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贵州行二:史迪威公路之24道拐

习作 贵州之春

在电视上看过黔西南威宁草海的纪录片,夕阳西下,芦苇荡,湖水,百鸟归巢一直深印在脑海中,于是一路向西,可惜,很多景点是闻名不如见面,或许是季节不对,没有见到芦苇荡,整个草海就是个光秃秃的湖畔沼泽地,偶尔见到些野鸟。

安静的草海

一个老人以为我们是上面过来考察的,一路跟着我们,一边絮絮叨叨地诉苦,方言听不懂多少,只好跟着哈哈,一个少年在一堵破墙上玩手机吧,感觉就像已经坐了一辈子,草海,再见,或许再也不见。

鸿飞渺渺

车已经开在和缅甸云南很接近的地方,因为对陈纳德,陈香梅的飞虎队有一定认知,对抗日物资生命线史迪威公路也有所听闻,我们一行人就临时起意转道著名的24道拐。

晴隆田野春色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标志路段,抗战期间,在二战期间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运输,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

图库资料

24道拐古称鸦关,是古代茶马古道入滇进川必经之地,地势险要,战略区位极为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诗人周文化途经“鸦关”时,留下千古名句:“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抗战期间,美国及东南亚华侨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于是用无数劳工、义工的血肉开山劈路,建成了这条举世闻名,蜚声海内外的二十四拐。

当年,以爱国侨领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起召唤,募集从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分批赶回了3200名华侨机工,开动了滇缅路上近三分之一的军车,与国内的约6000名机工并肩作战,保证这条大动脉的畅通。

山河无恙,英魂犹在,这片土地,劳工的血汗洒过,抗战的车轮碾过,敌人炮火轰炸过,闻一多,徒步去西南联大的师生走过,为我们留下一条不折不挠的24道拐。壮哉,山河。

24道拐旁的安南古镇,拍摄电视剧《24道拐》搭建的仿古城,可惜目前已经一片寂静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贵州   南洋   晴隆   公路   芦苇荡   机工   大动脉   生命线   早春   华侨   物资   史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