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有枪有马护三村,除暴行侠震一方,没有摆不平的渤海寨”

昌平区延寿镇燕山深处的百合村,位于北京天安门以北80公里的中轴线上,自安四路进山,至下庄村右转经上庄村约10里就抵达群山环抱的百合村。进入百合村,还有一条捷径,从望宝川村到百合村,走望百路,约10公里就可以到达。

百合村景

百合村,有三条南北向主街,村民姓氏有权、焦、张、李、关、陈等,村民约千人。村域海拔350 400米,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要比平原地区晚半个月左右。桃峪口沟经过村东南侧,村域河流为季节河。村西有小水库,库名“珠玉”,库容80000m³。村域基岩大部分为中生代侏罗纪侵入岩,东南部为震旦亚界蓟县系白云岩。

百合村有一道很高的山梁,呈正南正北子午线拉开,长达数公里,通过卫星地图确认,这道子午线的山脊正对着北京城的中轴线。


百合村地处深山,周围群峰连绵,松林遍布,果树成荫,清澈见底的小溪环村而过。村里空气清新,安逸恬静。村主要自然景观有京北大佛、卧龙山、虎头山、九连驼、蛤蟆嘴、庙石、轿子石、月亮石等。百合村果品丰富。除“燕山板栗”、核桃等外,山间盆地生产着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各色的山野菜,五月有银山樱桃;六月采摘银山白杏;七月李子;八月枣;九月核桃大板栗;十月柿子、红果。百合村在明代名字为渤海庄,清代康熙年间渤海寨,光绪时期百花寨,民国时期百合寨。据昌平进校张学军老师分析:“百合的名字是从“渤海”演化而来,当地人称“渤海”,发“薄荷”音,大约在清末,薄荷音又演化为“百合”。

历史上,现代的怀柔区九渡河镇和渤海镇是昌平辖区。百合村属于明代长城守边军队“黄花路渤海守御千户所”管辖。百合村是千户所军兵家属的居住地,明朝灭亡后,这些守边明军家属不再是军户,成为纳粮交税的普通老百姓,百合村所在地就形成了一个小山村。


怀柔区渤海所村

明代渤海守御千户所城堡在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渤海所城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50米。墙宽4米,高6.8米。 墙体全部为条石垒砌。城内十字主街宽18米,四向延伸,直对东、西、南、北四门。东门额为“天山东府”;西内门匾额为“永固”,西外门额为“拱护陵京”;南内门额为“渤海城”,南外门额为“黄花路”。北门封闭无门额。

渤海守御千户所城由于军事指挥需要,后又迁到渤海镇辛营村的渤海新营城,辛营村位于渤海镇域东部辛营西沟与慕田峪沟交汇处,渤海千户所历史上管辖“大水谷关”“驴鞍岭口”“大榛峪口”“贾儿岭口”等。在屏蔽京师皇陵,阻挡北蒙鞑靼以及“属夷朵颜”诸部落的进攻中发挥了防御作用。

据怀柔区文史学者王海介绍,随着明朝的灭亡,守御长城边关的明军及家属,生活来源断绝,而黄花城、渤海所一带的大部分山林坡地,在清初的圈地运动中,被满族贵族和八旗军圈占。当地百姓饥寒交迫,只得上山砍柴割草、捡拾橡栗、采菇刨药换些粮食度日。然而,圈占山地的八旗满人,禁止百姓进入所圈之地进行樵采。那些驻扎于此的满洲人以及各旗官兵,看见入山挑柴的百姓就鞭抽追打,百姓丢弃柴薪,抱头逃窜。然而,山林是老百姓活命的根本,如果圈禁,百姓必死无疑。顺天巡抚监察御史傅景星于是上书给摄政王(多尔衮),要求免禁樵采,给昌镇军民一条生路。


百合村的山,除了那条正南正北的中轴线大山之外,还有很多能够使人浮想联翩的山。百合村北的山叫龙山,山形似龙,山上还有一块巨石,如同龙头。村南的小山称虎山,山形如虎,山脊上有一巨石,如同一个虎头。岭东梁北端似一乘巨大无比的大象,大象跟前的一个小山包则酷似一乘小象,小象的鼻子伸在河中取水的样子,可惜这鼻子由于修路被切断了。村南菩萨庙前有一小石凸,酷似一只龟,再看庙后的小山,也似一个龟形,称为龟山也不为过。在百合村西北还有一块巨石,大风中会动,被村民称之为摇头石。


