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水果的假“洋标签”不妨“三步走”

正观评论员 韩静

市场监管部门既要做好“紧抓猛打”的常态化监督管理,也要为权益受侵害的广大消费者“撑腰”

据《经济参考报》3月21日报道,一颗草莓要价99元,一个蜜瓜售价500元,一串葡萄卖980元……一些包装精美、价格不菲的水果被贴上“洋标签”后价格贵得惊人,但它们真的是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业内人士透露,假冒进口水果主要有三类:一是品种是国外的、但产地在国内的水果,如“日本红富士”其实是国产富士苹果;二是部分进口水果被改了国籍,如把智利蛇果标为“美国蛇果”;第三类则是用国内品种水果冒充进口水果,如将丹东99草莓包装成日本进口草莓。

普通水果摇身一变成了“水果刺客”,以昂贵的售价、虚假的名号刺痛了许多消费者,令人直呼“这年头,连水果都吃不起”“买进口水果坑太多”。因此,让消费者买得放心,早日实现“水果自由”,就要狠狠撕掉“智商税”和虚假标签。

撕掉假冒“洋标签”的第一步,是提高个人鉴别能力。如果肉眼看不出来真伪,那不妨向销售者索要白纸黑字的检疫证书,检查产品外包装上有没有用中文或英文注明水果名称、产地、包装厂名称或代码,倘若销售者一问三不知,或是搪塞、拒绝那就要在心里打个“问号”。

更直接的是,个人可登录海关总署网站的《获得我国检验检疫准入的新鲜水果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区名录》,查看名录上有没有准确信息,这是辨明水果的“真身”最靠谱的方法。

第二步则要规范销售主体。对于进口水果,商家要把好“第一关”,主动甄别、查验入关食品、申请检疫检查,以此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保障的消费体验,切不可缺斤少两、卖过期变质食品、往包装箱里填石灰增重,这类为了利润率不择手段的不法商家,只会跌得更痛、更快。平台则要起到监督、统一管理的作用,对水果销售商身份实名认证,并定期检查销售卫生情况和运营情况,一旦发现假冒进口产品从自家端口流出,就要断得干净。

第三步,市场监管部门身兼重任,既要做好“紧抓猛打”的常态化监督管理,也要为权益受侵害的消费者“撑腰”。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可根据相关规定责令违法商家停业整改,对于情况严重和拒不整改者,应依法立案查处,追究其法律责任。而对于生鲜投诉取证难的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可化身消费者维权的“助推器”,降低投诉门槛、简化申办流程,也可协助取证,不让贩卖假“洋水果”的无良销售者逍遥法外。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王航

编辑:陈若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海关总署   智利   水果   标签   常态   监督管理   草莓   消费者   商家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