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不如鸡自己,改变从自己开始

第一:家长为什么要改变自己?改变什么?

孩子生病,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复合的原因,家族遗传,社会环境,孩子本身的气质,家庭系统的原因等等。我们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问题时,听到最多的是“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甚至有的咨询师和前辈们直接说:孩子的问题全部是家长的问题。

听到的更多的是“指责”,变成了“自责”,能量拉低到最低的状态。那为什么给的方子都是要改变家长呢?即使自己的责任哪怕是只占了1%,也要先改变自己。那是因为我们对遗传,卷的环境,人际环境,社会支持体系,孩子的特质我们可改变的部分太少太少。我们的力量集中在这些的时候,我们会委屈,陷入更深的无力感。所以不要继续自责,你爱孩子,就已经做了你能做的全部,做得效果不好是因为我们原来没有经过学习,不知道这此爱孩子是无效的,不好的。所以先从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开始。不是说“这些都是你的错”,而是你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让家庭氛围得到改善,让自己变得开心快乐,自洽,给周围人一些力量,支持孩子康复。


改变先从了解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身体,情绪,认知,有无创伤,爱自己与否等各个方面诊断。首先我认为要了解自己,自己的卡点在哪里,才能改变自己,疗愈自己。


1.身体方面:我从小有过敏性的肠炎,皮肤过敏,浅睡眠,偏头痛,胃病,颈椎病,妇科疾病等很多问题。总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样大毛病,能凑合就凑合,极少就医。身体上这些疾病其实很多是因为情绪引起的。相应的部位不舒服都可以对相应的情绪积累有关。我应该是从小就有很多的焦虑了,只是那时不懂,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如果是身体方面已经给了警报,就要及时就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要安排好休息。

2.情绪问题,要确认是否已经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我在几年前就开始觉得做什么也没有兴趣,脾气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差。感觉这辈子不会再有任何希望变好,只有一直在走下坡路。看书看不进去,不想与人交流,对什么也没有兴趣。只是在咬着牙坚持着做我认为不得不做的事情,带着委屈,咬着牙艰难前行。像很多人一样,以为“焦虑”是可以通过意志可以克服,一直在忍的状态,坚持了很长时间,直到孩子出现问题,就像最后一根稻单压倒一样,瞬间就崩溃了。就开始到处求救,甚至是“病急乱投医”。直到进人“渡过群”才开始有了相对地系统的学习和疗愈的过程。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情绪不稳定,首先需要积极治疗。如果到了病症的状态,需要就医,吃药,咨询。无论是家庭系统,还是自己,还是孩子出现了问题,都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进入“渡过“群之后,几乎所有专家,前辈都在说“你的情绪要先稳定”,但是情绪千变万化,孩子遇到这么大的困境,不只要自己情绪稳定,还要做到孩子,甚至家人,亲戚们的“情绪容器”怎么可能一句“你要情绪稳定”就可以做到呢?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接纳我们的情绪,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稳定情绪的方法。自己的情绪要自己处理,控制,才能有力量接纳和支持孩子。

3.了解自己的认知上的“卡点”。孩子的信念认知绝大部分就是从家庭的教养中耳濡目染习得的。所以要检视家长的认知是不是缺乏弹性,有很多信念对你的生活变得轻松快乐是否是无效的。比如大多生病的孩子“非黑即白”“道德感高”“完美主义”货币,是因为大多家长从小自己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就极高,所以我们自己就是无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对自己对孩子从小要求也就会很高。比如象“不要老想别人的问题,想想你自己要怎么改变”,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呢?你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坚持下来,你就不行?“这些话可能我们从小听到,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也把这些话说给了孩子听。我们以为足够坚持,忍耐,努力就让自己和孩子都变得更好。

4.如果家长本身是有创伤的就要找专业人员处理自己的创伤,不让这样的创伤代际传承。你的改变是为了不把这样的痛,这样的恐惧再传给你的孩子。很多的伤痛情绪积压的时间越久,越会以更丑陋的样子展现出来。所以如果十几岁出现了问题也许真的要庆幸,如果在孩子成年后或者中老年更大的岁数时才发现。积压越久,年龄越大,越不容易处理。创伤如果不去处理时,就总会觉得不舒服拧巴,可能会恐惧,害怕,委屈,莫名悲伤,无法自拔。

5.要爱自己。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奉献,要无私。很多人总是先考虑别人的情绪,别人的想法,别人的评价,唯独没有自己。时间久了,与自己的身体情绪脱节了,没有连接。慢慢失去了觉察自己的能力。觉察自己与常察别人是一样的。我

不爱自己失去了爱自己的能力,就无法真正爱別人,也很难感知到別人在爱自己。常常会委屈,就会抓取周围的人。这种情通住使由家里最柔弱的孩子承接这部分压力。孩子自己这么卷,综合能力培养也不是很好,还要背负上父母的难,带着压力前行,也会造成最后一棵稻草压跨他的情况出现。


第二:为什么要做情绪稳定?如何做到?

