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上香求什么?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三倍多,2月以来“90后”“00后”的年轻人,更是占到了预订门票人群的一半左右。而随着年轻人间兴起了“寺庙游”的热潮,这句充满自嘲意味的网络流行语,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的《新京报》星期二(3月21日)撰写评论文章,批评年轻人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指年轻人如果把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显然是“走偏了”,而“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

文章发出后,毫不意外地遭到了网民的批评和舆论的反弹,感到被冒犯的年轻人们,也在多个平台发声回击,一度在当天把相关话题“骂”上了微博热搜榜。

有网民不禁感叹,年轻人上个香,居然能让两家官媒“掐起来”,这个事情真有这么复杂吗?

上香=不奋斗?

《新京报》的文章激怒年轻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偏概全地把“上香”和“不上课不上进”画上了等号,将许愿的行为上升到“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文章末尾勉励年轻人应该坚韧不拔、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而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在年轻人看来更是一碗“爹味十足”的“毒鸡汤”。

有一条高赞评论是这样形容官媒对年轻人的游说的:“句句不谈薪资,条条不离奉献;桩桩不谈好处,事事皆讲境界。”

也就是说,年轻人是现实的,他们不是“佛系躺平”、没有现实追求,也并非不愿上进,而是“上进不了”,才转向烧香拜神寻求安慰。

上香没有门槛 生活处处是坎!

关于年轻人为什么爱上香,有一条被转载了很多次的评论是这样写的:“上香不用985、上香不卡35岁、上香不问你是否已婚已育。

短短二十几个字,道出了当今中国年轻人在职场奋斗中遇到的三大现实门槛: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

年轻人喝不下鸡汤了!

年轻人并非不想奋斗,而是意识到奋斗也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在复杂的大环境中个体的奋斗难以改变人生,而这种无力感,需要一些“烧香求神”的迷信自嘲来缓解。

从“孔乙己文学”到“年轻人上香”,媒体频频点评年轻人的行为、试图“引领风气”,又几乎次次都遭到舆论反击“翻车”,无不彰显在中国年轻人面临的空前压力前,官方在拿出解决方案前,漂亮话还是慎言为上。

而年轻人自己在现实中也看不到解,他们去寺庙上一炷香、留个“万一能心想事成呢”的念想作为心理安慰,也不过是一种自我调侃的无奈之举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年轻人   底色   鸡汤   寺庙   中国   上进   舆论   门槛   现实   年轻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