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干"、"孔乙己"被指脱离群众,矛盾看似显而易见,但不易解决

过去高速增长时期所积累起来的,但是被短期的业绩掩盖的各种矛盾也都暴露出来,近几年变得愈来愈尖锐,这导致了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尤其最近对于央媒发表的各种鼓舞人心的内容,反倒被舆论持反对意见,其中不乏一些带节奏的自媒体。提出不同的意见符合允许14亿人有不同声音的说法,但如果只是埋怨、泄愤,不去分析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那其实是对国家政策的一种误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粗放式经济刺激向资本密集型项目投入资源的办法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变得心有余力不足,在推高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得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加上出口导向的经济刺激政策效果逐渐减弱,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比任何时候都要多。微观领域中,百姓的不满,资源配置的失衡,内需不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在宏观经济领域,则出现了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生成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病象。

与此同时,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和对价格的管控,造成了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为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基础,导致腐败行为的蔓延和贫富差别的扩大,引发了诸多矛盾的激化。控制越是加强,这个基础就越大,腐败也就更加严重。

这其实反映的是管制能力的下降,以及各级政府官员享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的弊病。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自十八大以来,国家依然在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等制度,另一方面严厉打击腐败,尤其是政府部门的腐败。然而在原有的利益格局被不断打破、重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这也是随着改革深入,而遇到的最大阻力。

改革的其他方面在深层次上都与“去行政化”有联系,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早就提出的目标,但难以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国企的管理,在一开始就被纳入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去行政化”既需要解开国企产权问题的症结,又需要打破各种利益关联。

也正是由于面临深层利益纠纷,导致负面情绪和刻板意见产生,当很小的一件事唤醒这部分情感记忆的时候,大规模的群体性不满和怨恨也就会被利用,通过自媒体迅速蔓延,形成对当今社会的批判,质疑、反对央媒、人民网的声音就成了怨恨式的解读。

如果不遏制这种蔓延的趋势,公众对传统媒体和公共权力机关将进一步缺乏应有的信任,形成对公权力的“污名化”。再加上社会中对于商业利益的贪婪,造成社会化问题成为媒体炒作、资本逐利,对解决主体造成肆意地曲解和妖魔化的特征。那么公然抨击央媒和政府就依然还会发生,更会借着“不公”来谴责整个社会环境。

站在中立的角度来看,不能责怪百姓的埋怨,正是这种抱怨的声音才显示了当今社会的显著问题,最为严重的恐怕是贫富差别拉大的趋势和控制更加屈强的趋势,包括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养孩子贵,再到如今的“年轻人上香”问题,实际都是不能逃避的市场化造成的,但是在干预的市场化下造成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自主调控机制。那么,在国家深入改革政策还在执行的阶段,对丑恶现象产生的不满,正可以成为推动改革继续前行、填平陷阱、扫除腐败的重要动力,当然要严防不要被个别势力利用,把对未来的期望,变成对过去的讨伐。

不要认为国家看不到舆论争论的矛盾点在哪里,十九大的报告里已经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需要接受国家目前暂时的不完美,看清一些舆论矛盾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本质,更加要对国家进一步深入改革有信心,人性和社会的复杂程度以及改革深水区遇到难度和阻碍,不是你我可以了解,还希望部分网友谨慎冷静发言。


#央视网谈孔乙己文学#

#央视新闻报道95后年轻夫妻摆摊日入9000#

#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


PS.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公权力   矛盾   显而易见   舆论   腐败   群众   利益   声音   趋势   意见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