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仰琳
界面新闻编辑 |
“近期一些欧美银行的破产事件广受关注,通过思考,我们感觉在当前面临严峻复杂经营环境的形势下,要实现银行的发展战略愿景,必须树牢正确的发展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回归本源。”3月27日,光大银行执行董事、行长王志恒在业绩会上谈及个别欧美银行破产事件时表示。
这是王志恒履新光大银行后首次亮相业绩会,此时距离其任职资格获批不足半个月。就在其走马上任不久,光大银行交出了2022年的“成绩单”。
业绩数据显示,2022年,光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16.3亿元,同比下降0.73%;实现净利润450.4亿元,同比增长3.2%。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2年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达63005亿元,较年初增长6.8%;其中贷款总额35723亿元,较年初增长8.0%,在资产中占比达56.7%,较年初提升0.7个百分点,资产结构有所优化。负债总额57905亿元,较年初增长6.9%;其中存款余额39172亿元,较年初增长6.6%。
监管指标方面,截至2022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25%,与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187.93%,较年初上升0.91个百分点;拨贷比2.35%,较年初上升0.01个百分点。
在分红方面,光大银行拟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派发现金股息,每10股派人民币1.90元(税前),分配的普通股现金股息总额为112.26亿元,占合并报表中归属于该行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28.07%。
光大银行2022年业绩数据中,营业收入呈现负增长。对此,王志恒表示,从表面来看是一些非经常性的收入因素导致的2022年营收的负增长,如果不算这些因素,营收是微增的。2022年,行业整体的形势和面临的困难基本是一致的,受国际形势的影响、疫情的反复冲击,以及利率下行带来的息差收窄,包括四季度债市的波动,可能都是营收普遍放缓叠加的因素,特别是四季度的债市波动,各行营收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回撤,所以总体趋势应该是一致的。
“就光大银行本身而言,在业务模式的持续转型过程中,也遇到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实再往前几年看,我们的业务更多的是高成本、高收益、高成长的模式,负债端的融资成本相对比较高,当然资产端的收益水平也是比较高的。”王志恒进一步表示,上述模式有它的合理性,但随着近几年的变化,光大银行在持续调整和压降负债端的成本。
他介绍,过去几年,该行负债端的成本在持续下降,活期存款、核心存款占比在不断改善。但是最近两三年的情况,该行持续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减费让利,资产端的收入下降得比较快,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大的趋势,所以也需要加快转型来适应这样的趋势。
展望2023年,王志恒认为,“确实依然面临着比较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管理层还是有信心,一方面信心来源于整体中国经济恢复的预期和本身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另外,也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来不断提升我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未来光大银行提升营收的计划,王志恒提出了四个方面,包括向市场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改革要效益和向风险要效益。
第一向市场要效益。尽管经济发展过程中回升的速度不如预期,但也在缓慢回升,往后展望还是比较乐观的,所以希望能够抓住今年宏观形势好转的实际来增加收益。结合光大银行自身的情况,一方面今年会加大信贷的投入,通过加大投入,并且靠前投放来以量补价,提升收益。
另一方面,客户基础上,光大银行对公客户基础还比较薄弱,但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其扩大客户基础带来了很好的空间,比如,2022年发改委推动制造业中长期的贷款,包括配套融资等等都是明确的项目,这样对相对客户基础和大行相比还是薄弱的机构,应该说是个利好。所以光大银行会不断通过客户基础的扩大来实现更多的客户服务,更多的业务机会和更多的收入。零售端也有广阔的客户基础,通过深挖客户基础带来更多收入。
另外,随着今年经济形势的好转,资本市场应该会逐渐回暖,在此过程中绿色中收的机会也是存在的。2022年,光大银行总量还不是太高,但是增速和增量还是比较高的,绿色中收也会给该行带来一些机会。希望金融市场业务能在今年整个的变动中去抢抓一些机会,通过这些来向市场寻求更多的效益。
第二向管理要效益。首先是财务成本的管控,资金成本、负债成本、运营成本,这些成本还有改善的空间,希望提升财务资源价值的创造能力,用最小的财务成本促进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存款成本的控制,是今年整个营收、利润增长的重要内容,该行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持续推动存款成本管控。
另外强化重点地区的支持作用,重点区域分行的贡献在光大体系超过70%,针对这些区域会进一步系统分析它的贡献和与同业的差距,找准发力的方向,进一步加强资源的配置和政策倾斜的力度,推动这些区域能够加快发展。同时向,管理要效益的过程中也会强化业务的协同,利用光大集团的综合金融和产融合作,陆港两地的优势和集团的协同,共建客户服务生态圈。
王志恒透露,今年光大银行提出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把今年定义为作风建设年,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总行机关客户经营、产品设计、技术支撑等一系列的能力,为基层减负,解决基层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升全行的经营效率。
第三向改革要效益。此前推动的零售信贷的改革,对零售信贷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很好的支撑。科技体系的改革也对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今年还会择机推动一系列的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
