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绿牌车,该交钱了!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新能源车比纯燃油车便宜、好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并不仅仅是指新能源车加电比加油更便宜、保养更省钱省心,还有免购置税、免车船税、保养省心、不限行等新能源车专属的“特权”。


但就在几天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公开表示:


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合并牌照(燃油车蓝牌和新能源绿牌)的建议,预计两年内可能成为现实。



这也就意味着,新能源车的“特权”,马上要被收回了!


此话一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尽管崔东树已经回应记者称:“我们(乘联会)提出的是同车同权。”


但大多数人都不买账,不少网友直言:


“都平等了,谁还用电?”


“北京这边不限行是买新能源车的刚需之一。”


当然,关于“绿牌太丑,建议取消”的争论依旧存在。果然,对绿牌颜值的“人身攻击”是从没停止过啊。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不过这也是事实,社长身边有几位开电车的朋友,也有类似的想法。


大城市很多人是奔着新能源车不限行、用车成本低去的,这要是多收费,谁还买啊?


而且,已经购买电车的车主们,是不是以后还要追缴、或是增收一部分费用?


另外,当年那个为新能源车争取更大支持而奔走呼吁的崔东树,为什么要在补贴全面取消的今天,选择火上浇油?



怎么浓眉大眼的他,也“叛变”了?!


今天,我们就从绿牌诞生的初衷开始,在梳理清一切后,回过头来看看:


新能源专属的绿牌,到底应不应该被取消。



01. 你的绿牌:

到底享受了什么权益?


2016年12月1日,“绿牌政策”在上海、南京、无锡、济南、深圳等5个城市试点发放。


两年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但事实上,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很多五六七八线小城里的老百姓直到2021年了,都没听说过绿牌车。


唯一见过的绿牌车,可能还只是雷丁这类小车,还会被大家调侃为“老头乐”。



哪怕是新能源汽车已经大范围推广的今天,三四线城市依然是这些廉价车型主要的“下沉”市场。


众所周知,越是“下沉”,越会出现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


所以,新能源车通常被绿牌车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新能源车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绿牌政策。


也就是“购车优惠”和“用车特权”,这两个最大的抓手。



其中,购车优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个是我们熟知的,但今年已经全面取消的“国补”。只要私人购买绿牌车,国家就会真金白银地提供补贴。


这部分钱虽然是根据销量最后直接打到车企账上,但终究会在车价上减免,给到买车的车主朋友们。


另一个,就是直到今天都还在延续的购置税减免政策。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必须缴纳的购置税(计税价格的10%),新能源绿牌车减掉的这部分,可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币!


以购买一辆开票价为15万元的新能源车为例,免征的购置税额度约为1.33万元。


一万多块钱,换台最新款iPhone 14 Pro Max还有剩,它不香吗?


如果绿牌政策取消,那新能源车免购置税的“财政特权”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


同时消失的,还有绿牌车的“用车特权”。


大到不摇号、不限号、不限行,小到停车场新能源车专用停车位,这些还都是你所能感知到的。



还有一些你日常并没有注意到的“小优惠”。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燃油消费税。


1994年首次提出以燃油费代替养路费的方法后,海南省率先开始实施。


历经1997年全国人大确立《公路法》、到2008年开始改革,“养路费”早已经成功算入商品油价当中。


此外的其他税收也一并整合入油价,这才有了“一箱油,半箱税”的说法。



但这一部分的缴费,绿牌车因为不需要加油,所以全都合理合法地规避掉了。


这也是用车“便宜”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崔东树所提倡的“同车同权”,合并绿牌与蓝牌后,这部分消费税、增值税等的征收,显然是要提到纸面上。


也就是说,新能源车主会失去“免费用路”的特权。


在绿牌取消后,电车车主肯定要通过某种形式的缴费,来和燃油车车主共同承担“养路费”等费用。


比如充电的电费,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说句公道话,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上跑的新能源车,确实享受到了国家给予的这部分优惠政策。


毕竟每年修建新路、养护公路,都是不小的开支。


方便每一位车主朋友,缴纳一部分的费用来支持国家建设,也无可厚非。


只是,为什么要在这么一个,新能源车崛起关键节点的敏感时间提出来?



02. 取消绿牌:

为什么“势在必行”?


相比于买车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价格,这10%的购置税减免、几百元的车船税减免、以及包含在油价里的“养路费”,的确是不值一提的“小钱”。


但有一个事实是,新能源车的销量,正在拔腿狂飙。


单说今年1-2月,尽管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5%,但新能源车却实现了20%的逆势增长,销量达到了93.3万辆!


这一减一增,怪不得燃油车在3月份被逼无奈,开启了降价清库存的模式。



按照均价10万块计算,这近百万辆的绿牌车,两个月就免了近百亿的购置税!


