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面纱:英国游记对奥斯曼帝国是怎样记述的?

引言:

16-17世纪,世界各国联系逐渐紧密,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外交及商贸往来逐渐频繁。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伊斯兰国度,开始产生好奇。

出于政治、宗教、经济及个人意愿等主要目的,英国人开始到奥斯曼帝国游历,力图解开这个谜题。

为此,他们写下了不少游记,成为我们了解那段时期的奥斯曼帝国的一手史料。

这些旅行者,以托马斯·达拉姆、威廉·比杜尔夫、彼得·芒迪、亨利·布朗特爵士为代表。

那么,这些英国旅行者到底是怎样记叙的呢?

商旅不绝——英奥两国的贸易往来

16世纪,英国与地中海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

贸易的商品主要包括葡萄酒、东方香料、奢侈品等。

16世纪后半叶,英国因受西班牙威胁,而寻求奥斯曼帝国的帮助。

1580年,两国签订了贸易协定,进入正式贸易阶段;驻伊斯坦布尔大使,是英国政府和商人在奥斯曼帝国的代表,主要进行商贸及两国外交,他们在私人信件与日志中,记录了在奥斯曼帝国的所见所闻。

17世纪,英国对奥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市场对香料等有着旺盛的需求。

他们将原料加工的成品大量向海外销售,尤其是纺织品,在土耳其等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两国贸易不断发展,贸易的繁荣,为大量英国人到奥斯曼帝国旅行提供了必要条件,由此,他们开始了奥斯曼帝国之旅。

文明与繁荣——对奥斯曼帝国的褒扬

这些旅行者到了奥斯曼帝国,写下了大量游记,这些游记中,部分人对该国进行了褒扬。

曾参与伊斯坦布尔外交的英国牧师威廉·比杜尔夫,钦佩土耳其人的民族精神,还在游记中对阿拉伯人拥有自己语言进行了褒扬。

他称赞伊斯兰教中的一些“可取”的、带有男尊女卑性质的教义,值得英国人学习。

擅长制造、演奏钢琴的技术工匠达拉姆·托马斯,靠自己的手艺,获得了当时的国王穆罕默德三世的赏识。

他对那个神秘国度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惊叹,比如当地的房屋、先进的供水系统、风味绝佳的葡萄酒。

他对其他宗教持开明态度,小心翼翼地写下他对伊斯兰妇女最直接的印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他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他对奥斯曼帝国的恐惧处于上风。

即使获得了一些,诸如可以看到后妃、每天以葡萄为食等特权,他还是希望能回到英国,甚至不惜编造已婚已育的谎言。

拥有优渥家庭背景的亨利·布朗特,带着理性与怀疑的心态,来到了奥斯曼帝国。

他认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应该为政治服务,宗教是统治者统治的手段。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教关系。

他详细考察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他发现,该国的军队体系完备,而且,军队会保护商队,充满组织纪律性。

布朗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这样一个讲求效率的司法系统充满好感,在字里行间对整个司法体系充满了褒扬。

在伊斯坦布尔定居的商人彼得·芒迪,则是客观、真实地对伊斯坦布尔进行记录,力求为我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奥斯曼帝国。

他发现,英奥两国人民有着良好的友谊,伊斯坦布尔的商品供应充足,拥有条件优越的港口。

他还看到了该国与英国风格不同的、汇集各地物产的奢华宫廷、精心设计的木质教堂等建筑。

落后与野蛮——对奥斯曼帝国的批判

不同于其进步性,威廉·比杜尔夫也对其野蛮落后进行了批判。

他采用最传统的新教徒的视角,看待阿拉伯民族。

出于“不想了解伊斯兰教,只想反驳它”的目的,他蔑视阿拉伯人,简单地将阿拉伯历史概括为军事征服,依据《土耳其帝国的政策》,对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进行诋毁,他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辱骂伊斯兰侵略者的场面。

为了体现“奥斯曼帝国的暴政、及司法制度的残酷”,他描写了那些奴隶们经受着残酷刑罚,却充满了奴性的事实。

面对贵族奴隶主的惩罚,他们除了承受,一点也不敢反抗。

而与暴政相匹配的司法制度,也极为残酷,苏巴肖家族为了合法取得大量钱财,不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身份,派人在夜间行凶。

因为依据当地法律,如果找不到凶手,发生谋杀案的家庭或教区“主人”,需向他们缴纳一定量的罚金,罚金是他们的一块肥肉。

而对于阿拉伯国王狄奥尼卡,他在游记中,将其写成一位粗鲁落后的国王,因为从未吃过馅饼,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

亨利·布朗特用客观的态度,指出了伊斯兰教的弱点。

他认为,以宗教为基础的国家,不利于理性的发展,对宗教的信仰使他们难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对于奥斯曼帝国统治埃及的方式,他不认为这很合理。

帝国主义的统治,使灿烂的埃及文明走向衰亡,除背叛埃及者,其他人都被统治者奴役,成了这些人手中的玩物。

结语:

几位旅行者对奥斯曼帝国的记述,受个人身份立场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充满个人主观色彩,有的较为客观。

16-17世纪,奥斯曼帝国较为强大,威胁着欧洲的安全,除艺术家达拉姆外,其他几人都用大量篇幅,着重记述了其宗教、军事、政治制度、商业等。

这些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使英国人更真实、客观地了解奥斯曼帝国,也逐渐改变了英国人对奥斯曼帝国的看法。

英国旅行者对于奥斯曼帝国,从传统视角逐渐转变为进步视角。

这种观念的转变,提高了英国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唤起了英国人的帝国梦。

参考文献:

《黎凡特之旅》

《比杜尔夫游记》

《彼得·芒迪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奥斯曼   帝国   英国   伊斯坦布尔   伊斯兰教   旅行者   伊斯兰   游记   面纱   宗教   神秘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