机

《滇志》记载《属夷》附有贡道,开篇云: “自永昌出塞,南际大海”,道出了永昌通往海路的重要地理位置。到明末时,以大理为重要枢纽,中外水陆交往通道极为畅达,中外贸易也极为繁盛。

滇西在澜沧江流域具有重要地位,在丝绸之路上处于轴心的位置。

从滇西的历史发展来看,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与外部国家交流往来的重要枢纽作用,即将南方丝绸之路与西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都连接起来,将古代中国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连接起来,构成交往通道网络,这些道路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滇西历史,可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让丝绸之路从历史纵深中走来,彰显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梦想,在今天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实际上,广义的丝绸之路,在今天早已超出了其字面的含义,成为后世对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更成为中外交往的历史文化符号。

结语

滇西地区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印巴地区交往的重要门户。滇西地区拥有上述地位,是历朝治理与地方发展的结果。

滇西地区演变为中原王朝对外交往的门户,反映出中国边疆的形成演变,经历了边疆与内地融为一体,含混的边陲演变为明确的边疆与邻邦,中原王朝的治策也相应改变的过程。

滇西的历史不仅映照着中原王朝的兴衰变化,更是中国对外交流史的缩影,代表着丝绸之路西南段,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经济、政治交流,是人类文明得以交汇融合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南中   大理   王朝   中原   前哨   华夏   云南   丝绸之路   边疆   隐秘   不为人知   古今   中国   国防   角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