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自以为是”的关心受损的是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每次写作业总是磨磨蹭蹭,写两题就跑了,摸摸这、玩玩那。”“老师反映孩子上课坐不住,小动作不断,东张西望还跟前后桌说话打闹。”近日,不少家长给记者反映孩子存在专注力差的问题。《新家长报》中也提到,全国中小学儿童注意力测评数据统计,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占比70%。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欠佳,家长要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家长、老师和医生。

  家长:别“自以为是”地打断孩子

  在济南稼轩学校,一年级的学生苗苗正出神的看着课桌上的《山海经》,虽然有很多字不认识,但是她依然全神贯注地盯着这本书。记者走近她的身边,苗苗丝毫没有发现。为了不打断她,记者坐在一旁等待,约莫过了十多分钟,苗苗才回过神来跟记者打招呼。

  苗苗强大的专注力从何而来?“自己并没有刻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孩子天生就会对感兴趣的事非常投入,只要是感兴趣的书,她就一口气把书看完,几乎一坐就是一上午。”苗苗的妈妈周娜告诉记者,家长只需要放手、鼓励他们去做感兴趣的事,孩子慢慢就会养成专注的习惯。“孩子一岁左右曾将花盆里的土全部翻出来,搞得地板、衣服‘一塌糊涂’。一般家长看到这些,估计早就‘抓狂’了吧,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探索欲正旺盛,家长‘自以为是’地打断,就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周娜告诉记者,“年长的祖辈带孩子,常有干涉、打断孩子的情况,比如,孩子玩泥巴正高兴着呢,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玩了。”周娜解释,过度的关心是孩子专注力发展的“无形枷锁”。在她看来,只要孩子正在动手做的事不危害自身和他人,家长不应打断孩子专注体验的过程。

  苗苗的超强专注力也给周娜带来一定的“苦恼”。“看起书来不理人、专注进去听不见说话,到了饭点,也得等她看完。”周娜坦言,苗苗的爷爷奶奶曾对这种教养方式有过疑虑:孩子做事倒是很专注,但会不会变得没礼貌?

  对于这一问题,周娜还给家里老人解释,“专注力成长需要分阶段,虽然孩子在这个年纪做不到合理分配专注力,但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就不会‘走歪’”。

  教师:专注力分有意和无意

  长清区石麟小学心理教师王英表示,除了先天性的专注力缺陷障碍,大多专注力容易被人为破坏。“我们经常误以为专注力问题,是意愿问题。好像孩子明白事理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就不会走神了,其实专注力是能力问题,很多学生不能集中做事,是因为专注能力损伤了。”

  王英表示,影响专注分为两大心理活动:一是有意注意,一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人主动调节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某件事物上,比如学习的时候,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把注意力和意识都放在学习资料上。无意注意则没有人的意志力参与,简单来讲,就是人被某件事物吸引,而专注在某件事物上。比如刷抖音。

  有意注意的结果是专注,而无意注意的结果是沉迷。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即专注力。“专注力需要时间去发展。”她介绍,专注力的长度是随着时间增加的,幼儿时期,孩子的注意时长只有5-15分钟,而7-10岁的孩子能持续20分钟左右,10-12岁孩子大约是30分钟。教师 家长陪伴不主导、不打扰、不控制

  “长期处于干扰环境的孩子,专注力的能力就会被破坏。”王英举例,1岁半左右的孩子,处于细节观察的敏感期,这是有意专注力的发展时期,但是这个时期孩子因为探索欲强,会接触一些脏、乱的东西,也常遭到喝止;或者孩子在玩点什么的时候,家长喜欢跟着后面不停地说话,这也是在打断孩子。

  此外,孩子做题练习思考的时候,正是发展专注力品质的时候。很多妈妈陪在身边监督,孩子一停顿,妈妈就开启“助人模式”:“怎么了,出什么问题了,不会了吗?”“要不要妈妈来帮你?”要么就开启“侍女”模式:“要喝牛奶吗?”“要吃水果吗?累不累,要不要歇一下?”要么就来“狮吼模式”:“天天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王英表示,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家长先要改变陪伴模式。家长要遵循以下原则:不主导、不打扰、不控制。“大人如果陪伴时心不在焉、敷衍、看手机,那么孩子的专注力品质也会差。”

  “3岁后家长还需要给孩子‘留白时间’。”王英介绍,留白时间,也就是“自己可以决定自己做什么”的时间。它可以促使孩子学会独自思考、独立探索。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自由地探索,比如发明自己的游戏,展开想象的翅膀,挑战自己的极限,找到自己的兴趣。

  医生:在游戏中“培养”专注力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韩炳娟告诉记者,孩子的一切智力活动,甚至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参加才能得到发生、发展和形成。

  她强调,幼儿特别是在3岁以前的宝宝注意是被动的,只有新奇的,令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才能吸引宝宝,而且这个阶段,宝宝控制注意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干扰。

  为此,韩炳娟就“怎样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宝妈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孩子专注力,这也是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兴趣浓厚,心理活动以及行为处于积极状态,且在游戏中是有明确的游戏目标任务的,因此在游戏时孩子的注意集中。

  同时,兴趣是产生和保持专注力的主要条件。对孩子来说,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其兴趣和情绪的控制。我们应该注意把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与培养专注力结合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能按时起床、吃饭等,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增强体质,为专注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家长在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的时间上,可以随年龄而逐步增加,开始可以要求5分钟或10分钟,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延长时间;同时,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做的事情的难度和数量也应与时间要求相对应。(记者 纪富冉 孙墨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专注   家长   孩子   自以为是   注意力   兴趣   记者   能力   心理   时间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