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投资的硬科技方法论: 从狩猎者到种田人 寻找科学企业家

当硬科技的时代序幕开启,更多的科学家走向台前。

2023年,星河动力创始人兼CEO刘百奇带领着团队,连续第五次成功发射运载火箭,星河动力也被称为“中国版SpaceX”;未磁科技创始人蔡宾和他的团队,则突破了商用化量子磁场传感器的“卡脖子”技术,推出国内首个基于原子磁力计技术的心磁图仪。

他们履历上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北航,两位科学企业家都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时他们背后也有相同的资本身影——北航投资,在公司发展早期,他们就被北航投资所挖掘。

目前,北航投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了未来空天技术、新能源、医工交叉、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核心领域。北航投资总经理王剑飞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谈道:“现在我们整体的资金规模比较大,投资偏向于早期,目前已经投资了几十个项目,大概80%是北航系创业公司。”

在王剑飞看来,北航投资的角色不是“狩猎者”,而是“种田人”,北航天然拥有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因此北航投资只需要提供外部养分的供给,帮助孕育技术创新的种子勃发、成长,就像种田一样。在近日北航全球科创大赛总决赛上,又涌现出一批脱颖而出的明日之星,包括安声科技、明准医疗、图灵微创、芯瞳半导体等。

作为平台型投资机构,北航投资扎根于北航,也联接更多的高校和科学家,很早就提出了“科学企业家”的概念。

王剑飞告诉记者:“我们认为现在是科创的时代,应该去投资科学企业家。我们也不想做投100个项目然后只成一个的这类小概率的机构,而是希望能够把整个生态培育起来,然后在里面投最优质的企业。其他的项目我们会通过科创服务进行互动,深耕科创生态。”

长期耕耘、陪伴成长也是王剑飞在采访中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很多科技企业的发展是线性的,有些公司可能迭代的过程非常缓慢,坚持长期主义的机构才愿意深耕,我们出手也会更谨慎,最重要的是陪伴企业成长,互相不断交流合作。”他说道。

创新的基石是人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和产业家们都在加强和高校的合作,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期就指出,华为与高校的合作是在一定的技术边界内探索人类的未来。北航投资方面则向记者表示,未来5年,北航投资将挖掘100个科学企业家,未来10年,培育100个科创企业。

科创时代:寻找科学企业家

《21世纪》:北航投资是如何寻找到诸多出色的科学企业家?

王剑飞:我们寻找科学企业家最关键的是印证,看他们是否具备一些特质。比如,他是什么时间开悟,什么时间开始不甘寂寞开始创业,什么时间开始把工作本身当成乐趣。再细节一点,包括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坚持跑步,每年读上百本书,不断地迭代自己的思想,然后去学习管理,大家往往会认同并实践一些共通的理念。

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科学家,越是功成名就越难进入到挑战自己的状态,因为他们在技术上很强、有很多资源、也有更多退路,所以其实越牛的教授越不利于去创业。因此我们选择的科学企业家群体基本都很年轻,我们更喜欢刚毕业没几年的博士,如果太年轻技术方面可能有所不足。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画像,集中在30岁-40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大家都有一个开悟时刻,想要去为生命做一些事情,但是90%以上的人无力真正改变,只有少数的一些人能破釜沉舟地去做一番事业。

《21世纪》:从科学家到科学企业家,要跨越哪些难关?

王剑飞:科学家即便在合适的时刻创业,仍会面临5-8年的交学费的时间,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一个人认知可以突破,但是他的行为、习惯、经验必须线性的一点点累加,一个教授或者博士创办一家企业,从项目管理、资本市场,到股权设置等等都需要积累经验。

最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既有核心技术背景、又有管理经验的科学企业家,而这个过程既是最大的风险所在,也是最高收益的所在。所以最稳妥的投资阶段就在5-8年之后,这个时候企业跨越了死亡谷,基本上属于A轮,我们的大部分投资都是在这个阶段。

比如卓翼智能,创始人在创业期间经历了很多磨难,最后在无人机赛道上活下来并成为领军者,一年之内拿一个多亿的融资,商业世界非常残酷。

《21世纪》:很多高科技企业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去成长,北航投资如何去平衡投入和回报?

王剑飞:首先我们是在构建一个科创生态,进行重投入,让一个个项目在里面慢慢成长,会长出一些苗子。其次在日常方面,我们运营着一个遍布20个城市的孵化载体网络,每年都会组织几十场的科创服务对接会、大赛路演等活动。

硬科技风向标:医工交叉具备潜力

《21世纪》:在投资硬科技方面,北航投资有哪一些核心的判断指标?

王剑飞:最关键的是它的核心高技术壁垒和高成长性。我们主要看两类高技术壁垒的项目,一类是把一个项目拆解到最底层,即把所有的软件硬件全部拆散,一定要找到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它可能就是镜头里的那一层膜,也可能是一整套声音的专利技术。很多项目看上去很好,但最后拆开发现全部是采购,公司只是做了一些工艺优化,技术壁垒就不够高。

另外一类就是复杂系统持续迭代的创新能力。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火箭,火箭几乎没有“卡脖子”的技术,全套图纸可以在网上下载。但是如何持续稳定地把火箭发射上去,而且让成本最低、运载能力最高,这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工程问题,考验的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管理能力。

高成长性指的是市场的增长空间,一个非常好的硬科技项目的模型,就是在底层的核心技术壁垒基础上,又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产品终端市场。

《21世纪》:在已经布局的潜力赛道上,今年会更关注哪些细分领域?

王剑飞: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医工交叉领域。首先,未来空天技术我们已经布局了一些公司,运载工具制造、无人机这些都过了布局阶段,现在对于早期项目来说他们太贵了,接下来未来空天技术的发展阶段可能是应用的爆发期,就是用卫星做什么,而应用并不是我们投资的核心逻辑。

而国内医工交叉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目前全球前十大医疗器械公司排名中还没有中国企业,90%以上的高端医疗设备都是进口的。刚好北航又是医工交叉领域中国排名第一的学校,所以我们觉得医工交叉是大有可为的一个领域。

我们预计未来的几十年中,医工交叉领域、生命健康领域,一定是一个指数级快速增长的领域。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未来空天和医工交叉领域在底层系统上有共通之处,因为除了医学专家和航空专家的差别之外,公司的软硬件研发部门其实差不多都可以互换。

《21世纪》:国内的硬科技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全球竞争、成长为全球巨头?

王剑飞:我会觉得并购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其一,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专精特新企业,他们的体量可能不会太大,但会是天然的并购标的;其二,这些企业从出生就是被专业的投资机构投资,股权、投资条款、创始人背景、每一轮的财务法务尽调等信息都很齐全。它的历史很清晰可追溯,对于大企业而言,收购的尽调成本就很低。

我大胆猜测,在科创时代,大量的专精特新它天然要被并购,整体市场会进一步爆发。其实现在很多硬科技行业分散,专精特新公司也非常多,并购也是利于整个行业的成长,有利于诞生像强生、雅培、西门子等巨型的企业。

就像硅谷科技企业,其实80%左右的创业公司都是被并购,未来三年或者五年内,国内的并购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北航   企业家   方法论   科学   工交   科技   领域   未来   项目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