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春晚20次,因8个字被索赔1亿,郭冬临如今怎么样了?

文 |李斯瑞

编辑 |老涵

春晚,那是所有中国人的新年记忆,是过春节的标志。

虽然现在的春晚一年不如一年,很多人都已经不喜欢看了,但这节目放在以前那可是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啊。

不论是语言类节目还是歌舞类节目都很有创新,晚会质量那是真的没话说。

记忆里,经典的节目比如“千手观音”、“不差钱”,再比如“时间都去哪了”,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常看常新。

以前因为上了春晚而名声大噪的明星艺人可多了去了,其中也不乏一夜爆红走上人生巅峰的。还有一些人那可是春晚的常青树,年年看年年有而且观众啊,还就好这一口。

郭冬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可是春晚的常驻嘉宾,被众网友戏称为“春晚钉子户”。

可不知道大家察觉到了没有,他已经“销声匿迹”很久了,再也没有在公众面前出现过了!这是怎么一回事?背后有什么内幕吗?

从小入行,勤勤恳恳练习基本功

喜剧,大家应该都爱看吧,表演者不断抛梗接梗,制造笑料,给观众带来欢声笑语,虽然喜剧很轻松欢乐,看起来门槛比较低。

但看得多了就会发现,幽默搞笑有时候也是要看天赋和能力的。

一场完美的喜剧,是非常考验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能力的,充沛的灵感和高超的技巧,缺一不可。

纵观郭冬临如此多的喜剧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备受好评。

每一届春晚结束后,关于他和他所表演的节目的讨论就层出不穷,而他这一切的成功,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和优异的表现力。

当然,这些能力可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从小锻炼出来的。

郭冬临,1966年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父亲母亲都是演艺界的从业者,都是能说会道的伶俐人。

5岁时,郭冬临就跟随母亲到处参加节目,那个时候,他主要接触到的是评书。

郭冬临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很快就掌握了一些表演的技巧,而且郭冬临本身性格比较外向,人又机灵,表演节目对他来说是信手拈来。

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自信地登台表演了,那个时候他面对舞台和观众,丝毫不怯场,能稳稳撑起场面,收获不少掌声。

年少的郭冬临也会为自己的小成就沾沾自喜。不过,家里人会一边夸奖他一边提醒他。

有时候郭冬临也会困惑,说评书到底有没有出路?这算不算是真正的劳动?

对此,郭冬临的爸爸给出了满分回答。他说:表演、说评书是爸爸最荣耀的工作。能通过这份工作让大家开心,并且满足自己的温饱,就是最好的工作。

这番话对郭冬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对于表演有了新的看法。

郭冬临的父亲还经常说,人得靠自己的本事吃饭,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

郭冬临也因此变得很独立、很坚强,并且一直把“靠能力吃饭”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年少的学习经历以及经验积累,让郭冬临坚定了走演艺这条道路的决心,于是,高考的时候他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并且如愿被录取了。

家庭变故,父母阻止学表演

虽然郭冬临最终还是成为了上海戏剧学院一名正式的学生,不过在高考报考前,他可和家里闹了不少矛盾。

因为,身为文艺工作者的父母并不支持郭冬临走文艺这条道路,为此,郭冬临没少和父母争执。

其实也能理解郭冬临父母的苦心。当初,郭冬临的父母经历过一场大变故,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当初,父母的工作都被叫停了,一下子生活变得很艰苦。为了维持家庭支出、养家糊口,郭冬临的父亲不得不昼夜不停地干体力活。郭冬临的母亲也憔悴不少。

父母半辈子的职业生涯就这么到了头,人到中年还得被迫转行。

也正是因为这场变故,让郭冬临一家没少遭罪,郭冬临的父母觉得是因为职业性质,导致了这个恶果。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郭父郭母为了不让郭冬临重蹈覆辙,才阻止他走表演这条路。

