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122亿,超过“理想+小鹏”,长城汽车砸出未来了吗?

理想出现之前,长城曾是国内最懂用户的车企。


从8万到11万元的哈弗、“最懂女人心”的欧拉,到越野市场的坦克、皮卡市场的炮,长城往往用一两款产品穿透一个细分市场。但过去几年中,长城暂时失去了这种能力,2016年长城几乎靠单品牌实现107万辆的年销量,2022年,长城旗下品牌数量多达6个,总销量停滞在106万辆。


即便如此,长城不是一个固守城池的传统车厂。2022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近122亿元,比同年理想、小鹏研发投入的总和还高。巨额研发投入之下,长城汽车总裁穆峰称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就成功转型了”。


但与多数车企不同,长城常年维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资本化率,比如2022年高达62.5%,是同年比亚迪的8倍。也就是说,长城仅将37.5%的研发投入计入当年费用,其余均转入无形资产,逐年摊销。仅过去两年间,长城共积累下超过130亿元的资本化研发投入。


这不失为一场赌博,长城需保证这些投入能为公司换来更强的盈利能力,才能在未来“还上”这些钱。今年长城将推出十几款车,其巨额研发投入换来的新混动技术Hi4,自研程度精确到域控制器的全新电子电气架构GEEP 4.0,均将接受市场检验。长城能否重新成为产品大拿,将决定这位“赌徒”的命运。


文|章洺辉

编辑|冒诗阳


01


长城“透支未来”赌未来

3月30日晚间,长城汽车发布2022年报。也许是被两日前比亚迪的财报吊高了胃口,舆论似乎并未对长城汽车——这一A股中市值仅次于比亚迪的整车公司财报给予足够关注。

核心业绩数据上,长城保持了经营的稳健。报告期内长城汽车营业收入1373.4亿元,同比微增0.69%;净利润82.7亿元,同比增长了22.9%。

业绩数据之外,最值得关注的是长城大幅上升的研发投入。2022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121.8亿元,比2021年净增超过31亿元,增幅34.2%。

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造车企中,长城的研发投入均排在前列。

A股中同样在向新能源激进转型的广汽集团,同期研发投入65.3亿元。头部新造车公司中,蔚来2022年研发费用108.4亿元,理想和小鹏研发费用则分别仅有67.8亿元和52.1亿元。长城一家研发开支,超过理想、小鹏两家新造车之和。

长城汽车稳健的燃油车业绩,一定程度上给这场对未来汽车技术的豪赌做了背书。

2022年长城汽车全年销量106.2万辆,同比大幅下降17.1%,但销售质量的提升弥补了销量下跌带来的负面影响。财报显示,长城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增至15.3%,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致使单车平均售价超过12.9万元,同比增长21.47%。与此相应的,长城销售毛利增长19.9%。

但即便如此,无论是横向对比行业,还是纵向对比长城自身,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都像是在对未来汽车技术的一场豪赌。

AutoPix翻阅长城汽车过去四年财报发现,2019至2020两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分别为42.5亿元、51.5亿元,但到了2021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增长至90.7亿元,2022年继续增长至121.8亿元,比三年前近乎翻了三倍。

加大研发投入,显示出长城汽车转型的魄力,但为了消化巨额的研发投入,长城汽车维持了较高比重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2019至2022四年间,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分别为48.9%、55.8%、64%和62.5%。

长城旗下电动车;图源网络

所谓“研发投入资本化”,是指将一部分研发投入不计入当年“费用”,而是按要求转入无形资产,并在未来逐年摊销。背后的合理性在于,该研发项目的收益不体现在当下,而是能够在未来带来收益。财务上,则可以摊薄研发投入对当年利润的影响,避免利润剧烈波动。

然而,长城汽车保持高额资本化比重的同时,研发投入规模同样逐年增加,这意味着,其摊销这些投入的压力,会在未来几年中放大。

财报显示,2019至2022四年间,长城汽车计入“费用”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1.7亿元,22.8亿元、32.7亿元和45.6亿元,翻了2.1倍;而同年,长城资本化研发投入分别为20.7亿元、28.8亿元、58亿元和76.2亿元,翻了3.6倍。

这意味着,长城更多将研发投入带来的业绩和财务压力,堆放到了未来。

相比之下,比亚迪2022年研发投入202.2亿元,但资本化比例仅为7.76%。广汽集团同年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高达78.2%,但总额仅有51亿元。

事实上,财务上的压力已经体现出来。2019至2022四年间,长城汽车用于无形资产摊销的金额分别为6.5亿元、9.2亿元、13.8亿元和21.1亿元。其中,2021和2022两年总额134.2亿元的资本化研发投入,将在明年开始同时摊销,长城汽车的压力还在后面。而与此同时,长城汽车2022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23.11亿元,同比下降65.14%。

按照长城2021年发布的目标,长城汽车到2025年累计研发投入会达到1000亿。如今目标执行的前两年,长城研发投入合计212.5亿元,未来3年,长城还需花掉近800亿元,平均每年的研发投入将在2022年的基础上再增长一倍以上。

无形资产摊销,会直接从净利润中扣除。这意味着,如果未来几年中,长城汽车的盈利能力若不能迅速提升,其净利润水平将面临大幅下降的压力。


02


单季利润暴跌94%

长城扛下4S店压力

“玛奇朵DHT、拿铁DHT还有摩卡,这几款车的库存到去年12月基本都清完了。”长城WEY的经销商负责人贾旭告诉AutoPix,在此之前,长城已有数月不向4S店压库,整个经销商系统的状态“比较放松”。

长城财报显示,2022年四季度,长城汽车营收、利润双下跌,单季营收从上年同期的456亿元降至379亿元,下滑幅度17%,归母净利润则从上年同期的17.8亿元降至1.1亿元,跌幅达94%。

