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遇龙村:党建“蓄力” 山水“生金”

赶着文旅复苏的热潮,遇龙河竹筏漂流持续火热。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李思静 通讯员谢军 赵海闫

如何实现“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转变?阳朔县白沙镇的遇龙村有着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遇龙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党建+N”工作思路,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做活山水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山水为媒 村民们端稳了生态旅游“金饭碗”

“第一次来到遇龙河,不仅能体验到紧张刺激的漂流,而且还能欣赏遇龙河两岸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真的非常棒!”赶着文旅复苏的热潮,初见秀美山水,广东游客李先生难掩激动。

“绝好风景图卷在,绿水青山白云家。袅袅炊烟山水间,青翠天地一幅画。”这是遇龙河沿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遇龙村发展的资本,每年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更让附近的村民对“保护好遇龙村的青山绿水,就是保住了发展的‘命根子’”这句话有了深刻认识。

依托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资源优势,秉承共建共享理念,遇龙村以创建“梦幻遇龙党旗红”党建品牌为抓手,党组织带头“优环境”,党员示范“添活力”,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实施“党建+生态+公司+旅游+群众”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并有效发挥遇龙河景区公司龙头带动作用,引领沿河流域村屯抱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据了解,为了让沿河流域享受生态保护红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阳朔县遇龙河景区公司每年拿出度假区收入的10%奖补沿河村民,按人口和土地数量给村民发放旅游分红,惠及3个乡镇8个村庄共2.25万人。其中,遇龙村2022年奖补达278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200元。

三产融合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阳春三月,竞绽芳华。沐浴在春光里的遇龙河两岸山清水秀、桃红柳绿,河面竹筏竞发,游客乐享山水。河岸近处是白墙黑瓦的院落,闻得到草木花香;远处青山连绵,不时有一行行白鹭翻飞山前。

“在这里,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这样的慢节奏生活实在是太放松、太满足了。”在遇龙河边的“一亩园”民宿,来自江苏的李女士推开窗,目之所及皆是好景。

自乡村振兴号角吹响以来,遇龙村坚持以农文旅产业为着力点,乘上三产融合发展的兴业东风,逐步实现由乡村旅游的单一模式向文旅研学、农旅观光、生态康养等多元模式转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越来越红火。

“太壮观震撼了,这条‘金色巨龙’和世界闻名的阳朔山水风光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卷。”来自上海的游客许先生惊叹道。除了视觉上的“壮观震撼”之外,遇龙村还通过“巨龙巡游”活动成功打造出遇龙河夜游新业态,为旅游业复苏注入强劲动能。

遇龙村坚持“党建引领、市场导向、乡村为主、效益优先”的原则,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党员干部争当“首席服务官”,有效集聚产业振兴发展动力,不断拓宽多元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子,形成多业态产业集群。

通过做大做强乡村文旅产业,遇龙村已成功举办阳朔县第一届、第二届遇龙河竹筏漂游节,“梦幻遇龙·竹筏漂游”品牌日渐火爆,持续擦亮“画里山水·栖居阳朔”的旅游金字招牌。随着农旅产业深度融合,依托“梦幻遇龙”田园综合体、遇龙金丹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园和遇龙河柑橘产业核心示范区带动辐射,还创建了遇龙花海等一批农旅特色体验园,带动周边农家乐和民宿提质升级。同时,遇龙村通过开发自驾游、亲子游、康养游等特色产品,打造环遇龙河休闲农业旅游圈,大部分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吸引越来越多村民返乡就业。目前,遇龙河周边有各类酒店、民宿300多家,从事竹筏漂流筏工、导游、司机等旅游从业人员达2300多人。

村企“联姻” 兴村富民有实招

遇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封志伟透露,他已经渐渐摸索出了一套立足本村实际的乡村振兴办法。“我们村有山有水,一直以来大家都是靠山生活、靠水吃饭,只有瞄准山水资源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有希望、有奔头。”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遇龙村强化村党总支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工作思路,打破思维定势,利用遇龙河周边古民居等集体资产,引进高端名宿企业,以资本入股形式走高端化、品牌化路线。

2022年3月,桂林市首个村级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会——白沙镇遇龙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驻村第一书记+村民”的工作模式正式形成。促进会成立后,充分发挥遇龙村的党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思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有针对性地发展婚纱摄影、研学游玩、康养休闲等多元化、立体式乡村旅游,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此外,促进会还牵头成立了阳朔遇龙金色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在2022年9月组织村民到崇左市宁明县开展“红龙巡游”项目运营,输出震撼全球的“巨龙巡游”技术,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10万元。这也让遇龙村当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

一脉青山,一河碧水,以山水绘画,用乡愁写诗。如今,阳朔县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奏出一曲景美、民富、人和的醉美新乐章。

来源:桂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阳朔   阳朔县   党建   山水   竹筏   集体经济   村民   乡村   产业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