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欠下2万亿还要继续发债,房企的资本运作,中国特色的永续债

改革开放40余年,如果要在中国找出一个行业,既对经济的发展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又牵引着万千国民的心,房地产行业应该是其中的首选。

中国房企的资本运作史,也是一部中国房企的企业发展史。

1、房地产的资本运作史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房地产行业开始萌芽和生长。1988年,随着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1998年,中国开始实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随后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停止,住房分配货币化和商品化日益盛行,房地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年代”。

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严厉调控之下,商品房销售面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下跌,且同比下跌接近两成,房地产业开始进入“白银时代”。

2018年,在“房住不炒”的思路指引下,房地产行业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证券市场的开启、2005年的股权分置、2011年对借壳上市的收紧、2014年公司债和中票的开闸等。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缩影,更是给那些早上车的买房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同时,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发展迅猛的房地产企业,其中绿地、恒大、万科、保利、碧桂园等多家房企更先后登上了全球500强企业的榜单。

房地产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业,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均在其中各显身手,优胜劣汰。房地产公司之间进行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从最前线的销售拼杀到最刺激的土地竞拍,再到最隐秘的挖人竞赛。不过,在这一幕幕经营层面的竞争背后还隐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就是资本运作的较量。

2021年下半年报道恒大地产暴雷是因为流动性危机,欠下2万亿巨额债务。此次恒大债务重组,或许能让恒大获得喘息的机会,然而眼前是烂尾楼业主的殷切期盼,身后是海内外债主的紧追不舍。四面楚歌的恒大,许家印的资本经营让债主们骑虎难下。

资本运作又称资本经营,是指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股权融资、发债融资、兼并收购、内部重组等运作,从而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

资本运作和产业经营相辅相成,两者配合得当,能够产生杠杆效应,便能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房企的资本运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公司开始在境内外上市,并随着中国房企上市数量的增多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而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房地产公司的重视,也引发了资本市场和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恒大地产于1997年在广州市成立,正值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是中国恒大集团的下属控股企业。

观察中国的房地产业,有各种各样的角度。由于资本运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集中体现了公司掌舵者对企业战略的想法和行业未来的判断,因而成为能够反映行业发展“危”与“机”、企业发展“成”与“败”的风向标。

最近10年来,房地产业展现了从“黄金时代”转向“白银时代”的过程中,各大房企借力资本市场谋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场景。而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也构成了一部中国房企的资本运作史。

2、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中国人以水为财,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命线,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关键,但如无节制地使用杠杆,则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

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中国房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其发展筹集了宝贵的资金。民营企业之间掀起了一股收购的狂潮,央企之间规模庞大的并购也在持续进行,更吸引来保险资金大肆收购房企股权,巨头为王的局面已经清晰。

未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将只剩下万科的标准化、碧桂园的执行力,还有平安的钱。标准化讲的是产品,执行力讲的是管理,而钱讲的是资源。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收购重组,背后都蕴藏着“资源整合”四字。

在股权融资方面,2022年11月30日,房地产业公司有112家,总市值约16319亿元,总股本月2516亿元。企业主要分布在20亿-500亿规模间,500亿-1000亿仅2家,1000亿-10000亿仅有3家。

房企上市和发债,是将社会资金引入房地产行业,让房地产公司的专业能力和资本进行结合。房企之间的并购,也是为了促使资源向更高效率的房企流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资本运作的核心手段是资源配置,核心目的是实现资本增值的最大化,这在房地产行业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上市为房企打开了通往资本运作舞台的通道,让通过增发进行再融资及并购成为可能。同时,通过上市对企业管治进行规范,也推动了房企的健康发展。

房企开始对商业、物业管理等可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有了新的认识,并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将其分拆上市或进行资产证券化。基于商业租金的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类REITS、基于物业费和购房尾款的资产证券化大行其道,物业管理业务更掀起上市浪潮,而崭新的长租业务也引起了资本的重视。

