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波罗的海六国综述04-优游卒岁立陶宛

前两天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游览,真有点儿浮光掠影、马不停蹄,安排的太紧张了。进入立陶宛后,我们放慢了脚步,在立陶宛境内游览了三天,基本上每天一个地方,名副其实的优游卒岁,悠哉游哉

进入立陶宛,汽车行驶在色彩艳丽的田野中,远处的波罗的海波光粼粼。长期地外族侵略,形成了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的立陶宛,以宗教文化最为多样化,教堂门类之多令人惊叹。在这里我们先后游览了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以聚集十万余只十字架而闻名于世的希奥利艾十字架山;立陶宛的第二大城市、最让人能感受到昔日立陶宛风貌的古城考纳斯;最后来到了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这座曾经与俄罗斯争雄的立陶宛大公国的都城,各种宗教文化的交融,拥有100多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建筑而被称为古建筑博物馆, 拥有40多座教堂(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犹太教。。。。。)而被誉为教堂之城。

希奥利埃-十字架山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的一个朝圣地,其实就是旷野之中两座插满大大小小十字架的小山包。曾在西藏看到过数十万块玛尼石堆叠的玛尼墙或玛尼城,这里则是数万个木质十字架堆叠在山上,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敬神祈福,寄托哀思。十字架山确切的起源已无从查证,但似乎与反抗俄罗斯的占领有关。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数万具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万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日积月累,旧去新来,生生不息。在波罗的海三国中,曾经傲立东北欧的立陶宛亲西反俄情绪最高。

沿着小路向十字架山顶走去,沿途两侧密密麻麻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十字架,层层叠叠,新旧混杂,还有很多神像矗立在十字架堆中。

在近代几个世纪的历史中,十字架山已经成为立陶宛人民以祈望独立、抗争外国统治的地方。在前苏15个加盟共和国中,立陶宛是最向往独立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这与立陶宛曾有过强大的历史息息相关。历史上立陶宛一直比较倾向西方,与俄罗斯在北欧及东欧争雄。1240年建立立陶宛大公国,形成立陶宛民族,领地包括今天的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俄罗斯西部,是一个大国。

1795年德俄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后,立陶宛被并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的起义,都未能成功。据说这两次起义与十字架山的起源有关,死难者的亲人们无法找到造反者尸体的位置,他们来到这里开始安放象征性的十字架,这大概就是十字架山的起源。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原有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立陶宛再次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

二战后立陶宛成为了前苏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怀念独立的立陶宛人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这里成为了进行和平抗议的地方。尽管当局多次搬走十字架,并试图用推土机推平这个地方,但十字架山上的十字架还是不断增多。1991年立陶宛独立后,十字架增多的速度加快,目前数量已经超过十万个,如同丛林。

这座山一直无专人管理,人们可以随意在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十字架山道旁就有十字架售卖。

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罗二世访问了十字架山,走后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他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从此这里堆放的十字架更加增多,前来的教友和游客络绎不绝。

考纳斯位于立陶宛中部,是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纳斯老城始建于13世纪,15世纪在维陶塔斯大公统治下得以发展。坦率的讲,考纳斯古城在欧洲数不过来的古城之中绝算不上佼佼者,但在这里最能感受立陶宛旧时风貌,这里曾一度替代维尔纽斯成为立陶宛的首都。

小雨中漫游考纳斯。穿梭于古城街巷之中,石块铺设的崎岖狭窄的街道,中世纪的建筑和前苏时期的建筑,林荫浓密的自由大道,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考纳斯的悠久历史。静谧的尼曼河与涅里斯河在这里交汇,源源流淌,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温婉永恒的动人旋律。

市政厅广场,这是来考纳斯旅游必到之处。大轿车无法开进老城,停车后我们沿着一条石块铺设的街道,步行500多米来到广场。这是一个真正的广场,足有一个足球场大,四周都是欧洲中世纪的建筑。

圣彼得和保罗大教堂坐落在广场的东北角,红砖砌磊的外观简洁朴素,毫不起眼。走进教堂大门,立刻惊艳于那一片壮观恢弘。精致细腻的雕塑绘画是这座教堂的骄傲,每一片墙,每一个穹顶,都有栩栩如生的立体雕像,圣母,天使,女神和圣人们,还缀以花朵,云彩及其他装饰图案,站在教堂内每一个角落观看,都能让人赞叹不已。

圣卡济米拉斯教堂,位于广场西侧,建于1604年,立陶宛耶酥会为纪念卡济米拉斯王子捐资修建,是立陶宛第一个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前苏时期成为无神论和宗教史博物馆。1991年重新作为耶稣会教堂对游客开放。

