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齐鲁风情)

青未了|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齐鲁风情

作者 崔洪国

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日新月异的机械耕作和收获早已代替了当年的犁耕和镰割,那些往事越来越成为真的往事,渐行渐远了。我们依然常见的是小米,和从小米中提纯的那种烟火和风骨,那是永存和赓续的,那是精神,那是文化。

——题记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直收藏我的歌单里,喜欢唱,喜欢听,唱的时候仿佛坐在已经远去的母亲身边,母亲银发满头,绘声绘色地为我讲着过去的那些事情。听的时候我又仿佛在蓝天白云的下面,我和同伴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一会一阵风吹过,云朵穿行过无边的天空,没入村外广袤无际的田园。有同伴从谷堆后边探出头来,好奇地仰望着那些来来往往的白云和随风飞扬的炊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望着望着,月亮就爬上树梢了,我们就一排在谷堆旁坐了,望着月亮数星星,炊烟散尽,很快就有家里人喊我们回家吃饭了,我们就应了了那喊声,向着夜色阑珊中自己的家走去。

谷子古称稷、粟,亦称粱。自古至今一直是北方地区的重要食粮,种植历史悠久。著名的《诗经·国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就是其历史源远流长的最好佐证。粟还是古代政府税收的来源之一、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据考证,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中,稷神崇拜和祭祀之风相延,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和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层面看,我们祖先对稷的崇拜经历了“稷官—后稷—稷神”的演变,古代稷神与社神祭祀往往并提,“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从精神层面说,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特性,在长期的种植收获中融入到民族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中,成为民族风骨的重要溯源,并深刻影响着先人的思维定势和人文情怀。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唐朝诗人李绅《古风二首》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今仍有这种关注民生、珍惜粮食的情怀深深植根在我们的文化理念中。

在我老家的鲁北平原地区,一般把没有去壳的粟称为谷子,去壳之后就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米了。在鲁北坦荡广袤的大平原上,村庄很多,而且都是村庄连着村庄,隔个三里五里,就有一个村庄通过一条连村生产路和另一个村庄连缀着,如镶嵌在浩瀚绿色中的翡翠和珍珠,我在散文《村庄百年的时光留痕》中详细写到过这些村庄,那是我出生成长的故乡和摇篮。每个村子的地都不少,而且都很平整,村子和村子之间的地块会用一排高高的杨树隔着,杨树或者种在凸起的陇上,就是“我从陇上走过,陇上一片秋色”的地垄,夏天的时候杨树枝叶婆娑,树木参天,下面就是村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畴。乡亲们在地里忙碌着,太阳毒辣了,就在田滕上坐一会,在树荫下遮一会阴凉。眼前的地里就是麦子、棒子、高粱、谷子,当然了,一年四季,春夏秋有不同的作物间种和插播,但最多的就是稻、黍、稷、麦、菽,也就是我们常常说起的“五谷丰登”“五谷杂粮”,其中的稷就是粟,就是谷子,曾经是“五谷之首”。

我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地里种的麦子、棒子、地瓜、高粱,那是田间的主要农作物,对于谷子,印象还不是那么深刻。那时周边的村庄被乡镇驻地的小张隔开了南北两部分,我们附近连着的东柳、西柳、北赵和郝家庄属于北片。小张村和南边的安里、梨园、张郭属于南片。北片这些村庄种谷子的少,南边那些村庄,如梨园、张郭等村谷子种的多。种谷子的不少故事,我是从家里姐姐和妻子家里大姐那里听说的,自己亲历的不多。但是那些麦子、棒子、谷子收获了,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在云月的时光里享受童年的光阴,听母亲和姐姐讲述过往,倒是有的,而且那样的日子一直深深植根在我脑海深处,经常会从梦境走来,带我回到那时的场院里回想和畅游。