对此,安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将长城的失利总结为,过去一年中“对新能源战略重视不够、产品规划以小众车为主、过度追求高端化,致使产品定价偏高、渠道乏力及营销弱势”。

但这并不是实情,或至少不是实情的全部。

“长城汽车2023年上半年就成功转型了,但是终端积压着过多的油车,我不是特别相信我的生产合作方和经销商会跟着我们一起走。”3月初的一次采访中,长城汽车总裁穆峰透露,去年长城汽车的任务是“清空、降价,甩出库存来接我们新能源的产品。”

今年3月,长城汽车发布了全新的混动系统Hi4,直接对标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和吉利的雷神动力。按照长城汽车的计划,首款搭载Hi4混动系统的产品将在近期于哈弗品牌下投放,长城希望借此为哈弗品牌收复中低端市场的失地。

长城最新的Hi4电混;图源长城官方

但这些产品本可以推出的更早。对此,长城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周明向AutoPix证实了这一点。他透露,长城本可以在2022年初推进基于GEEP 4.0电子电气架构的产品的大批量产落地,但后来,部分产品的上市时间延后了。

2022年哈弗全年累计销量61.66万辆,同比下滑了19.93%,创下哈弗品牌推出以来的最大跌幅。最辉煌时,哈弗品牌年销量曾接近94万辆,贡献了长城总销量的八成以上。

“如果长城在哈弗经销商库存压力还比较大的时候推几款新车,经销商肯定会抵触。”贾旭向AutoPix表示,玛奇朵、拿铁、摩卡的滞销,让他所在店面曾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哈弗销量的下滑,意味着哈弗经销商库存压力一定同样大,此时推替代老款的新技术产品,容易遭到经销商的抵制。

这也是为什么长城需要给时间来集中清理库存,长城汽车去年四季度净利润大幅降低至1亿元上下,说明厂商最终承担了大部分压力。

“2022年我们没有追求太多的销售数量,而是在为2023做准备,也就是做整体库存结构的调整,使整个库存结构适合长城2023年做的市场举措和经营举措。”穆峰称,正因如此,长城汽车去年四季度没有向经销商压库存,也因此躲过了今年前两月,因经销商库存高企所带来的燃油车降价潮。

按照长城的计划,今年将推出的新车在10款以上。为此长城清理旧账,为全新一批产品的推出做好准备,但接下来才是大考时刻。

长城真的如穆峰所说,“成功转型”了吗?


03


百亿研发,砸去哪里?

“成功转型,说的是技术层面和内部组织架构。”长城智能平台开发中心的工程师宋清告诉AutoPix,通过大额的研发投入,长城几乎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驱动、电子电气架构等方面均有所布局;从长城内部评估的结果来看,这些成果已具备相当的含金量。

宋清介绍说,除了外界早能看到的新能源布局以外,长城汽车重点进行了智能座舱的研发,“我们做了品牌自研的电子电气架构,为了打通域控,域控制器都是自研的。”

百亿元研发投入的压力下,长城希望这些自研项目能更快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体现在业绩上,以分担未来摊销研发投入的压力。

“内部降低了一些自动驾驶的研发压力,去年智能座舱系统的压力比较大。”宋清告诉AutoPix,这是因为长城“看到这自动驾驶在降速,但是智能座舱系统变得逐渐多元,能够生态化。”

因此,在长城内部经常提到的三个域,即“车控域、座舱域、智能驾驶域”中,智能驾驶的重要程度暂时排在了最末。

但对于可直接体现在产品体验上的智能座舱,长城在研发上显得逐渐激进。周明告诉AutoPix,长城内部研发域控制器的开发工程师人数目前已多达千人以上。但在其他车企,包括一些外资背景的国际车企,域控制器经常来自外部采购而非自研。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图源长城汽车官方

“我们觉得外采解决不了问题,不能真的实现我们想做的。”周明告诉AutoPix,在目前普遍采用的SOA电子电气架构下,域控制器处于算力层到执行层之间的中间层,决定了软件对硬件功能的调配,是智能汽车功能的逻辑中心,如果外采,整车厂难以控制最终的功能效果。

此外,长城希望这套智能座舱系统在六个品牌上实现差异化的适配,“比如欧拉和摩卡,风格和功能的需求肯定不一样”,现在长城基本能做到基于一套OS系统,为六个品牌的不同产品,适配差异化的功能。

除了智能座舱外,长城还改良了市场反馈不佳的DHT混动技术。今年3月推出Hi4混动系统之前,长城汽车在2022年12月才推出DHT混动系统,如今DHT系统已成为穆峰口中同Hi4“差别太大了,不能放在一起讲”的落后产物。在穆峰看来,Hi4领先于竞品。

2022年比亚迪汽车销量184.8万辆,其中基于DM-i的混动产品贡献了94.6万辆,超过纯电动。行业内,混动被认为是能更快对传统燃油车实现替代的技术方案,因此吉利、长城均在今年集中推出全新混动系统的量产车型。

百亿投入下,长城的技术的确在高倍速更迭。但能否规模化,将是另一场考验。

长城的Hi4、比亚迪的DM-i、吉利的雷神,从新能源技术到智能化标准,各家技术路线的能力差异未必有多大,但能在多大程度上规模化,决定了量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决定了这套技术方案未来优化的空间。

如今唯一问题是,长城内部认可的“成功转型”,还没有经历市场的检验,长城需要重新成为那个最懂用户的车企。

(文中贾旭、周明、宋清为化名)

本文为汽车像素(autopix)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长城汽车   摊销   座舱   长城   销量   资本   压力   理想   未来   智能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