第四向风险要效益。一方面还是要管控住新发生的不良(资产),通过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特别加强过程管理,能够及时退出一些潜在问题的客户,减少新的不良的发生。另一方面,存量的不良资产,经过几年的加大核销力度,实现了很好的清收成果,给该行贡献超过7亿。今年也会继续加大不良资产核销的力度,向不良资产要效益,管控好不良的生成率,使全行的资产质量保持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也对整体的利润形成贡献和支撑。
界面新闻关注到,“架构调整”是此次光大银行业绩会的关键词之一,在会上被该行管理层多次提及,包括金融科技组织架构(信息科技架构)、金融和战略客户的架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零售组织架构等。
在金融科技组织架构方面,王志恒介绍,光大银行持续优化信息科技架构职能,构建了“两委员会、两部、两中心”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包括数字化转型委员会、金融科技与数据管理委员会、金融科技部、数据资产管理部、科技研发中心、智能运营中心,形成以业务中台为引领,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为支撑的组织架构体系,增强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作用。
在绿色金融组织架构方面,光大银行董秘张旭阳表示,该行完善绿色金融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在上周召开的董事会年度会议上,将董事会“普惠金融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整为“社会责任、普惠金融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应增加其行使ESG的职责,从董事会层面加强对ESG工作的领导和推动。
在零售组织架构方面,光大银行主管零售业务的副行长齐晔指出,近年来,该行基于客户思维,分步骤实施零售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依次设立了私人银行部、零售信贷部,更加突出了财富管理和零售信贷业务的战略地位。其二,在远程银行中心基础上设立客户营运中心,探索对长尾客户的集约化经营。其三,成立零售业务中台,加快业技融合,提速零售数字化转型。其四,合并成立数字金融/云生活事业部,充分发挥场景金融作用,以及手机银行、云缴费双APP协同优势。
“以上这些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有力支撑了零售战略的落地,更支撑了零售客户经营效率的提升。”齐晔表示,2023年,光大银行将接续深化改革,巩固转型经营成果,推进零售金融“1245+C”整体规划,在总行架构基本调整到位的基础上,优化分行组织架构,更好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
王志恒提出,今年光大银行还会择机推动一系列的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比如,正在推动的总行公司金融和战略客户的架构转型,希望通过这个改革能进一步提升总行总对总的营销和服务客户的能力,带动全行的业务发展,这也是今年光大银行正在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绿色金融一直是近年来银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业绩会上,张旭阳罗列了一组数据介绍光大银行绿色金融的表现情况。
截至2022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93亿元,较年初增长60%,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312亿元,较年初增长145%。绿色债券承销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绿色债券投资余额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张旭阳指出,接下来将从完善绿色金融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优化绿色金融业务布局,强化ESG及气候风险管理,和提升碳足迹管理和信息披露水平等四个方面支持绿色发展的各项工作。
具体来看,在完善绿色金融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上,光大银行董事会“普惠金融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已调整为“社会责任、普惠金融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应增加其行使ESG的职责,从董事会层面加强对ESG工作的领导和推动。在经营层面,将继续发挥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以及绿色金融、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银行低碳转型三个专业工作组的职能作用,持续优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绿色金融中期行动方案,不断提升工作质效。
在优化绿色金融业务布局方面,该行将加大信贷资源配置力度,在信贷资源配置和考核上将进一步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绿色金融重点领域,优化绿色金融组合政策和营销指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碳减排重点项目提供低成本资金。今年,将按照“绿色贷款、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速不低于一般贷款增速,且高于可比同业平均增速”的要求,争取全年绿色贷款增量不低于500亿元,力争到2025年绿色金融业务竞争力进入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
在强化ESG及气候风险管理方面,该行将完善绿色投融资流程,建立健全ESG及气候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客户ESG分类名单,探索实施“深绿”和“深褐”业务的差异化定价、缓释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业务全流程。同时,根据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将绿色金融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风险的行业,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和投资政策。
在提升碳足迹管理和信息披露水平方面,该行通过收集全行能源消耗数据,细化碳足迹分析,制定自身碳减排计划,推动“绿色办公”,降低单位能源资源消耗。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升线上业务办理、线上缴费、线上支付结算等数字化保障范围和能力,有序减少碳足迹。同时,认真做好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专业性和完整性。
更新时间:2024-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