大姐告诉我,因为谷子收成低,所以村里很多的好地都舍不得种,只是在边边角角种一些,在小张往南的村里会有成片的种植,如今也很少见了。大姐对当年在谷子地里干活的情景一直记忆犹新。那天大姐到济南来,在家里又和我讲起年轻时候种谷子的往事,“那时梨园和张郭村里每年都会种不少的谷子,谷子和麦子、秫秫、棒子不一样,麦子不需要除杂草,秫秫和棒子除杂草时已经有一人高了,不用弯着腰。”大姐有过亲身的经历,所以给我讲起来格外的动情和生动,我听得也非常认真。

“谷子除杂草的时候正好是天最热的夏季,长得有半人高,除草时弯着腰一会就汗流浃背。这还不是最难受的,难受的是谷子与狗尾巴草长得特别像,很难辨别,一不小心就把谷子拔了,留下了狗尾巴草。狗尾巴草还很难除,需要从根部拔出来才可以,拔一会儿手上就沾满了泥和土,脸上又都是汗,手一擦汗,脸上就泥土灰道的,一趟下来,像一个泥塑的土人。在肩上搭一条毛巾,很快也会土兮兮了。没有办法,只好一垄间到地头,找个水洼洗一把脸和手,在杨树荫下阴凉片刻,再投入到那辛勤的劳作中。在除草的那会,渴了也没法喝水,一天下来嗓子和冒烟一样,腰酸腿疼。后来说啥也不愿意种谷子了。”

大姐和我讲得很详细,那是她那个年龄段最真实的写照和叙事,不是故事,是原生态的生活写真。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生活百般珍惜和知足,而且全身上下始终充满着劳动和奋斗的激情。我内心对于大姐的敬意油然而生,虽然那样的经历陌生,但那种劳动光荣,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气神确实值得传承。“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不知疲倦,在艰难岁月中放飞青春梦想,在苦乐年华中抒写人生豪迈的平凡之举也许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精神吧!

寒露是谷子丰收的季节,也是鲁北平原最忙碌的时候,时序流转,田野的背景和色彩也随了斗转星移变幻着,绿的变红了,红的变紫了,红的绿的变紫了,天空的湛蓝永远是这种色彩变幻的背景,麦子、棒子、谷子是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永恒主角。最忙的季节,最忙的还是父亲、母亲、哥哥和姐姐、大姐那些人,棒子上场,谷子收割,寒露前后还要把麦子播种上,等到冒出了芽,还要赶紧地浇上一遍水,等待秋冬转场的季节,人们就率先转到了场院里。在丰收的节庆里,打棒子、打谷子、打豆子,让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打棒子、打谷子更多靠的还是人工,那时机械化还没有普及。棒子是在场院里晒干后,大多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明晃晃的月光下,各家的人聚在场院里,用手搓棒子粒,搓一晚上,手又肿又疼,掌握技巧的还会好一些。搓不动了,索性就把棒子装进袋子里,抡起棍子一下一下敲,把棒子骨头和棒子敲碎了,棒子粒都脱落下来,再筛出来。打谷子也没有打谷机,很多是靠人力一手一手地往拌桶里打,一天打不了多少。还有用我们老家特有的那种“呱嗒子”帮帮地敲,敲碎了,谷子也就破壳而出了。也有的晒干了,铺在场院里用碌碡来回碾,碾脱了皮,再用簸箕扬场扬出来,那个过程和麦子的脱粒是一样的。还有的会用石磨推碾出来。一天下来,人都会累得腰酸腿疼,回到家躺倒就睡。如今听起来,这些都是往事和故事了。

“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忆童年时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春风又吹红了花蕊,你已经也添了新岁”。是啊,往事只能回味了,回味那些往事是一件幸福的事,但那些往事的过程是多么辛酸和漫长的过程,这些辛酸和漫长早已深深刻进了岁月的深处和大姐额头的白发和皱纹中。如今的大姐说起来,早已没有了辛酸,满满的都是正向的流量和能量。我看着大姐满脸的沧桑她饱含深情的讲述,多像那些垂着的稻穗,在成熟的微笑中散发着无边的馨香。