不过,郭冬临非常坚持。这条路他从小时候就开始走了,哪能轻言放弃。

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让爸妈不再操心,也为了能让家人能过上好日子,大学期间,郭冬临依然努力学习,刻苦排练。

那些艰难的岁月,是父母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又何尝不是他的梦魇呢?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为了能够有稳定的工作,有更多的演出机会,郭冬临准备了很久参加北京人艺的考核,最终,同样如愿被录取。

初登大舞台,惊喜亮相

1993年,郭冬临得到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表演机会:那就是在春晚,搭档著名演员冯巩,表演相声节目《旧曲新歌》。

这可是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的机会,还是搭档冯巩这样优秀的、咖位高的演员,郭冬临既紧张又兴奋。

他非常重视这次演出的机会,所以私底下非常努力地排练,以求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在台上,郭冬临和冯巩配合默契,你来我往、逗哏捧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郭冬临气质沉稳,丝毫不怯场。

他的首次亮相至此还算成功,不少观众记住了这个笑起来憨憨的、很有福气的男演员。

这次成功的演出也让业内人士关注起了这个原来籍籍无名的小演员,他们看中了郭冬临本身的潜力,给了更多资源和演出机会给郭冬临。

1995年,是郭冬临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他在春晚上表演了一个名为《有事您说话》的节目,在其中饰演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市井人物。

这个角色爱吹牛、满嘴跑火车,但是又很热心肠,风风火火的。这么一个立体的、贴近生活的普通人角色被郭冬临演绎地入木三分,就像你我生活中会遇到的人一样。

凭借这个角色,郭冬临一炮而红,关于他的讨论和夸赞一茬接着一茬,他的红头巾、军绿大衣和肩上的小铺盖都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郭冬临成功的表演其实离不开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的帮助。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了。

据说,这个让郭冬临爆红的节目,可是编剧王承友精心打磨了4年的剧本。

并且在剧本完成的时候,王承友在心中搜罗合适的演出人选,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冬临。这个角色非他不可。

王承友的眼光果然没错。

爆红之后,郭冬临依然周转在各个剧组舞台中,兢兢业业饰演好每一个角色。

出道多年,依然单身

出道这么多年,郭冬临也算事业有成,怎么也该想着结婚生子了。事业家庭两手抓嘛!而且,按照郭冬临的条件,应该也不愁找不着合适的对象。

但是,郭冬临却始终保持着单身。

唯一的绯闻,大概就是和自己的搭档兼好友牛莉了吧。

2005年,郭冬临和牛莉共同出演了小品《男子汉大丈夫》。

两个人都是开朗大方的人,表演的时候化学反应十足,用流行语说那就是“CP感爆棚”,赢得了满堂喝彩。很多人也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两个人就是“真夫妻”。

但事实是,郭冬临当时已经年近40了依然是孑然一身。

变故横生,职业生涯毁于一旦

从1993年初登春晚舞台到2016年间,郭冬临先后上了20次春晚。很多人看春晚都是奔着他去的,大家早已经习惯了有他节目的春晚,观众缘极好。

郭冬临自己曾说,某次出门乘坐出租车,被司机师傅认出来了,就怎么也不肯收下自己的车费,就是因为司机师傅喜欢郭冬临、喜欢他细腻搞笑的表演。

这让郭冬临十分感动,他也决心要出演更多更精彩的作品,给老百姓们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这是真正走近群众、贴近群众的文艺工作者。

可是他的职业前途却被自己舞台上的一句话给亲手葬送了。

2017年,郭冬临如往年一样上春晚表演节目。这一次出演的是小品《取钱》,他在其中饰演一个普通的路人。

这节目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提高防范意识,谨防诈骗,妥妥正能量。

节目里,一位老太太接到了诈骗电话,骗子要求她打款30万到一个账户里。这被路过的郭冬临给遇见了,连忙上前去劝阻。

故事剧情很正常对不对?

