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归途”的60后和70后,完成这些天命,余生就没意义了

01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只剩下“归途”了。

幼年的时光,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不知道得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就匆匆长大了。成年的时光,也是如此。在读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来也匆匆,岁月去也匆匆。

后来,我们找到了另一半,按时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孩。原以为家庭会特别幸福。不曾想,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笑容越来越少。

这一点,相信60后和70后感悟颇深。他们这代人,每天一起床,就想着这一件事:该怎么赚钱,如何才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们也不想活得如此疲累,但望着逐渐长大的孩子,以及年迈的父母,自己也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没办法,他们不受苦,那他们的家人就需要受苦。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除了受苦,就是受苦,只是为了心中那一丝的期盼和安宁罢了。

02

一位70后的心声:后半生,只为了这些人而活。

老李今年50岁了,历经半生的他,虽然早已活得麻木了,但他望着自己的亲人,总想他们过得幸福一点。尤其是孩子,他不想孩子跟他一样,一生受苦。

有一次,老李跟老朋友出去吃饭。老朋友就问了老李一个问题:“老李,我们都老了,你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老李如此回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哪有什么意义啊。如果非要说,那我只希望我的亲人,可以安稳地活着,不需要为了生活而烦恼。”

听了老李的话,老朋友感慨地说:“普通人,一辈子都没有为了自己而活一场,确实是悲哀啊。”

老李苦笑起来,也算是默认了。只不过,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期待了,只对孩子的人生有期待。他认为,自己苦不要紧,只要孩子能够自由选择人生的前路,那他就无憾了。

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不会干预孩子的选择,但我会给予他充足的物质支持。自己过不好这一生,也该让他们过好这一生了。”

03

人到五十的中年人,要么为了父母的养老劳心劳力,要么为了孩子的未来特别担忧。反正,没有想过自己,只想着最亲的那几个人。

至于老伴,关系会比较复杂。如果夫妻两人感情比较好,那肯定希望携手到老。可如果夫妻两人的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了,那早已没有任何的期待了。

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后半生,将养大自己的父母送走,将自己生的孩子养大,自己就可以收队了。其他的,随缘就好。”

这番话,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夫妻两人要过日子。夫妻过得好不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老人和孩子。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赚不到钱,宁愿让他们啃老,也不让孩子压力太大。对此,很多人都反感,认为这些家长,带坏了孩子,滋生了“啃老”的风气。

可实际上,你我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过得安稳罢了。不然,又图什么呢?

至于什么高调话,就不要说了。普通人,都需要工作,生存,打拼。孩子,也需要工作,生存打拼。前人努力点,也许后代的起点就能高一点。

04

网络上有一个案例:一个在工地打工的中年人,365天无休,特别辛苦。他每天所吃的,都特别简单。在他看来,自己要把钱存下来,供孩子读书,为生病的父母治病。

身边的工友都劝他:“你也年纪不小了, 还这么对待自己,不就活得没有意思了吗?”

这位中年人回应:“父母生下我们,我们就有为父母养老的责任。我们生下了孩子,就该为孩子负责。不然,活着也良心不安啊!”

他,就是绝大多数中年人的缩影。前半生,没有家庭的时候,可以为了自己而活。后半生,有了家庭,就需要为了父母和孩子而活了。

有人说,这般死循环的生活,真的有意义吗?

确实没有意义。但是,这条路,是我们自己选择走的,那我们就该一直走下去。如果不想走这条路,那早年的我们,为什么要成家立业呢?

孩子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那是他们的选择,单身也没关系。但是,我们已经选择了家庭这条路,就只能完成上述那两个任务:为父母养老,养孩子长大。

05

写到最后

有一位作家说过,每个人都在平凡的生活当中,活成自己所讨厌的模样。事后再仔细一看,也许这讨厌的模样,也不怎么讨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但有家庭的中年人,依旧要为了父母和孩子而活。

或许,能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与之一同老去。自己努力赚钱,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这,也是一种幸福。

文/舒山有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生下   成家立业   后半生   归途   余生   天命   中年人   老朋友   意义   父母   夫妻   孩子   家庭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