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古建筑回眸四百年 相遇一座桥-邯郸学步桥的前世今生

来源:【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

从邯郸城区北关街南口进入,一路北行,走不多远,静静流淌的沁河便映入眼帘。沁河南北,分布有许多居民小区,加之周边市场繁荣,使得这一区域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形色匆匆的人们,经过一座石桥,往来沁河两岸,谈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路边小摊的烟火气让人感到莫名的安心舒适。

当我迈上这座跨沁河而建的精美石桥,仿佛置身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汇处,身旁的画面、声音逐渐淡去,急流穿过,水雾升腾,恍惚穿越四百年,遇见桥的最初。它,就是学步桥。这座承载着邯郸厚重文化、表达着邯郸人自信自豪的历史之桥,让人回味无穷!

历史之桥

据专家考证,明代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八月,在邯郸知县王曰善主持下,用时八个月,在沁河上建成一座石拱桥。石桥的位置处于明代邯郸县城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上,那时沁河水量较大,每逢秋水暴涨时,原先搭建的普通木质桥常常被冲毁,给过河群众带来不便。石桥的修建,有效解决了过河交通问题。

王曰善修的这座石桥,正是学步桥。“学步桥”这一名字也是由王曰善所取,此名来源于《庄子·秋水》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是:“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翻译过来就是:“你没有听说有位寿陵人来邯郸学走路吗?走路没学会,又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庄子》里的这则寓言振聋发聩、让人警醒,它告诫世人,不要不顾自身条件和实际,盲目地模仿别人,导致最终不仅没学到他人之长,反而把自己原来拥有的本领也丢失了。后人将这个寓言故事提炼为成语“邯郸学步”,使其知晓度大增,一语流传千年。

在邯郸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了包括邯郸学步在内的上千条成语,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王曰善给邯郸北关这座石桥取名学步桥,为邯郸厚重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处实物印迹,让后人能够在此获得文化熏陶,重温感悟邯郸学步的丰富内涵,实乃用心良善之举。

需要指出的是,邯郸学步本身就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邯郸知名的文化符号,但是否真有人来到邯郸学习走路则不可考证,而在哪里学习走路更是不得而知,学步桥只是借用此典故命名。正如乾隆年间《邯郸县志》特地说明:“取名‘学步’者,盖用邯郸故事借题于此,非果有其人其地也。”

学步桥的修建在当时来说是邯郸的一件大事,无论官员或是百姓,对跨河出行难题的有效解决赞不绝口。家住邯郸北门里的明朝官员张我续应邀为这座桥写下了《北关修建石桥记》,文章中不仅记述了建桥的原由、经过,而且对其横贯于南北京畿大道上的作用也洋洋洒洒作了评价。

据历史档案记载,明代学步桥为三大拱、四小拱的七孔石拱桥,拱券顶部各雕有一只俯视河水的吞水兽。桥面中间高,两端略低,呈弧形,两侧各有18根望柱,柱顶端雕刻蹲狮等动物,栩栩如生。桥面两侧望柱之间各镶嵌了19块石栏板,板面雕刻有邯郸历史典故和各种造型纹饰等内容,十分精美。

就在学步桥建成后不久,天启六年(1626年),邯郸城内发大水,积水深可行舟;这年八月,一场地震侵袭邯郸;崇祯三年(1630年),邯郸再次经历暴雨、冰雹灾害。到了清代,邯郸也不乏洪涝的记载。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夏天,邯郸遭遇特大暴雨,沁河泛涨堤决,河水漫过堤岸入城,武灵丛台下水深数尺,城内几乎成了泽国……

然而,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学步桥却凭借科学的设计和坚固的结构,始终岿然立于沁河之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拆修以前,桥梁一直正常使用,中间没有重修、重建的历史记载。这样看来,明代邯郸知县王曰善真可称得上是“建筑大师”了。

学走路还是学跳舞

邯郸学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燕国寿陵人来到赵国邯郸,看见邯郸人走路姿态优美,心生羡慕,苦心学习走路步法,可到头来不仅没学会邯郸人走路,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到燕国。

然而,近些年,一些文化学者对邯郸学步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解释。他们认为,寿陵人来邯郸并不是学走路,而是慕名前来学习邯郸一种特色舞蹈——踮屣舞。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中相关记载,邯郸有一种舞步叫踮屣,就是穿着没有跟的鞋,抬起脚跟,脚尖着地旋转飞舞。这种舞蹈犹如西方的芭蕾舞,身姿轻盈,舞步优美,名扬天下。南朝文学家陆厥在《邯郸行》中写道:“赵女擪鸣琴,邯郸纷躧步。长袖曳三街,兼金轻一顾。有美独临风,佳人在遐路。相思欲褰衽,丛台日已暮。”诗中的“躧”即鞋的意思,“躧步”正是在说邯郸踮屣舞。

如果这样解释邯郸学步的话,似乎也符合一定的逻辑。学习走路的人不多,学习舞蹈的肯定大有人在。如果说一个人因为模仿别人走路,忘了自己原来怎么走路,这个情景有些匪夷所思;那学习一种新舞蹈而生疏了原来的舞步,就比较情有可原了。

当然,邯郸学步到底是学走路还是学跳舞,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都是一家之言,可以理解为学术上的争论。然而,无论是什么,邯郸学步成语典故本身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学步桥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学步桥新生

承载深厚的文化,饱经沧桑洗礼,学步桥穿过400余年的时光,在汩汩流动的沁河水上,向你我无声诉说着邯郸往事。每当置身桥上,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欣赏,触摸,倾听,感受,沉浸于学步桥的美,陶醉于历史的想象。

作为邯郸代表性古建筑,学步桥一直被邯郸人视如珍宝,悉心保护。翻开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里面详细记载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学步桥的保护管理工作情况,其中提到,早在1962年和1980年,学步桥就曾两次被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文中述,明代修建的学步桥坚固耐用,历经风雨、洪水、地震侵袭而依然挺立。只是,经过数百年的时间,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损坏。因此,出于更好地保护文化古建筑和保障群众通行安全的考虑,1987年,我市启动了学步桥重修翻建工程。由城建部门设计施工,基本上保持原桥主体风格,桥下仍为三大拱、四小拱的构造,桥面较平。桥望柱上石狮、桥洞上缘吞水兽基本按原样雕刻,柱与柱之间的栏板上雕刻邯郸成语和历史故事,原来的栏板因为雕刻画面破损不清,拆除后收藏于市博物馆。在桥北东侧,立了一块儿石碑,石碑正面是南宫碑体“学步桥”三个金色大字,背面是由陈光唐先生撰文、李守诚先生书丹的《学步桥修缮记》。

学步桥重获新生,它以崭新的面貌“精神抖擞”地呈现在世人眼中,迎接八方来客。

1995年,市政府再次公布学步桥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定实施严格、科学、规范的保护措施。

经过多年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今,这里形成了以学步桥为中心的休闲文化场所。广场、绿地、沁河两岸游园,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此处不仅有以邯郸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为内容的雕塑、石刻,还有邯郸各地风景名胜介绍。特别是,近年来邯郸对沁河水环境开展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河流水质有了明显提升,两岸绿化和景观打造卓有成效。这些使得人们来到学步桥,既能享受亲近自然的美好,又能获得浓郁文化的熏陶。

我相信,每一个走近学步桥的人,都会深深着迷于它独特且隽永的魅力,无论过去或是现在。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翔

本文来自【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步桥   邯郸   邯郸学步   桥面   典故   石桥   明代   河水   成语   前世   古建筑   今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