人有各种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就像孩子出现了这么大的困境,甚至影响了全家人的生活轨迹,完全无法预料到,甚至有一些极端行为造成了家长的创伤应激反应。家长无法接受,情绪焦虑紧张,看到孩子痛苦什么也做不了,产生无力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有的情绪的发生没有对错。

那为什么

总在强调,家长不能焦虑呢?因为我们在很大的情绪中的时候,我们无力,思维混乱狭窄,学习力判断力都在下降,无力进入讨好,委屈模式。无法支持到孩子。我们支持孩子不是选择,是义务。如果家长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力量太少,你能做到的支持孩子的事情也太少了。当自己不会游泳的时候,你无法救助孩子。只有你先学会了,才有力量支持他教他更好地陪伴他。


如何解决情绪问题呢?如果是到了病症的程度就要就医治疗。如果未到病症的程度可分享几个经验。

1.加入一个靠谱的群:渡过里有很多家长群。这个群里有可以给你指出方向的人,有关能看见你的人,共情你的人,还有更多虽然深陷困境,但是积极学习改变的人。可以表达你的情绪,答疑解惑,可以讨论,一起学习。可以知道方向,在远远的

地方照亮着你,看到希望和大的方向。因为周边的人对这个病症了解不多,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所以进入专业的群,就可以得到抱持的力量。普通的交流群,专门的学习群都是可以的。別人的故事也就是照镜子,从别人的故事也

能学习觉察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如果这个群拉低你的能量,就果断离开。

2.运动是很好的迅速降低焦虑的方法:散步,慢跑,游泳,瑜珈,跳蟥,爬山,骑自行车,徒步……只要你觉得适合你的运动方式都可以去选择坚持做下去。这样自己有情绪时不容易只盯着孩子,当下的问题,摆脱灾难性思维,也避免抓取孩子。

3.充分地表达,“表达即是疗愈”:可以用语言,文字聊天,写作很多方式都可以选择。表达的过程里抒发情绪,减压,也可以捋清思路,也练习了倾听,共情,表达与沟通。说的时候慢一些或文字表达,这样更容易觉察到自己正在说什么,更能够与自己的身体情绪连接。还有很重要的是练习真实的表达,伪装会耗费很大的能量,人能量就那些,你在虚伪里消耗能量,就少些能量做其他事情。

4.看书学习:建议首选是进行系统地学习,群里有很多培养家长的课程,又有咨询师进行理论与实操练习,一次性解决了加入一个群,运动(所有课程几乎都包括运动打卡),写日志表达,看书学习这几个需要了。最好是先是学习如何稳住自己的情绪相关的学习。不要学习太难的,能量很低的时候,吸收的程度会很低,造成浪费费用时间。

此外还会有很多线上的“读书会”,共读一本书。也可以自己看书学习。建议看书时最好是大声朗读,摘抄笔记,写感想,分享讨论。这样就调用了全身的感官参与到读这本书,看书的效果会倍增。我几乎只看纸质书,在重点的句子下面都划线,再拿出笔记本把划线的部分慢慢抄一遍,抄书时顺便练习正念,让自己脑子里连续不绝的思绪回到当下那个字上。自己表达,写过感想的内容更容易内化,运用在实操里。如果不能实操,懂多少道理,也改变不了生活。

5.充分表达情绪:可以和亲人朋友诉苦发泄,也可以流泪。你不用那么坚强,你可以展示你的脆弱,走到今天你已经很不容易,很了不起了。如果你在看这个分享说明你那么难,都在学习,没有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孩子。当你脆弱时,就会慢慢卸下身上厚重的盔甲,让你变得逐渐柔软,情绪能量会流通,而不会堵在你的身体会开始有更多的弹性,更多的同情心。可以看到感知到孩子的痛苦,而不只看到那些“应该”的道理。“为母则刚”,你的柔软,其实就是最好的刚。

6.培养自己的兴趣,爱自己:还是那句话,做什么都行,只要你喜欢,你舒服的。感受一下生活里的“小确幸”,即使在悬崖边儿上,你也可以看到有个盛开的“雪莲花”。感受生活的美好。

7.练习正念,腹式呼吸,狼叫,扩胸等很多简单迅速缓解焦虑的小技巧方法。只要你有心,随处都有可学习的渠道。


第三:关于学习成长。“家长成长速度就是孩子的治愈速度”,让很多家长在学习上非常地焦急和卷,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时间。如果太迷信这句话时也会陷入情绪,其实我经过了很多的弯路才知道,我为了孩子学习时,我不自觉地想拿孩子试试我学习的招数,想分享我看到的金句,注意力就一直离不开孩子,天天琢磨这个管用,那个没用。情绪随着孩子的一言一行起伏着,一会儿感觉学习没用,一会儿又自责,敲打自己学习。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去接纳,去好奇。好像学习不是过程,而是为了“让孩子上学”那一个结果。即使是走了这么多弯路,学习也让我知道了这些弯路就是“弯路”,而不是陷入在“这个管用吗?”“什么时候孩子能走出来”。慢慢地,学习的目的变成我更好地稳定情绪,更好地接纳,倾

