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梨树县的前世今生

每逢春回大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之际,当你踏上广袤的松辽平原,映入眼帘的那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尽管尚未开冻,但春天的气息已从那遍布田野的大棚里青翠欲滴的菜苗、瓜秧间扑面而来。面对一个富有东北地方典型农村特色的梨树古城和商贸繁荣的“买卖街”,吸引着众多迎春的游客和商人纷至沓来,这里似乎已经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梨树,是一座充满了传奇故事的古城。

听当地老百姓讲:“俺们梨树县老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儿生息繁衍了。”据考证,梨树县的历史确实很古老,早在汉朝时期的梨树属于古夫余国辖地;南北朝中期为高句丽属地;到了唐朝,则为渤海鄚颉府和夫余府夫州辖地。时光流转到辽代时,梨树又成为辽·东京道韩州柳河县属地;当历史的脚步迈入1150年(天德二年)时,州治所从柳河县(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移至九百奚营(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偏脸城),梨树为咸平路韩州临津、柳河二县属地。元代为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咸平府地,置韩州站。明代废府置卫,梨树为辽东都司辽海卫地,置汉州站(治所今昌图老城)1513年(正德八年),居住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海西女真族塔鲁木卫一部在部落酋长祝孔革率领下南迁至县境叶赫河岸定居,遂称叶赫部。

后来,到了清初,据清魏源《圣武记》卷六载:“盛京吉林,则以柳条结边为界,柳条边依内外兴安岭而建……”“清顺治年间,始分段修筑,至康熙中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亦称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南起今辽宁凤城南,东北经新宾东折西北至开原北,又折而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名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名曰‘新边’。初设边门21座,后减为20座。每门各常驻官兵数十人,稽察出入。”当朝以柳条新边界定,梨树的南部为盛京西流水围场,北部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游牧地。原来这里还曾经是蒙古科尔沁部达尔罕王爷的牧场,当年因岗上有蒙古人设立的敖包,因而又称“敖包岗子”。

在清道光元年(1821),清朝廷设梨树城(今偏脸城)分防照磨,隶属昌图厅,最初衙署设在梨树古城内,始定区划。

1878年(光绪四年)设县治,将梨树定名为奉化县(“奉化县”曾是清太宗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和慈禧太后的祖籍地),隶属昌图府。

1882年(光绪八年)县境南部隶属伊通州。到了民国时期废府、厅、州制,实行省、道、县制。

1912年,改县衙为县公署。

1913年,县境南部隶属伊通县。

1914年,因县名与浙江省蒋介石的家乡奉化县重名,遂再次借用梨树古城之名,更名为梨树县。

1929年,奉天省更名辽宁省(不过,这个名字使用时间并不太久,伪满时期当局复改奉天省。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后才又改回辽宁省),梨树县隶属辽宁省;1940年6月24日,伪满洲国政府下令,肢解东北为19省。将奉天省北部的部分县肢解出来,建置伪四平省。伪四平省公署设在原四洮铁路局办公楼(今四平市爱龄奇医院内)。伪四平省领四平市、公主岭市、通阳县、双辽县、东丰县、怀德县、长岭县、梨树县等为其属县。

1945年,废伪四平省,置辽北省。

1949年1月,撤辽北省,设辽西省,梨树县隶属辽北省、辽西省。

1954年6月19日,撤辽西省,7月21日,梨树县被划归吉林省;1956年4月,划归公主岭专区。

1958年10月23日,设四平专区;1983年8月30日,撤销四平专区,改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梨树县隶属于(原四平专区)四平市。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东辽河西岸的梨树镇。

早在梨树分防照磨驻奉化时,有人亦称奉化为梨树城,也有人说是因奉化屯内梨树繁茂,故将奉化称梨树城。在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梨树境内外的古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考察。当时,曾经在东辽河畔,梨树县河山乡长山村陈家屯北侧一“丁”字形的长山岗子靠近湖泊的向阳坡之上(长山岗子,又称“敖包岗子”)发现了长山遗址。并对该遗址先后进行过两次试掘,出土遗物可分为距今6000年左右和距今为3000年左右的早、晚两期(早期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晚期年代为青铜时代遗存)。

早期以细石器和沙质纹饰陶片为代表。石器主要有压制圆盘刮削器,长条边刃,三角形凹底石镞。陶器以褐陶居多、黄褐和红褐陶次之,少量为羼蚌壳的灰白陶和黄褐陶,火候不高、器壁较薄、皆为手制。纹饰有压印和刻画弧线“之”字纹、指甲纹、戳点纹等。可辨器型有筒形罐,折腹钵、红顶碗、单耳杯等。

