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短短几个月,ChatGPT已经狂飚到4级。网友疾呼:太危险!马斯克等大佬联名呼吁暂停开发高级AI!高级AI可能造成地球生命史上的深刻变化。这是硅基人对碳基人的挑战。高级AI能自我进化、自我升级、自我更新系统,它是地球新物种,一旦失控将超越人类取代人类……当然,也有网友泼冷水:ChatGPT比元宇宙更快烂大街……我不相信ChatGPT会威胁人类,可我相信ChatGPT会被有些人用来造福人类,也会被居心叵测的人用来威胁人类。

ChatGPT话题热闹至今,没有降温的任何迹象。在某些人看来,有了ChatGPT,有了更先进的智能机器人,我们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读书了。有人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不断更新的智能技术将彻底导致了阅读行为的消亡。这让我恍惚觉得,要不了多久,人类全都可以躺平了,别说读书,写书都没有必要了。

无论是有了ChatGPT的现在,还是有更先进的智能机器人的未来,我都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读书对人类而言依然必不可少,当然,我指的不是所有的人。自古以来,一直有无数人不读书而活了一辈子。

小时候,父母经常告诫我要读书,把知识装进脑子里,贼娃子都偷不走。

现在很多人不大喜欢读书,掌握的知识也不大准确牢靠,因为他们把知识放错了地方,不是放在自己的脑子里,而是放在手机、电脑、图书馆、ChatGPT和他人的脑子里了。

读多少书,读什么样的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读书兴趣,兴趣会把我们引到知识和快乐的天堂。可很多人一离开学校就没有了读书兴趣。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读书,结果却让人失去读书兴趣。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人类创造积累的知识就摆在面前,几乎人人都可免费获取。从古至今,获得知识都得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是代价有所区别而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唯一不变的代价是个人的努力。

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储备知识。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更加明白,人的创造力比积累知识更主要。爱因斯坦说过:“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有一天,整理客厅里的书山时,发现有几本书被老鼠啃过,感到特别高兴。老鼠也喜欢读书,作为灵长类的我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

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个人可以不读书,但不能不学习。学习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重要区别。如果说人生是选择的结果,那读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选择。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就是“君子豹变”和“小人革面”的不同。普鲁斯特说,“阅读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可以引导我们进入精神的世界。”

读书的目的非常明确。

其一、为了获得知识。知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开阔眼界豁达心胸,让我们有对比和思考,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其二、为了增长智慧,形成“三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目的是让我们拥有对事物的认知力和判断力。获得的知识再多,如果没有“三观”,跟图书馆、手机、电脑和ChatGPT没有了本质区别。

其三、为了某个具体的目标,比如文凭、工作、职称、晋级等等。

其四、单纯地为了享受读书的快乐,或者纯粹为了打发时间。

其五、为了提高生命的品质,不至于变狗变猫的到人世间来简单的轮回。

……

最重要的是,读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认知所处的环境和世界。因此,与其说读书有目的,还不如说读书有层次和境界。

一个人的渊博和肤浅,修养和品性,与他读什么书呈正相关性。读什么样的书,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也预示着你将变成什么样的人。选择读什么书,实际上是在选择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站在谁的身边。

读书,是在跟作者对话、交流。

读书,让我们活得不再那么表面和浅层。

读书,使我们与众不同。

最近读英国作家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时,我兴奋地跟阿宓说,我遇见老师了。阿宓为祝贺我找到老师,晚餐时特意做了一道香喷喷的油焖鲜笋,还陪我喝了几杯桑葚酒。我想拜毛姆为师,可不知道他肯不肯收我这个大龄学生。如果我跟他说我才14岁,估计他会相信,因为他是个有趣的人。

读英国作家德波顿的《拥抱似水年华》时,我席地坐在凤翔湖边,在温暖的春风里点燃香烟,边吸边读。读这样妙趣横生的书,就应该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封闭的空间里读这样的书,是对德波顿和普鲁斯特的不敬。读书时,我时不时地放下书,抬头望着潋滟的湖水、翩翩起舞的白鹤、袅娜的柳条、湛蓝的天空,盯着从身边漫步而去的老人、孩子和年轻男女。我渴望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又故意放慢速度,想让这美妙的读书感觉一直持续下去。

德波顿在为我读书,我在读德波顿。我赚大了,不仅读了德波顿,还通过德波顿读了普鲁斯特、伍尔夫、托尔斯泰,读了春天、湖水、草地、绿树、红花和行人,读了他们有趣的人生和这美妙的世界。

上学时读鲁迅的书,印象模糊,感觉不深,即使有老师导读讲解,也一知半解,只是能够背诵篇章段落,应付考试而已。这几年重读鲁迅,加上多次去鲁迅故里,感觉好像第一次认识鲁迅。不是鲁迅变了,而是我变了。这让我切身体会到: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激活了曾经的生活和经历。每当读到一本好书,就像长久不用的银行卡被激活时,惊喜地发现卡里居然有一大笔钱。

过去读书,我基本上是被动的,目的性强,讲究实用和功利,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有个美好前程,甚至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满足可怜的虚荣心。那时候读书,主要是在为别人读,为家长读,为老师读,为领导读。

工作后,为了干好某件事,经常强迫自己读那些枯燥乏味的书。因此,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讨厌读书,觉得那是一种负担。