老市政厅, 建于1542年,大楼高53米,属晚期巴洛克式建筑,并带有早期古典主义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它和市政厅广场是古代考纳斯的心脏。市政厅在沙皇统治时期,被改为东正教教堂,1837年曾作为沙皇的行宫。1970年重建,现为陶艺博物馆和婚礼宫。正好赶上周六,作为婚礼宫,有不少人来到这里举行婚礼,一对对接连不断。

广场周围有很多雕塑,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在当地最有名气的是广场东侧的立陶宛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迈罗尼斯(Maironis)坐着托腮的雕像,因为在前苏时代,他是一名激进的不同政见者。再有就是考纳斯第一任主教的雕像。

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在自由大道的东端尽头一座蓝顶的新拜占庭式教堂十分醒目,那便是建于1893年的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米迦勒在基督教中是最受欢迎的天使之一,同时也是以色列的守护天使。这座教堂外观美丽,拱形圆顶线条柔和,既庄严又不失祥和。

碰巧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场婚礼刚刚开始,新郎在母亲陪伴下、新娘在父亲的陪伴下步入教堂,将新娘交给新郎,并接收主教的祝福。

考纳斯城堡地处老城郊外,晚饭后我们来到这里。在一条已经基本干枯的河道旁,矗立着这座13世纪初建的城堡,它是考纳斯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立陶宛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城堡前面是一片绿地,1362年曾是抵御十字军三次进攻的古战场,目前这里已被作为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

基督复活大教堂,一座风格比较简洁的新式教堂,就坐落在我们居住的酒店旁边。这座大教堂的建设经历可谓异常曲折,前前后后用了近一个世纪,也可从中看到立陶宛独立的来之不易。早在1918年立陶宛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混乱第一次独立时,教会开始筹建这座规模宏大的教堂以感谢上帝让他们重获自由。谁知1920年立陶宛就被波兰占领,使得这事拖到1933年才重获批准。1934年教会从耶路撒冷的橄榄山上取回一块石头奠基,不料修建工程进展到1940年二战爆发,这里先是被纳粹当局用作储藏室,后又被苏联人拆毁塔上的十字架改作无线电厂。直至1990年立陶宛再次宣布独立,教堂才得以修复并继续建造,最终于2005年正式完工。教堂不仅建造不易,经费得筹集也非常艰难,几乎全部费用都来自零星筹集的个人捐助。

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但愿战争和灾难不再会降落在他们身上。

首都维尔纽斯。离开古都考纳斯,继续向东南,临近傍晚我们来到了维尔纽斯。此时下了一天的小雨稍有停歇,抓紧时间跑到酒店旁边的城堡拍了几张照片。维尔纽斯老城是这里的重点景区,也是欧洲最大的老城之一,拥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数不过来的战争使得维尔纽斯被许多国家侵占,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使得维尔纽斯拥有100多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建筑,使得维尔纽斯拥有40多座教堂而被誉为教堂之城,维尔纽斯也由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格季米纳斯塔楼位于老城中心的格季米纳斯山上。说是座山,其实就是河边的一个小丘,海拔只有48米。山上屹立着格季米纳斯红色八角形古堡,和一座三层楼高的格季米纳斯塔楼,建于13世纪,如今这里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的附属馆。

格季米纳斯塔楼本身没有什么好看的,但站在格季米纳斯山上可以举目远眺,整个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使你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老城区内荟萃了100多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建筑,都被隐秘在眼前那片红色屋顶之中。看来波罗的海三国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三国首都都有一座老城,而且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维尔纽斯”这个名称是从立陶宛语“维尔卡斯”(狼)一词演变而来的。相传在14世纪时,立陶宛大公Gediminas(1275 – 1341)来到这里狩猎,夜里梦见一只铁狼在山岗上大声嗥叫,醒来后,祭司说这个梦是吉兆,若在此地筑城,必将名扬天下,于是大公在山岗上修筑了城堡,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立陶宛最大的城市。

矗立在教堂广场东侧的格季米纳斯骑士雕像被建在一座古代异教设施的遗址上,很有意义。这是因为格季米纳斯是立陶宛人最推崇的国王,是立陶宛的创建者。1386年他改信天主教后迎娶波兰公主,实现了立陶宛与波兰的联合,也使立陶宛成为欧洲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国家。

教堂广场和维尔纽斯大教堂坐落在格季米纳斯山脚下,大教堂与旁边的57米高的钟楼共同成为广场上最醒目的建筑。

大教堂建于1387年,多次改建,逐渐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式风格。几个世纪来这里一直是立陶宛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教堂,立陶宛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之相关。山墙之上立着三尊塑像,中间持十字架的是圣母玛利亚,其右是圣卡济米拉斯,其左是圣斯塔尼斯拉夫。

教堂还保存着14世纪末的浮雕、壁画、教堂用具。教堂下面的地宫内安葬着维陶塔斯大公(中世纪立陶宛最有名的统治者之一,1350年-1430年)和妻子,国王日吉蒙塔斯的两个妻子,保存着国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脏。