在发债融资方面,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逐步成熟,境内公司债、中票、定向工具、企业债等逐步被房企掌握和运用;同时,中国房企日渐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境内债和境外债并举,并逐步开拓可转债、永续债、优先股等混合资本工具,成为撬动企业高速发展的支点。

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所进行的努力,正反映了房地产行业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恒大2002年收购A股上市公司琼能源的时候,不过广东的一个地方房企;随着2004年“招拍挂”制度开始严格实施,土地成本不断上升,虽然房价还在上涨,但房企的利润率却在持续下降;随后在2006年舍弃琼能源壳股,不惜与投资者设立“对赌”条件,终于推动公司在2009年登陆港股。

2012年之前,房企的毛利率动辄高达40%以上,近年来则已经慢慢下降至25%甚至更低;2013年开始恒大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手段获取资金大幅扩张,2016年开始又积极推动借壳深深房回归A股,在这个过程中,恒大成长为年销售规模超过5000亿的全国房企三强之一。

然而,部分房企尝到了高杠杆带来的高增长甜头,一发不可收拾,忘记了自身的财务安全。一些房企因为资金链断裂出现债券违约,走到了破产重组的边缘;另一些房企因为债务高筑,不得不变卖项目及出卖股权,令人扼腕痛惜。

据公告数据,截至2021年底,恒大总计负债7537亿元,其中有息债务约为5584亿元,或有债务约1953亿元;境外债务总额约为1407亿元,其中有息负债约为1402.84亿元,或有债务4.09亿元;境内债务总额约为6130亿元。

同期,恒大账面上的合并现金余额仅约为534.22亿元;剔除其中的约520.82亿元为受限部分,实际已仅剩约13.41亿元的规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揭示了物极必反、绝处逢生的辩证规律。

恒大对境外债的“化债”思路是:“发新换旧”进行债务展期;并抵押或兜售所持有的恒大物业、恒大汽车股票。未来三年,其核心任务是“保交楼”,将努力保持“复工复产”维持有序运营,预计需额外2500亿元-3000亿元的融资。

近年来,中国房企的集中度不断上升,似乎房企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但房地产产业链上诞生的新业务,又不断给这个行业带来新的机会。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发布的《2023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房地产行业进入缩表出清、优胜劣汰阶段,百强房企市场份额为47.5%,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房企之间群雄逐鹿、兼并重组频发,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大幅提高,行业百强房企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14%上升至2021年的近50%,强者恒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房企为什么喜欢永续债

房企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向各种途径去要效益。

房企重视直接融资,反映出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向融资成本要效益。由于地价越来越贵,开发商特别是民营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大幅增加。房企的竞争在运营方面拼的是周转速度和费用控制,在资金方面拼的则是资金成本。

中国房企传统的融资方式,比如银行融资以及信托等,借贷期限短而成本高。房企只有通过资本市场,以发行股份和债券的形式进行直接融资,才能获取期限较长、成本较低的资金。

如传统信托融资的成本普遍在15%以上,期限只有1—2年;而境内公司债和境外美元债近年来的平均成本约为7%,期限可达3—5年,优质房企在好的时间窗口下,发债成本可以低至3%,期限长达10年,令房企在资金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房企重视兼并收购,反映出土地资源获取越来越难,必须另辟蹊径获取土地储备,并向发展规模要效益。通过“招拍挂”在公开市场上争夺“地王”,伤敌一千也自损八百。而低利润率之下,一大批原来管理不善的小型地产公司选择出售项目,正好为管理能力优秀的房企提供了土地资源并购机会,帮助其迅速扩大资产规模。

房企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反映出增量市场天花板渐近,必须向存量市场要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达到了十多万亿元的年销售规模,近年来虽然仍有上升势头,但持续的高增长已经可望不可求。

永续债为什么会受到青睐呢?因为在会计上,永续债计入少数股东权益的,如果计算资产负债率的话,借永续债不但不会提高负债率,甚至还可以降低负债率!