听,共情,陪伴孩子,是为了自己遇到事情能够更加智慧,少一点愚蠢。慢慢我自己学习的自驱力也形成了,即使群里学习得卷,也是在开心地卷。


建议最初能够由老师带进行系统的学习,心理相关的学习很容易走弯路,因为我们太想学到一招就管用了,反而欲速则不达。群里的咨询师有大量的青少年咨询的经验。手把手的教会让你少走很多的弯路。有收费课,也有很多直播课。公益

课,还有陪伴者的分享,家长的分享供大家学习。也可以在渡过外其他的学习。最好是理论加实操的课程,因为理论学习了之后没有经过练习时很难应用的。渡过的系统课程基本至少是21天的理论加每天的实操结合,每天有日志打卡,小组会议等方式学习应用,包括通过交流咨询,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卡点,掌握正确的方向,少走弯路。

此外还有各种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群里经常有分享的内容,可以随时学习,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随时问。

有些人学习卷到好像都要变成心理学专家一样,学习很深的内容。学了很多,成为理论高手,却越学越乱了。这个学习与每个人的目标有关,我建议还是由浅到深。我们首先的目的还是疗愈自己,很好地陪伴和支持孩子,改善亲密关系。然

后再考虑如何帮助别人,成为咨询师,成为职业,做公益或改善自己的生活。

不太建议只看很短的“鸡汤”,很多这些短句说得

非常有道理,但是因为是浓缩的,如果不学习整篇有关的内容时,很容易引起歧义,反而会更加自责,攻击自己。

比如常说的“为母则刚”情绪要稳定”“要无条件接纳”。很多人对接纳的理解就是“接受”,“忍受”。做不到情绪稳定,自己没有力量,很无力时,听到这些话,也不敢提问,反而会攻击自己,我本来就是不合格的家长,孩子出了问题,我怎么还是这样废物,我怎么这么没有牺性精神,这么不上进,支持不了孩子等等,反而会更加内耗。所有的学习都要自己内化后再使用,不能拿孩子直接练习。懂得皮毛的东西或别人的经验不见得一定有效。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都不一样。适用于别人的未必适用于你。


第四:关于看书。分享一下自己看过的书,还是建议由浅到深地看。可以一两本书反复看完全看透:比如非暴力沟通,遇见未知的自己。可以看无数遍。也可以看很多不同的书,触类旁通,就能看明白很多的道理。我们看书不是为了考试,千万不要纠结于看懂看不懂,看不懂就先放着。读书是为了我们成长,我们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没有改变就没有成长。所以成长这路不一定要看书学习,但是如果看了书希望书没有白看。


推荐一下我自己看的一些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你是心理小白或很焦虑,想心灵修行,疗愈自己时看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和系列书,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见1和2》,周梵的《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等。


如果想改变认知,可以看岸见一郎,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李中莹的《重塑心灵》,《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李松尉的《5%的改变》等。


如果想改善亲子亲密关系,可以看李中莹的《亲子关系全面技巧》,《爱上双人舞》菲利帕佩里的《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等。


如果想要练习倾听,共情,同理,沟通可以看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董国臣的《同理心的力量》,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茲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于德志的《反内耗》,海姆.G.吉诺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1,2,3三本。

如果你常常委屈,恐惧时可以看看克里希娜南达,阿曼娜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真爱的旅程》,《走出恐惧》等。


第五是爱自己,对自己好一点,放过自己,放过别人。

如果你依然自责,先从自责解救出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一切,只是效果不好,出现了问题。那些总是只是在向你反请以前的做法有些是没有效果的,在提醒你要改变你的方式了。你如果不知道怎么改变,说明你需要学习了。

尝试与父母和解,就像我们现在用尽了全力爱孩子,依然走了很多的弯路,父母在那个时候应该也是付出了他们能做到的全部的爱。试着去和解,接纳不完美的父母,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无条件接纳孩子。无论父母孩子都不可能成为“你想要的那个人”。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再学习如何接纳那个和你完全不同的队友,让队友与你形成合力,“合而不同”,一起支持孩子。

慢慢地也许对这个世界,周围的人和事,我们会有更多的包容,接纳度,充满弹性,柔软。卸下伪装,做真实的自己,减少内耗。

象爱自己的孩子爱恋人一样爱自己,爱自己,感爱并感恩别人的爱,爱孩子,感受这世界的最美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弯路   创伤   自责   焦虑   情绪   家长   身体   力量   稳定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