刚巧赶上维尔纽斯的音乐节,教堂广场上人山人海。广场上不少民间团队在现场演出,演唱的歌曲除了立陶宛民歌,世界名曲之外,还有前苏时代的歌曲,很是热闹。

圣安娜教堂,维尔纽斯老城内外形最漂亮的教堂,罗马天主教堂,被誉为哥特式建筑艺苑中最靓眼的明珠。教堂结构复杂,顶端高耸主塔,周围环绕着4个小塔,主塔旁矗立座座次塔,如众星捧月。教堂全部用红砖砌成,据说仅教堂外墙就用了33种不同形状的砖。拿破仑东征时路过此地,被圣安娜教堂的精美所吸引,曾想将它“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整个教堂布局均匀,色调和谐,由线条和角塔构成,从不同角度观看它,会有不同的感受。只是不知为何教堂里面光线很暗,似乎仅靠几扇窗户的光亮。

圣安娜教堂最初是木质结构,是立陶宛大公爵为其夫人——Anna而建的,由于1419年一场大火而被摧毁。现在的圣安娜教堂是1582重建的。

漫步维尔纽斯老城。穿街走巷,从圣安娜教堂走到老城南门,大约有2公里路程,沿途可以看到几十个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教堂。维尔纽斯老城里最大看色就是观赏各种各样的教堂,那可真是三步一堂,五步一寺,小小的老城里竟有四十多座教堂,不愧有着教堂之城之美誉,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内,领略到基督教世界中各种各样教派的各式教堂。尽管导游一一告诉了我们每座教堂的名字、教派和经历,但最终还是记住的少,忘记的多!主要是教堂太多了。

维尔纽斯市政厅及广场---市政厅曾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建筑,在历史上多次重建,现在的市政厅修建于1799年,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许多外国政要都访问过这里


圣凯瑟琳犹太教堂---位于维尔纽斯的犹太区,是座犹太教教堂。维尔纽斯曾经拥有欧洲最重要的犹太人社区,素有“北方的耶路撒冷”之称。二战期间,纳粹在这里进行了彻底的种族清洗,所以如今这里的犹太人不多了。

圣卡西米尔皇家教堂---天主教教堂,位于富人区。在古代,这里是封骑士称号的皇家教堂。它建于1602年,是维尔纽斯第一座巴洛克风格教堂,也是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圣尼古拉东正教堂---1514年12月,奥沙尔会战结束,立陶宛大公奥斯特罗格斯基胜利回军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为了庆祝胜利,在立陶宛修建了两个正教教堂:圣三一教堂和圣尼古拉教堂。

圣特蕾莎教堂---位于黎明之门附近,建于1635-1650年,是一座巴罗克式建筑,外表看很一般,里面非常漂亮,其装饰很华丽,是非常典型的东欧教堂装饰风格,里面信徒很多,很值得进去看看。都说波罗的海三国偏信西方,但信仰东正教的人还真不少。

圣灵东正教修道院,园内是一座富丽堂皇的修道院。

黎明之门---”又称“日出门”是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老城门,建于1552年,是维尔纽斯古城曾经的九座城门中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城门。

黑圣母天主教堂。教堂建设可真是见缝插针,1671年,天主教士们居然在黎明之门城门之上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即“圣母玛利亚小礼拜堂”,在这里供奉着一尊黑面的圣母像(纯金铸造),这是立陶宛天主教最神圣的圣像。庙小神灵大,据说这里能医治百病,因此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人气最旺。

特拉凯湖和水上城堡。时间就过得真快,一晃又是一天,还没有来得及去看看城区郊外的特拉凯湖泊群。本想吃过晚饭再去特拉凯湖泊群,落日之下特拉凯水上城堡会更加美丽,没想到一场大雨让我们的美梦破碎了。但不管怎样也要去那里看看,迎着大雨,我们按计划赶往特拉凯湖泊。

特拉凯曾是特拉凯公国首府,14-16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大公曾在此居住,至今建于湖中央的王宫遗址还保存着。特拉凯水上宫殿建于14世纪末,由鲜艳的橘红色砖石砌成,远观非常靓丽,城堡面积不大,但城墙十分坚厚,城堡四周有瞭望台,墙内有护城河,由小桥通往内城。据说残存的大殿之中,残存壁画还依稀可见,可惜我们是晚上来到这里,宫门已关。

至此,我们在前苏的波罗的海三国的游览就全部结束了,明天我们将暂时离开申根公约国家的领地,进入此行六国中唯一并不濒临波罗的海的内陆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前苏因素最多的国家,白俄罗斯,在那里继续我们的旅游。

待续:【回眸】波罗的海六国综述05-寻幽访古白俄罗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波罗的海   立陶宛   东正教   优游卒岁   巴洛克   立陶宛人   天主教   维尔纽斯   市政厅   教堂   广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