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们眼中的“新能源之都” -2023常州新能源之都多语种推介大赛暨招商技能大赛侧记

常报记者 龚励

“十余年栉风沐雨,新能源产业已然成为常州锻造发展优势的新赛道。”

“多语种推介大赛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如同春日里的一束暖阳,为新能源产业注入巨大的信心和无限的能量……”

在2023常州新能源之都多语种推介大赛暨招商技能大赛的决赛上,来自全球的52名选手各展所长,用不同的语言热情推介常州智造、展示常州形象,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

选手们眼中的“新能源之都”,究竟是什么样的?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埃文·斯旺:贴心“店小二”,助力企业追梦圆梦

参赛选手埃文·斯旺是我市一家咨询公司的法人代表。来自加拿大的他用母语参赛,希望通过学习交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他眼中,作为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常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之新能源产业集聚度高,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埃文·斯旺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少企业投资常州,看中的是这里独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常州有很多隐形冠军,扎实的产业基础吸引了不少行业头部企业,这些企业落子常州后,感受到这里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带动其上下游企业集聚常州,形成‘飞轮效应’。”

埃文·斯旺表示,随着常州产业集聚效应的不断加强,他在工作中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企业和投资机构对常州的热情,很多人向他了解常州的产业信息、最新项目乃至落户政策。“常州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量身打造支持政策、大力实施‘青春留常’工程,将人才资助由本硕博毕业生向在常高校大专毕业生拓展,建成10万套人才公寓,让广大青年人才‘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新能源之都’,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对年轻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王宇婷:栽桐引凤,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常州正在打造新能源之都,让我们所有同学都倍感振奋,学校英语集训队8人,这次全都报名参加了比赛。”出生于2005年的王宇婷,是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外语系三年级学生,是本次大赛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专业成绩突出的她告诉记者:“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招商人员,在涉外工作中发挥特长。”

“在年初举行的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上,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超470亿元的15个新能源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户,加入‘常州新能源军团’。”王宇婷说,为了参赛,她进行了充分准备,每次查阅常州新能源产业相关资料都让她热血沸腾。

她通过学习了解到,目前常州已形成“发储送用”新能源产业闭环,比亚迪、理想、江苏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一起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效应显现,良好的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带给常州的最大优势,是企业之间相互配套,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和沟通成本。这对推动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非常有帮助,也为我们年轻人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奚明华:创新驱动,“真金白银”扶持产业升级

参赛选手奚明华是我市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马来西亚分公司的管理人员。大学4年,他在阿根廷萨尔瓦多大学学习国际贸易,练就了一口地道的西班牙语。

因为工作关系,奚明华对常州新能源产业十分熟悉,“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一款名为One-Stop电池系统的产品吸引了参会人员的目光,受到全行业的关注。令人自豪的是,这款产品就是由常州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

在奚明华看来,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如今的常州,创新平台星罗棋布,创新主体生意盎然,创新资源快速集聚。

“为支持企业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巩固领跑优势,常州舍得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标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奚明华认为,常州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让企业受益匪浅,鼓励科技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不仅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活力,也很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创新发展权益,让企业有更大动力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攀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常州   萨尔瓦多   新能源   大赛   侧记   参赛选手   语种   选手   效应   眼中   技能   优势   产业   人才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