事就坏在这个骗子身上!这电话诈骗的说的是河南的方言。这可惹怒了不少观众。

可是这“骗子”只有声音被大家听到了,人可没出镜,观众找不到发泄的对象,便把矛头对准了郭冬临,一时之间,谴责郭冬临的评论层出不穷,把他送上了风口浪尖。

“地域黑”向来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喜欢“地域黑”的人也真的很讨厌,他们总喜欢以偏概全、以自己浅薄的认知去随意评价或批判某一个群体。

比如某某省人就是狡诈、某某省人就是土鳖等等,这令人作呕的优越感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

观众生气的点也在这里。“地域黑”的情况随处可见,郭冬临的小品却竟然在春晚这么大、这么隆重的舞台上让“骗子”这个角色说河南方言。

这是不是郭冬临“夹带私活”?是不是他本身也有地域歧视,对河南人有这样刻板印象?各种质疑和谩骂扑面而来,郭冬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危机。

其实郭冬临的真实想法是怎样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件事确实在春晚上发生了。并且,很多人都认为这产生了不良影响,会带偏社会风气。

被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亿元

事态越演越烈、不受控制。甚至有律师要起诉郭冬临,将他告上了法庭。

这律师的诉求就是要求郭冬临赔偿每位河南人1元钱的精神损失费。

当时河南常住人口将近1亿,1人一元那就是1亿元。郭冬临只是一个简单的文艺工作者,哪来这么多钱赔偿。

后来,剧组和郭冬临本人出面回应了此事。编剧表示,台词写成方言只是为了增加笑料,并非是地域歧视,也绝对没有任何地域黑的意思。

郭冬临也发文称,自己从来没有歧视过河南人,这只是小品里其它角色的一句台词。

后来,律师的起诉当然没有成功。但是,情绪过激的网友并不买账。关于郭冬临地域歧视的谣言越传越过分。

后来,还传成了郭冬临说:十个河南人九个骗。

舆论对郭冬临十分不友好,无奈之下,郭冬临只好退出了春晚,告别了这个陪伴了他很多年的舞台。

重返舞台效果一般,投入短视频

2019年,春晚的导演真诚地邀请郭冬临上春晚表演节目。

郭冬临本人是很犹豫的。一方面他很喜欢表演、很喜欢舞台,另一方面他觉得舆论并没有停息,害怕又闹出什么幺蛾子。

郭冬临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他重返舞台表演节目后,又有人旧事重提,说他地域黑。

这几年,短视频异军突起,郭冬临也投身了这个行业,做了自己的账号更新作品。

他还是笑得很憨厚,看起来很有福气,但是有那么几个瞬间能看出他的憔悴和疲惫。

幸好,在这个平台,大家还是正面的反馈比较多,这些支持的声音让郭冬临内心泛起暖意。但是,总有些喜欢挑事的人发出不和谐的声音。

无奈之下,郭冬临只好再次回应当年的所谓的“地域歧视”事件。他的表态很简单只有两条:第一,本人从未说过“地狱黑”的话;第二,至今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受到所谓的“封杀”!

郭冬临还说,观众是上帝,是衣食父母,感恩还来不及,怎么会骂观众和地狱黑呢!

他本不想旧事重提,却因不想事态再闹大,只好再次解释。其实很多人早就忘记了这档子事,但对于郭冬临来说这大概不是一个好跨过去的坎。

结语:

郭冬临的一生,年少时艰苦、青年时刻苦,老年时孤独。他风光过、辉煌过,也落寞过、孤独过。

不过他为自己热爱的舞台贡献了那么多经典的作品,为观众带来了这么多欢乐和笑声,应该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吧。

只是回想起这乌龙事件,是否会有遗憾和愤慨呢?

网络风气越来越差,网友情绪愈发偏激的状况又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改善呢?

总是揪着一个字、一句话不放,是否是新型“文字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文艺工作者   变故   地域   观众   舞台   演出   角色   父母   节目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