晚期以磨制石器和夹砂素面陶片为代表。石器主要有磨制桂叶形石镞,长条石刀、舌形石犁和棒状石磨棒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居多,黄褐陶和灰褐陶次之,少量为浅黄色泥质陶,皆为手制,火候较高。可辨器型有筒腹鬲,鼓腹罐,斜颈壶等。另外,与早期遗物伴出的还有鱼骨、珍珠蚌、中华大河螺、鹿下颌骨,狍子角等,而晚期遗物伴出者仅见河蚌。出土器物多集中分布在长山岗南部靠近湖泊的向阳坡上。根据在梨树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地区早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曾经是肃慎、夫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迭居处所。

梨树县历经千百年沧桑变革,治所多次迁徙。经考证,其古城原名为昭苏城,位于今梨树镇北偏东4公里,古城的初期城区只有东西、南北各2条呈“井”字形土路街道,四周挖壕蓄水,实为防御工事;壕上架桥,以通出入。街口接民房筑土墙,置东、南、西、北4门,依次为启文门、拱化门、振武门、致和门。门旁设炮台。随着时光的推移,古城不断得到重建,夯土筑墙为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内设马道,城周长8010米,墙高4.5米,城垣雄阔,城垣顶宽1米,基宽12米,最高处达7.4米,城城墙筑垛口,高1米。古城的城门外有瓮城,城墙外有护城河。古城的城垣四角筑角楼,高出城墙2米做瞭望之用。古城城南紧临昭苏太河(编者注:据《梨树县志》记载:昭苏太河发源于梨树县内东部大黑山脉的赫里峰,是辽河的支流,县内第二大河流。

传说有一位蒙古太子名叫昭苏,曾经隐居于此地。为纪念他,人们将此河命名为昭苏太子河,简称昭苏太河,境内流长73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9.4%,最宽处也就三四十米,水深大约3米左右,东南—西部一路蜿蜒,流域区位于松辽平原和吉林省东部山地的过渡带,介于松辽拗陷和吉林褶皱带的西南边缘。河两岸在5000余年前就已经有人居住了。该河于1987年定名),城垣依山势修筑,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方位偏斜,形成“偏脸”状,故民间又称“偏脸城”,现在除南墙破坏较严重外,其余三面城墙尚存些许遗迹。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城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治所,金初称“合叔勃”,是宋金时期重要交通孔道。古城由于交通便利,往来行旅多,农产品交易繁忙,所以,在此期间梨树城还被百姓民众称为“买卖街”,蒙古语称“库都力”。昔日的买卖街,粮栈、绸缎布匹、日用百货、杂货等商户林立,烧锅、粮谷加工和铁、木、皮、麻、柳等手工业作坊50余户生意兴隆,为周围百余里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集散地,是柳条边外较繁华的大型集镇。官、商、富户也接踵而至,建衙署、修祠庙、开商铺、起住宅,使梨树城渐渐成了一个大聚落。

由于商业日趋发达,古城商贸繁荣的“买卖街”远近闻名。令人遗憾的是在金末蒙古贵族挥兵攻金伐宋,古城毁于那场浩劫之中。此后数百年间,古城一直沉睡在旷野之中,渐渐被人们遗忘。一直到了20世纪初,长春至大连铁路通车后,四平街商贸复兴,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此后的梨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立县、农业强县、民营兴县、商贸活县”是全县的发展战略。梨树县已经全面振兴起来,挖掘开发各种固有资源,力图谋求更大发展,加大了经济建设速度,向全国人民推出了一大批出色的观光旅游项目。

偏脸城

梨树偏脸城古为金韩州所在地。金初韩州即辽韩州(辽宁昌图八面城),天德二年(1150),迁旧百奚营,即本城。辖临津、柳河二县。《金史·太宗纪》天会六年(1128)十月条载:金人俘宋徽、钦二帝,徙囚于此。从梨树县城向北望去,有一道山冈,东西走向,绵延十余公里。位于今梨树县城北偏东4公里的白山乡岫岩村北白山冈南坡,南临昭苏太河,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势修筑,因地势不平,西北高而东南低,方位偏斜,形成“偏脸”状,故,民间俗称“偏脸城”。

