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龙塘镇机关大道龙塘戏院:一座老戏院,映出多少往事

  本报讯 在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机关大道上,有一座充满沧桑的建筑,它曾经承载了当地几代人的美好记忆。这座建筑就是龙塘戏院。

  当轻轻推开戏院那扇褪色的木门时,它就像一台可以回放的放映机,将久违而温暖的光影印记在胶片的轮转中重映出来……

经鉴定,龙塘戏院为危房。


  到龙塘戏院看电影,曾是许多龙塘人的快乐时光

  近日,记者走访时看到,龙塘戏院的大门口已经被封闭起来,外面有几家早餐摊、水果摊一字排开。当地曾经最气派的建筑,如今已斑驳破败。建筑上的木窗已有部分不翼而飞,还有的摇摇欲坠。推开右侧一扇木门走进去,观众席上的座椅已被拆光,连戏台上也被挖出一个大坑。戏院分上下两层看台,走上二楼后,只见这里堆放着被拆的座椅,朝前方的戏台望去,仍能隐约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

  当年,来这里看电影,是许多龙塘人的集体记忆。

  “在这里,我度过了童年最快乐的时光。”“80后”居民杜经俊望着这座建筑,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犹记得小时候,每次来龙塘戏院看电影,是最开心的时刻,“许多小伙伴也因《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经典电影,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看的还有武打片。”杜经俊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拍摄的武侠电影,比如《少林寺》《少林小子》等,每次放映时戏院挤满了人,小伙伴们每每看完都会“切磋”一下“功夫”。

  那些年,杜经俊每次放学经过龙塘戏院时,都会凑到人群里,仰着头看看宣传栏上贴了什么电影预告海报。因为父母不是经常能带他过来看电影,于是,他和小伙伴们相约到戏院门口集合,然后各自“击破”门口的检票员。“我们会趁着人多拥挤时,跟在陌生的大人身后,轻轻抓着其衣角,既不让其发觉,又让检票员误以为是大人带我们进来的。”杜经俊不禁感叹:曾经,这里也辉煌过,只要放映电影,就不会缺观众,“当时随着龙塘服装业发展得越来越大,镇上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戏院成了许多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全民投工投劳, 戏院建成营业时室内站满人”

  在龙塘戏院旁边一间破旧的小瓦房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摆好三脚架,安上多年前使用过的35毫米放映机,连接好电源,熟练装上电影胶片,随后一扭开关,“哒哒哒”的声音让人的思绪瞬间倒流回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这名老人叫杜邦先,1976年,他被抽调到龙塘戏院当场务管理员,并负责入口检票工作,闲时兼电影放映员。

  杜邦先告诉记者,当时龙塘共有3支放映队,分为一队、二队和院队,其中一队、二队为龙塘公社电影队,负责到各村流动放映。戏院内的放映工作则由龙塘公社和琼山县电影队联营,由琼山县电影队一队作为院队驻点放映。春节期间比较热闹,则由院队和公社电影队联合放映。当时戏院使用的放映机为35毫米座机,光源最开始是用炭精棒,后来因污染淘汰了,改成氙灯,“戏院的总收入按比例分成,后来随着售票收入的不断增加,公社的分成进行了两次上调。”

  龙塘戏院的兴建、发展、鼎盛,到后来的萧条,虽然过去多年,但杜邦先仍如数家珍。1974年,占地5亩多的戏院正式动工,主要由公社建筑队施工。“戏院所需的石砖全部由群众负责,大家到几公里外的山上自行打石并运送到工地,连公社领导也亲自上阵。”杜邦先称,当时,公社还发动机关单位、企业人员到工地搬运石头,并临时从各大队抽调人员过来协助施工队施工,“当时可以说是全民投工投劳,不计报酬。”

  1975年,戏院的主体框架基本完成。1976年3月,建成后的戏院开始营业,放映第一场电影《节振国》。次月,戏院里还进行了琼剧演出。最初戏院没有座椅,每次放映、琼剧演出,室内都站满了观众。为了解决座位问题,公社要求每个生产队“解决”4张长排椅,作为观众座椅,后来戏院又将长排座椅“升级”成单人单座。“那时,戏院以电影放映为主,琼剧演出为辅,后期还兼歌舞、杂技表演,连中央歌舞团、广东罗定杂技团也曾在戏院演出过。”杜邦先说道。

杜邦先在放映电影。


  从辉煌到举步维艰,破败戏院承载着几代人回忆

  杜邦先找出一叠发黄的登记表,翻开了龙塘戏院的辉煌历史。

  当时的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单一,戏院建成后,大家最期盼看电影,几乎每场电影都满座。“电影票价的变化也见证了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976年,电影票价才一角钱;后来涨到三角、五角;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涨到1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票价是3元。”杜邦先介绍,龙塘戏院分前、中、后和二楼座位区,可同时容纳1150人。登记本的一页上,记录了1977年4月5日,戏院放映电影《朝阳沟》,票价为一角,该场电影票房收入130元,“也就是说,戏院座无虚席,走道上还挤着150名观众。”

  “据统计,1976年至1996年,龙塘戏院总票房收入达220万元,电影放映就占了190多万元。”杜邦先告诉记者,这20年间,平均每年放映电影500多场,其中高峰期为1986年、1987年、1989年这三年,每年放映600多场。电影票房最好的为1989年、1990年,其中1989年收入23万元,1990年收入20余万元。80年代,龙塘戏院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电影院。

  龙塘戏院一般每晚放映一场电影,比较受欢迎的电影也会放映两场,如果是“重点片”则会放好几场,比如《武当》《卖花姑娘》《少林寺》等影片,每天至少放映六七场。杜邦先对《少林寺》上映时的火爆情景仍记忆犹新:每天连放七八场,从早上六七点开始持续到下午;晚上再接着放两三场,可以说是一场接一场,观众也是场场爆满,就连过道上也是人挤人,一些观众连看两三场还觉得不过瘾。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录像厅、卡拉OK、歌舞厅、投影厅等娱乐场所兴起,胶片电影慢慢走向衰落。跟电影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杜邦先如今还对龙塘戏院的没落耿耿于怀:1995年前后,随着胶片电影市场持续走下坡路,票房也开始入不敷出。即使到了1998年,电影《泰坦尼克号》又一次让观众挤爆戏院,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当时看着上座率不断下降,戏院举步维艰,大家的内心很不好过。”杜邦先说,2003年,戏院开始停业,放映员们也开始陆续改行,“人散曲终”。3年后,戏院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从此成为当地观众的记忆。

  在许多龙塘人心中,这座戏院的流年碎影,有过多少欢乐就有多少不舍。杜邦先说,前些年,当地政府曾计划将戏院拆除改造成文体中心,但后来因资金问题搁浅,“今后要是拆除改造,希望能在原址上仿建大门口,保留‘龙塘戏院’的招牌,让它继续承载大家的美好回忆。”(记者 钟起的/文 李志良/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戏院   琼山   上个世纪   琼剧   放映机   海口   胶片   座椅   公社   观众   大道   往事   机关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