中国特色的永续债,以恒大为代表的房企发行的永续债根本就不永续,都是两年后就肯定会赎回清偿的,只是原来的债务融资换了个玩法,用一种欲盖弥彰的文字游戏而已!

永续债就是一种可以进一步加大杠杆所谓的“夹层融资”的融资工具。比方说,本来一个项目投入1000万自有资本金,2000万银行贷款解决,已经有较高的负债了,现在借款人连要出的1000万也不全部出,只出500万,还有500万就通过所谓的“永续债”来解决,这样房企的杠杆就被进一步的放大。

追随欧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轨迹,原来因为利润率较低而被房企忽视的存量资产,包括商业地产、长租住宅、物业管理等,重新进入了房企的视野。通过分拆商业和物管业务独立上市、发行REITs和资产证券化等资本运作手段,房企能够将原本需要长时间才能回收的现金流进行变现,从“重资产”走向“轻资产”。

展望未来,房地产行业在长效机制影响下,将进入健康平稳运行的“新常态”,行业利润率趋向整体经济平均水平、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由存量市场向增量市场转变等大趋势不会改变,房地产公司的资本运作,也将继续围绕融资渠道。

同时,“房地产+”等新业务的发展,将推动资本运作在行业内外并购、资产证券化和打造先进的房地产金融模式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结语

在中国,房地产公司身上总带着“原罪”,有一些人认为是房企在推高房价,赚取巨额黑心利润。

众多的房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资本市场的规则努力拼搏,赚取利润,也承担风险;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让普通百姓能住上舒适的房子,也把行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中国房地产企业所运用的资本运作手段,无论是上市、增发、供股、发债、并购、重组、分拆上市等传统资本动作,还是可转债、永续债、REITs、资产证券化等带有一定创新色彩的资本手段,都已经在欧美资本市场被上市公司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无新意。

国际资本市场的每一样工具,对中国房企来说都是新的,当其与中国房企的实际结合,特别是应用到内地资本市场的时候,房企通过对其进行微创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比如中国内地在推出正式的REITs前,开发出类REITs产品,这也是房地产公司对资本市场的理解日益加深、资本运作的技巧日益丰富的结果。

作为对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一个行业,房企的一些资本运作,还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险资对房地产企业股权的大举布局,无论是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传统险企巨头,还是安邦保险、生命人寿等后起之秀,都纷纷入股房企,有的还成了上市房企的控股股东。以险资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将在未来深刻改变中国资本市场以散户为主的局面。

由于A股IPO上市融资路径不畅通,一大批房企走上了境外上市的道路,临近内地而又汇聚国际资金的香港,成为他们上市的集中地,先后有100多家内地房企赴港上市,成为一时之风潮,并从中成长出恒大、碧桂园、融创、龙湖等一大批璀璨的明星企业。

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由于香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和估值体系与内地不同,一批已经在港上市的房企,因为低估值又产生了回A股上市的念头,万达商业和恒大更是积极付诸行动。

中国房企从最初面对境外低息资金的狂热,到遭遇汇率逆转时的惊惶,再到境内发债和境外发债并举,逐步学会在境内外融资渠道中左右逢源,成为资金大潮中游刃有余的“弄潮儿”。知进知退,为我所用,中国房企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认识已今非昔比。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上市不是万能的,但不上市却是万万不能的。或者说,没有不想上市的房企,只有因各种原因还上不了市的房企。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前景如何?中国未来的楼价是涨还是跌?这是很多中国年轻人共同的疑虑,但谁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即使是房地产行业的从业人士或专业研究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懂房地产行业三千法门的一道资本运作窄门,衣食住行与我们息息相关,普通人如何让有限的资本产生价值,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更值钱,这才是智慧。

不仅是房企发永续债,银行同样也是,感兴趣的读者可在评论区留言,继续与您分享有关银行发行永续债的那些事儿……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资本市场从不相信眼泪,但我想对这些挣扎求生存、奋发求发展的房地产企业表示由衷的敬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资本运作   中国   资本市场   债务   房地产行业   融资   资本   成本   资金   特色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