该城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治所,金初称“合叔勃”,是宋金时期重要交通孔道。金末蒙古贵族挥兵攻金伐宋,古城毁于战争浩劫之中。偏脸古城曾经是辽金时代相当重要的城镇。在此城内,曾幽囚过大宋的两朝君主—徽宗,钦宗两年之久。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然而,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末清初,梨树偏脸城不仅城北半里许有一株对搂粗的大梨树,而且城内也有许多梨树,至今尚有残存。因此,城移地而未易名的说法较为确切。偏脸城为金代韩州古城遗址,元灭金后,州虽废,但州城仍为开原北陆路交通的重要驿站——韩州站。清代前、中期,此城仍为盛京通往黑龙江驿路上的重要驿站——韩州站。

后来站废名失,当地人便以城内有梨树,称为梨树城。据《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记载:“照磨署初在梨树城,后移至县治街。”此言证明梨树城与县治街并非一地,是由梨树城(今偏脸城)移至县治街(今梨树镇奉化大街)。日文版《四平街案内》记载汉译大体意思为:“偏脸城为古之梨树城。”关于梨树县名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以当地物产——梨树命名。据《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载:“以其时此地多植梨树,因名之。”第二种说法是,由“里苏”音转。据《梨树县志》(1934年版)载:“此地原属高句丽,因有苏姓大户得名,故有赫尔苏、昭苏河、苏龙起等地名。城在(昭)苏河之里,故名里苏;偏脸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苏(城)。所言梨树者,盖由里苏转音耳。”第三种说法是,城移地而未易名。1960年编修的《梨树县志初稿》载:“梨树城原为今县城北4公里之偏脸城。因城(偏脸城)北半里许有一棵对搂粗的大梨树而得名。

昌图厅设分防照磨时,拟建官署于此城,故称梨树城照磨。待至动工建衙署时,发觉城在山顶,与昌图厅往来时隔昭苏台河,需跋山涉水,跑马送信甚为不便,便在昭苏台河南岸另建新城。城移地而未易名。便称新城(今梨树镇)为梨树城。”

20世纪6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将梨树古城定名为偏脸城,并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龙湖古城遗址

二龙湖风景区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东辽河上。水域滋润着公主岭市,辽源市和伊通县沿岸居民。在二龙湖大坝的泄水闸旁,俯瞰两侧的二龙山,如同龙身蜿蜒起伏,守护着茫茫的碧波轻浪。一池清澈湖水被二龙山环抱着,景色十分宜人。二龙湖古城遗址就在梨树县石岭乡二龙山村北崴子屯。城址面积约35000余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城址的西北部有些残缺,城墙由黄土夹沙石堆砌而成,残存高度1-5米,墙基宽12-15米。在南墙近中部保存有城门缺口。城址内出土有战国时期的铁镬、铁质马具,铜箭头及陶釜、罐、尊等器物,还有绳纹的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构件。其中陶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战国时期燕文化的风格特征,是目前所知东北地区受燕文化影响最北的古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叶赫那拉古城

叶赫那拉古城,位于梨树县东南部,叶赫满族镇。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点,以富有女真族特色的古城堡建筑而闻名。古城建筑的特点是,每城都有木、土、石三道城墙,城外有护城河环绕,登台而远眺,更觉朔风猎猎四野茫茫;内有八角石楼,古朴肃穆,巍峨雄俊,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极具考古及观赏价值。堡体及内部楼台等保存完整,散落着多处清朝历史中著名的遗迹,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引人注目;古时的叶赫部族,在满语中意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明末元初的叶赫族先人征服了周围的弱小部落之后,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在明万历四十七年初,叶赫部初被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所灭,但却无法掩埋其对清朝皇室史的重要而又微妙的作用:清太祖努尔哈赤夫人孝慈高皇后那拉氏及清末慈禧太后皆出生在此。故该城享有“两代皇后的家乡”的别称。

直至今日,热情好客的叶赫人仍部分保留着传统的满族文化特色,并将以独特的满族礼节迎接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如今,叶赫那拉景区一分为二,分“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度假区”,古城文化区内有东西二城遗址、古驿站、伽蓝寺、娘娘庙、虫王庙等文化古迹可供游客参观游览;转山湖景区风光迤逦曼妙,湖面约5000亩的水域,再现了“山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叶赫那拉古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981年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梨树县   昌图   白山   满族   奉化   昭苏   吉林省   梨树   遗址   古城   前世   今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