百合村龙山三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护林防火塔)

百合村历史上曾经被称为渤海寨,这里的确有山寨的地形地貌。从远处看,百合村坐落在山顶上的一片凹地中,海拔300多米,到周围任何一个村子都有十里以上,而且都是下坡。有东西南北四个山口,南口和东口比较好走,如今修通了公路,西口和北口还是很险要,只能勉强走人和牲口。抗日战争时期,百合村由于山高林密便于隐蔽,因此也成了晋察冀军区热西司令部的供给、军需、卫生和修械所的驻扎地,“滦昌怀”联合县的抗日武装也经常开展抗日活动与对敌斗争,这里易守难攻,只要日军出动,很容易被八路军发现,因此成为京北的革命根据地。

在当地老百姓还口传了一句老话,叫做“三川两寨留人种”,意思是天下大乱之时,这三川两寨由于地处人烟稀少的深山区,人们能够幸免于难战乱。这三川两寨都是村名,三川中有一个叫望宝川,另外两个川是慈母川、连山石;两寨一个指黑山寨,另一个就是百合村(渤海寨)。

除此之外,百合村还有“有枪有马护三村,除暴行侠震一方,没有摆不平的渤海寨”的俗语。这个俗语同清朝道光年间,焦连科、焦连登两兄弟分别考中武进士、武举人有关。是说焦氏二兄弟当过清朝绿营千总,侠肝义胆,怀有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打抱不平之心,经常帮助附近村庄老百姓。焦家现在留有旗杆刁斗、金字扁、上马石、下马石、旧式楼房等,现在只保存着上马石、下马石和双棋杆座,其余由于年久均已损坏或丢失。

百合村普门寺(观音庵)(图片来源颐和吴老)

在百合村,不难发现,它也像许多北方村落一样,少不了维持村民信仰的寺庙。村北曾有座山神庙,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站岗放哨所在地,后被日本侵略军所毁;村东曾有座龙王庙,已被大水冲毁。保存完好的现有关帝庙和普门寺。普门寺位于村子南侧。普门寺规模不大,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山门殿后出抱厦为天王殿,进入山门殿穿出天王殿左右是钟鼓楼和高大的幡杆,然后是东西配殿(客堂和禅房),正殿是观音殿。普门寺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碑记石碑,至今300多年了。从石碑记载可以得知:百合村原来称为渤各庄。普门寺原来是观音庵,据康熙碑记载“观音庵古刹也,距州(昌平州,笔者注)五十里,坐落渤各庄,壬辰年(1712年).乐善好施者齐心协力共成盛事”。石碑侧面有善人捐香火地碑刻,捐者由于孤身一人,将岭后一段土地杂树等捐给本村观音庵做香火地,刻石为证。2006年,观音庵由北京大学一位老师出资重新修建,改名为普门寺。

在百合村东北的桃下路道边,有一眼被村民称为“东泉”的百合泉,常年流淌,是大杨山脉西支花岗岩地下水渗出泉,泉水曾经是桃峪口沟水源之一。村东村西分别有一口井水,这两口井养育了百合村世代村民。井口用石头砌成的,井帮已被井绳磨得光滑,井水甘甜无比,冬暖夏凉,绿荫遮盖的水井旁,如今也是村内老人们休闲谈天的场所。


百合村史馆(关帝庙)

百合村关帝庙如今是百合村史馆,村史馆在村中三岔路东侧小河北岸,门前有个小空场,一座不起眼的小院子建在高台之上,拾级而上,院落中是一面党旗,北屋是翻修的关帝庙。三间西屋内布满了百合革命斗争史展览图片。村史馆占地面积170平方米,于2015建成。馆内由历史沿革、村情概况、经济发展、大事记等四部分组成,以村大事记为主线,陈列老物件、张贴纪实照片,真实展现了百合村红色历史、农业发展、住房改善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渤海   关帝庙   山形   怀柔区   村史   燕山   暴行   不平   观音   村民   百合   百姓   昌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