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馆藏品已达46万余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在来自全球28个国家的73家博物馆、标本馆中,保存着超过11亿件生物、地质、古生物和人类学藏品,这些自然藏品将指导未来与人类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的决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就位列其中,以46万余件化石和人类遗存标本,成为全球自然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24日,来自上述73家机构的学者在《科学》杂志联合发表论文,揭示了自然藏品面临的差距、挑战、机遇和高度的紧迫性,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在古脊椎所标本馆观察化石

当前,世界上仍然有大量未知的面临灭绝风险的物种。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人们收集物品和标本,并将其保存在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和标本馆中。遍布全球的自然藏品,是人类理解自然世界及自身地位的物质基础。其是无与伦比的信息来源,与野生动物保护、气候变化、流行病防治、粮食安全、入侵物种、稀有矿物和生物经济等各种问题直接相关。

中科院古脊椎所成立于1929年,而其标本馆竟还要“年长”7岁。曾经,我国大量动物化石被收集、运输、入藏至海外博物馆等机构。以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辈古脊椎动物学家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将化石收藏在古脊椎所的前身——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并在古脊椎所保存至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

经过90多年的努力,古脊椎所通过46万余件化石和人类遗存标本,保留下亚洲最大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收藏,并通过其下属的中国古动物馆向公众展出。

当前,全球有1000多家自然博物馆,每年接待超过1亿游客。随着数字技术、同位素技术等的进步,自然藏品的使用方式正在改变、扩大。自然藏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地球过去和现在的独特窗口,它们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对未来做出可验证的预测,成为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重大政策框架的基础和主要知识来源。

论文中,作者提出世界上仍有许多地区和生物类群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和详细记录,自然博物馆需要关注未来,在快速变化的地球上继续采集和收藏,并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让已有的机构发挥新的作用,加快公共知识平台中的数据实践、数据共享和数据管理,构建扩展的数字标本网络。同时,要有协调一致的全球战略,管理和公平使用全球藏品,以填补我们对自然世界分类、地理、地层和文化理解方面的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脊椎   标本   中国科学院   脊椎动物   遗存   藏品   化石   中科院   博物馆   自然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