这几年,工作不再那么忙碌,我读书的时间多了,读书的乐趣也多了。目的性太强,最大的损失就是快乐。如果只有一个标准一个目的,别说读书没有乐趣可言,恐怕活着也没啥意思。我现在读书,基本上只为自己。我相信“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有某种重要的关联”。读书成了我的兴趣爱好,那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三天不读书,我就觉得面目可憎。

在图像时代,我仍然喜欢读纸质书,主要原因是习惯,其次是接受第二信号系统更具挑战性,第三,读纸质书几乎没有条件限制,而且成本低廉。还有一些个人原因,比如,纸质书能让我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一本书如果没有从头到尾读完,总觉得没读过。

如果说读书是一种投资,那读书就是投资最小获益最大的优质项目。读纸质书,可以说是一次性投资,终身受益。在手机电脑上读书,看起来不花钱,其实是长期的、零零碎碎地花钱,而且,还得担心没电了、断网了。

一般情况下,纸质书的信息量比图像更复杂,读纸质书比读图像更需要动脑子。现在很多人喜欢简单信息,不动脑子的图像信息更受青睐。我杞人忧天地担心:长此下去,人类接受复杂信息的能力将不可逆的衰弱。我们还没被ChatGPT抛弃,自己就把自己给干掉了。

有些书,只是普通的电子产品、简单的小视频,却被吹成知识大餐,在我看来,它们基本上是为了吸引眼球的知识胶囊、懒人包、游戏、幽默段子、鸡汤式的金句,包括海量的快消品书、网络小说、网文等。它们除了败坏真正读书人的胃口、消耗阅读兴趣、批量制造肤浅无聊的人而外,好像作用不大。

对伟大的作品而言,那些金句只是星光。不少人却以为看见几点星光,就了解了浩瀚宇宙。当经典文本被加工压缩成简单的金句和故事之后,营养就会大量流失。就像吃一片止痛片,疼痛暂时消失了,疾病却不一定治愈。阅读的简单化、扁平化、碎片化和视频化,还不如读字典、词典。

我不是说读纸质书才叫读书,读电子书就不叫读书。纸张,只是呈现知识的载体之一。造纸术出现之前,有竹简、金石、娟布、贝叶等。书的存在形式也不是单一的纸质印刷品,电子书、影视作品、舞台戏剧、游戏产品都有书的实际意义。纸质阅读在当下的遭遇并不奇怪,就像曾经有过竹简阅读时代一样。

我只是觉得,在接受现代阅读方式的同时,不能随便抛弃传统阅读方式。


现在,很难在公园车站看到读书(读纸质书)的人,到图书馆、实体书店读书的人也不多,即使在不能玩手机的飞机上,也很难看到读书看报、翻阅杂志的人。他们宁愿发呆、瞌睡、东瞅西望也不读书,好像是不识字的人。

我始终认为,读书的样子最美。

最惬意的读书是在家里。坐在摇椅上读书,靠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腿读书,躺在床上读书,徘徊在书房客厅阳台上读书,站在窗口读书,叼着香烟读书,啜着香茗读书……

心无杂念的在办公室里读书,在公园里读书,在宾馆房间里读书,坐在街子古镇味江边上的草地上读书……感觉世界上好像只有书。

书太多了。过去的书汗牛充栋,现在的书还在源源不断地问世。我们一辈子只读书也读不完沧海一粟。因此,我们需要ChatGPT帮我们读书,我们读书需要有所选择。

选择好书来读,这是常识。何为好书,那就见仁见智了。对知识类工具类的书,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人们对好书坏书的分歧主要在于文艺类的书。

卡夫卡认为,“我们希望的书必须是一把利斧,可以劈开心中的冰川。”大众和专家学者对书的评价很难达成共识。大众认可的,专家学者不一定接受;专家学者接受的,大众不一定认可。对书的评价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不等于没有标准。这个标准就在各人心里。

看书和读书是有区别的,看书是用眼睛,读书是用脑子和心灵。

眼睛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理器官,而脑子和心灵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思想器官。能打动眼睛的书都是平庸之作,只有打动脑子和心灵的书才是好书。有些书只值得看,就像一副一览无余的平庸画作,一秒钟就能尽收眼底,就可以跟人吹嘘“我看过了”。

书既是一种知识源泉,更是一种精神营养。有些好书,不能囫囵吞枣,必须细嚼慢咽,这样才能充分吸收其营养。说看过某本书的人,其实在说“没有读过某本书”。值得读的书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纳博科夫认为:“我们不能读一本书,只能重读一本书。”要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就必须把书读进心里。

我始终认为,好作品不是评奖评出来的,也不是专家赞美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读者、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读出来的。在读者和时间面前,奖状、专家一文不值。

我把人分为三类:不看书的人;看书的人;读书的人。

我把书分为三类:不值得看的书;值得看的书;值得读的书。

我主张少看书,多读书。书不一定要读那么多,关键是精读,用心读,读到骨子里去,使之成为成长的营养。福楼拜说:“谁要能熟读五、六本书,就可以成为大学问家。”马尔克斯开过一个五本书的书单,他说,倘若我只读过这五本书的话,也就足以写出我到现在为止所写过的东西了。

最好的作家是用脑子在写,最好的读者是用脑子在读。叔本华认为:“只有在头脑中取材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才是值得阅读的。”有人说过,“一个作家的认知和创作水平与他所阅读的作品的水平是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鲁迅   目的   纸质   札记   好书   脑子   区别   作家   兴趣   人类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