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名方:真武汤,五味药,每一味都用的恰到好处,功效还多

分享:孙郎中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名方——真武汤。

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个方嘞?

例如,最近流感多发,不少朋友都在医院输过液,发烧、感冒之类的,输液见效挺快的。

但是,也有不少人因为过度输液,出现下肢或太溪至三阴交一带水肿。

从中医来分析,这是脾肾阳虚,不能气化水湿,水液积聚而成。

我常建议他们停止输液,或服用有温阳利水作用的【真武汤】,同时用药渣泡脚,水肿常可迅速得以缓解。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我们常见有些人,特别怕冷、怕风。

即使在大夏天,也穿着长衣长裤,甚至头上还要戴顶帽子,一点点微风,都会感到寒气刺骨。

另外,他们通常小肚子也是凉凉的,不怎么出汗,经常口干,却不想喝水,但凡喝一点凉水,可能就要胃疼了,日常脸色也比较苍白……

这些都是典型阳气不足的表现,需要祛湿!

因此,这类人也特别适合用【真武汤】来调理!

说了半天,这真武汤究竟什么来头?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或“固阳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记录在经典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

我们从分析它的方名,你就能推导出它的功效了。

为什么会叫“真武”?

“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

简单来说,真武就是指真武大帝,他是北方镇水的神,一龟一蛇居焉,共主水火之权,能降龙治水,解决水患。

以“真武”命名,便取其祛湿之用。

因北方多寒,而治寒便要用温热之药,主温阳、利水。

所以,【真武汤】的组方其实很简单,只用到了五味药,分别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以及附子。

在这个配方组合中,【真武汤】的功效非常直接:

上能助脾阳,以减少水湿的生成,断绝湿气产生的根源;

下能温肾阳,以气化和小便的方式,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湿,避免湿聚痰生。

肾阳是先天之本,脾阳是后天之本,当身体阳气足够,才能抵御寒气。

所以,我认为,真武汤是名副其实的祛湿经典方。

下面我跟大家详细讲讲这个组方。

“真武汤”的病理机制为阳虚水泛,土湿木郁。

清代黄元御曰:“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燥土而泄湿也。”

可谓一语破解了医圣制真武之真谛!

附子和生姜,是大辛大热之药,一味补肾助阳,一味温补脾胃,驱散寒邪的同时,又能化气行水,把体内的寒邪、湿气通通化掉。

附子是非常的热,它被谓之为“扶阳第一要药”,可以补一身之阳气,尤其擅长补脾肾阳气,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

附子可以把脾肾的阳气鼓舞起来,这样身体多余的水分就被气化掉了,这就是“温阳化湿”。

并且,不管哪个地方寒凉,附子都可以到那,“可以通行十二经”,把寒气从脏腑筋骨里逼出来。

生姜,性味温和,有着很好的辛散之性,吃了以后会冒汗,同时把体内的寒气随着汗液一同带出。

很多人受了风寒,头痛鼻塞,吃饭没胃口。喝上碗姜汤,风寒一散,头痛就好了,鼻塞也通了,而且还挺开胃。

生姜既能帮助附子温阳散寒,又能协助茯苓散水湿。

白术和茯苓,它们是一对健脾老搭档,能够帮助脾胃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

白术是健脾祛湿的高手,它通过加强脾脏的运化吸收功能,来达到去除水湿的作用。

茯苓的性子很平和,不温不燥,却能让藏匿在脏腑经络里的湿气通过小便排出体外。

芍药,总的来说,它有两个作用:

一来,是能利小便,可以将湿气引入膀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另一个,就是诸家说“抑附子刚燥之性”,便是因其养阴生津,中和附子的燥烈之性。

总的来说,在真武汤中,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这五味药,每一味都用的恰到好处!

组合起来,以温阳为主,兼利水湿,患者服用该汤后,通常肚子如同烧着一炉火,温暖着你的四肢百骸,很舒服。

因此,这个方子非常适合那些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脸色苍白、小便不利、腹痛、泄泻、四肢浮肿、阳气不足的人

不过,在具体用药时,还需要整体分析个人的身体情况,再对应的调整药劲,既要达到很好的疗效,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推荐大家还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再辨证用药,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医圣   附子   白术   组合   芍药   阳气   茯苓   湿气   生姜   寒气   恰到好处   功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