那时的快乐也是有的,但快乐好像不属于累得腿胀手软的父亲、母亲、哥哥和姐姐们,属于童年的我们。谷子和棒子上了场,先是堆成高高的小山,我和红军哥哥,还有几个小伙伴就在高高的谷堆上坐了,如前面我说的,望了五彩的云朵,望了蓝蓝的天。有时会在谷堆里钻进钻出捉迷藏,有的藏严实了,费了老半天劲实在找不到,就放开了嗓子喊,“出来吧,我找不到你在哪里”,听到喊声,伙伴就从场院一个角落的谷堆里钻出来,头上还带着谷子穗,几个伙伴就在场院里唱着,撵着,欢快地追逐着。

那时对大人们劳动的犒赏是从西崖和北坡地里摘的瓜果,有时一帮社员在场院里忙着,另一拨到田间地里去摘了甜瓜、面瓜和那个季节下来的苹果,苹果也是在村后的树园子和地垄间的空档地种的,也用不着上心的管理,收获的苹果又脆又甜。这些瓜果运到场院里,还汪鲜汪鲜,水灵剔透的。“分瓜啦”,队长招呼一声,那些忙着打谷子、打棒子的乡亲们就都聚拢过来,一家一堆,很快就把那些刚从地里摘来的瓜果分净了,有得正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连口水也没来得及喝,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擦一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样的瓜果甜如蜜,不仅真甜,感觉更甜。我和小伙伴们在分瓜果之前就守在旁边,有时队长一边分着,也会一边给我一个甜瓜,给红军一个面瓜,或者给我们一兜苹果,我们兜了就又跑到高高的谷堆旁边,一边享受这瓜果的甜美,一边继续和云天讲述着我们童年的故事。

时光荏苒,今年成了去年,明年成了今年,所有的日子悄然而去,岁月如成熟的麦穗、谷穗一样成了金灿灿的过往。打麦子、打棒子、打谷子的那些苦中有乐的趣事都沉淀进沉甸甸的岁月中去,很难再回来了。前行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日子去了再来,逝去的光阴成了叙事,成了生活的元素,成了生命和文化图腾的一部分,难分彼此,也无需非要分出彼此了。如今我们会更多与麦子、小米、玉米们在家家悦和华联超市相逢,日新月异的机械耕作和收获早已代替了当年的犁耕和镰割,那些往事越来越成为真的往事,渐行渐远了。我们依然常见的是小米,和从小米中提纯的那种烟火和风骨,那是永存和赓续的,那是精神,那是文化。想想,的确如此,谷子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广博,“从耕作方式到栽培技术、从宗庙祭祀到民间风俗、从诗歌咏颂到各种寓意,是承载中华文明长久发展的重要基因。”

所以,我们对于谷子,对于小米越发怀了深深的念想和情深了。谷子虽然早就不是五谷之首了,种的也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人们也越发难以离开了。至少我,有时间就会抓一把小米下到锅里,放几个红枣,或者切上一个小南瓜,熬得黏糊糊的,喝到嘴里还是初始和初心的味道,浓浓的,甜甜的。而且谷子还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特别适宜老人孩子等身体虚弱的人滋补。同时,常吃小米还能降血压、防治消化不良,还有补血健脑、安眠等功效,可以养肾气,除脾胃中热,利小便,治痢疾,做粥食用可以开胃补虚。

去年新冠我也没有躲过去,期间也阳了一次,那段时间身体虚弱得很,妻子每天都悉心地熬制小米红枣粥给我调理,早晚一碗,疫病过去很快就康复了。虽然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这小米红枣粥的滋补和营养可是立了很大功劳,让我怎么不想谷子,不想童年那高高的谷堆和坐在故对旁边放飞彩云的伙伴们呢!

注:图片来自网络!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

壹点号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谷堆   齐鲁   杨树   谷子   瓜果   棒子   麦子   小米   村庄   大姐   往事   风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