更不用说前些年针对新能源车一路狂飙的财政补贴了。


工信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2022年间,国家每年给予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额从8.6亿元增长至105.4亿元,总额已经超过300亿元。


这个数据,还没算从2010年开始延续13年之久的新能源国补。


据统计,国补总投入,已经超过 2000 亿元。

如果说上面这些钱,是为了扶植上下游企业、培养开拓新能源市场。


那截止到2022年,国内共计卖出688万辆新能源车“免费”跑在路上,就是在续航里程内,不断增加的“隐形”支出。


所以,当第一二三四批“吃螃蟹”的新能源车主们开始传播新能源口碑与优势时,也是国家和政府准备“撒手”的日子。


自2018年开始退坡,直到完全取消的国补,就是最好的证明。


的确,一方面买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上路“白嫖”的车与日俱增,这两相夹击之下,我们可以预见,绿牌“取消”是一定会取消的。


那接下来要讨论的,其实就只剩绿牌政策会什么时候取消了:


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把对好不容易扬起来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市场的伤害降到最小,让“灾难”平稳过渡;


以及到底怎么做,才不会让现在的电动车主们有种“过河拆桥”的背刺感。




03. 取消是场噩梦,并非不可承受


其实早在2022年12月,中国城市交通协会就曾建议过取消绿牌。


而一线城市里,也早就有了收窄范围的措施。


比如北京,一直没给PHEV混动车型发放新能源指标,而上海也在2023年1月1日停止给PHEV赠送绿牌。


此举一下就将混动车型打落尘埃。


上海混动车型销量占比从2022年12月的24.5%,一月内暴跌至3%,30万以上车型诸如理想、问界,也都直接跌落神坛。



可以预料,如果一刀切直接干掉绿牌特权。


那上海混动车销量的今天,基本上就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明天。


所以,崔东树在建议里给出了“两年”的缓冲时间。


这两年,监管层方面用来调研、考量,乃至制定政策与落实方式,而企业方面则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演一场“绝地求生”。


那么,我们的企业到底能不能扛得住这场风波?



其实,不论是绿牌的附加优惠、免购置税,还是路权优势,说到底都是增加新能源汽车新生、羸弱之时,增加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那么现在,国家要“撤梯子”,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国内新能源车企的竞争力到底怎样,是不是足够和燃油车同台竞技。


这里,我们需要看两条不是很新鲜的“新闻”。


首先,是最近这段时间,比亚迪陆续推出秦、汉、唐“冠军版”售价碾压全场,基本实现“油电同价”的消息。


这三款车型,基本囊括了10~20万级的车型。



同样一直打“价格战”的特斯拉,也在20-30万区间厮杀。


更不用说最近的几家“新能源卷王”:零跑、智己、飞凡……


他们的售价,已经将电车和燃油车放在同一平台上“对擂”。


尤其是站在大局角度上看,最残酷的事实就是,没有人会关心某一家车企的死活,只要有两三家头部企业冲过界限——


那就会开始新赛圈的倒计时。


落在后面的企业,除了抓紧时间,打出自己的竞争力来,真的没有其他选择。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消息,就是新能源出海战略。


你们可能以为,我想说的是国内补贴和特权消失,那国外应该还没有,我们可以去割海外的羊毛?


其实还真不是。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迅猛增长,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在计划对新能源车制定相应税收政策。


说人话就是,也都在研究收税和取消特权了。


其中,瑞士已经在去年7月表示,已聘请 DETEC 联邦环境、运输、能源和通讯部,和 FDF 联邦财政部共同讨论,对以电力和其他替代能源为动力的车辆征收新税。


最迟至 2030 年实施。



果然,北欧各国虽然是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伊甸园,但也是最残酷的战场。


咱们这边还没敲定要不要取消,他们已经开始制定政策了。


而澳洲的维多利亚洲,更是早在 2021 年 7 月 1 日实施征收电动车里程税。


纯电车和 PHEV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主们分别必须为每公里支付 2.5 美分和 2.0 美分。

但从 2022 年 7 月 1 日起分别调涨为 2.6 美分和 2.1 美分。


但正因如此,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会成为最好的试金石。


而且随着国内压力增加,会进一步推进新能源车企们主动扩大“销量地盘”,出征海外。


就像当年韩国制定“贸易立国”政策时说的。


赚外国人的钱,才是真赚钱。



当我们已经基本具备出海实力,用市场压力这记猛药催发一下,也不算一举两得。


正如行业里那句话说的一样,新能源汽车市场,最终会像手机市场一样,最终只会留下3~5家巨头企业。


其他厂家,只会成为被挤掉的泡沫。


至于如何活下去,显然是车企该在这两年间头疼的问题。


因为追根究底,造成自家品牌汽车卖不出去的原因,不会是“绿牌取消”,而是自身的竞争力问题。



最后,才是我们个人用户。


而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当油电基本同价时,你会不会因为新能源车的智能化、舒适化,甚至是“大型移动手机化”而选择它。


也就是,搞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那么国家收走它已经给过的优惠时——


相信很多人,也就不会纠结于买油车还是混动还是纯电车了。



写在最后:公平,就是最大的考验


一个市场能否实现公平竞争,是它是否活跃的根本因素。


面对巨头垄断,我们推出反垄断法,来维持市场公平与活力,保护创新和消费者利益。


同样的,在新能源汽车牙牙学语时,我们为它提供“国补+绿牌特权”的双条拐杖。


让它不至于完全被燃油车市场踩在脚下。


但当它逐渐成长为一个青壮年时,如果手里还握着拐杖,那这将是一柄利器,既击溃了老牌强者。


也锁住了自身的成长动力。


于是,问题并不在于绿牌是不是要被合并,甚至保持绿牌也无关痛痒,最关键的是,要不要拿走国家赋予的“拐杖”。


让市场的动态公平得以实现。


目前,海南省已经率先进行相关政策的置顶和落实,并且提出要和燃油税类似的形式,用GPS等高科技监控“里程”来征收相关税费。


还是多开、多缴费的规矩,还是尽量追求公平的维系。


说实话,尽管我们当中很多人将会为此多出一部分钱,但这是维持并享受一个健康市场和社会环境必要的付出。


也是物有所值的公平。


所以,你愿意在两年后,逐步开始,为它付费吗?



文章素材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销量   新能源   电车   特权   燃油   车型   政策   国家   汽车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