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吗?

面对这个问题,你有几个答案?


能接受

不能接受

不得不接受,但做到很难


其实这个题目,也是在问询我自己,未来,儿子如果是个平庸的人,我这个当妈的能接受吗?


我诚实地讲,即便做父母的嘴上表示可以认同,其实内心总有一丝不甘与莫名的企盼。万一我的孩子将来如何如何了呢?我也是这俗人堆里的一个。人,不就是依靠这点儿希望在勇往直前吗?


但是,冷静下来,我又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看似可以选,其实是没得选。除非你生了个旷世奇才或是天降好运,否则,孩子们大概率都是一些平庸之辈。就像冯唐老师在书里所说:尽管令人沮丧,但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我们周围所见的绝大多数小孩和晚辈,包括我们自己的孩子和同族的后辈,都是凡人、俗人、庸才。


还是那句话,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可能你会无可奈何地说,既然事实就摆在那儿了,答案唯一,只能接受啊。但是,我又想说,现实固然残酷,可是这个唯一的答案却可以用更丰满的维度去解读,那就是:


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接受、学会去接受。这套心理建设及早搭建,及早受益。为什么呢,听我一一道来。


一、到底什么是平庸。


平庸的反义词可以是卓越、出类拔萃。


记得“奇葩说”有一期,傅首尔论述“如果混得normal,还要不要参加同学聚会”。我记得她有一个论点很有道理,她说,如果和世界首富相比,我们每个人都很normal。


没错啊,如果选定首富为参照物,差距这么大,某些脆弱的人可能不止抑郁,恐怕有轻生的想法。犯得上吗?所以平庸与否,取决于参照物。


我给你打个比方。我们总行的很多同事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们大多来自不同省市,很多人甚至出生在偏远的县市。但是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名校,毕业后顺利进入总行工作。工作几年,有些人当了部门处长、副处长,幸运的甚至做了部门老总,级别相当于厅局级。此时的他们比家乡的同龄小伙伴不知跃升了几个级别,按理说应该很满足很惬意了吧。


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的参照物选定的是名校的同届同学,选定的是北京更高层级的同仁。相较于这些人,他们觉得自身做的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未尽的遗憾,甚至感叹自己只不过是北京城里一颗小螺丝钉而已。


对于平庸你会有自己的理解,我在这里所指的平庸不是那种庸庸碌碌、混吃等死的生活,而是像大多数人那样,有一份工作,守一个家庭,三餐四季的平静日子。可能孩子日后会当个小官儿,尽一份职责;或者普通员工一枚,只管做好自己。


二、“必须接受”的反面思考:家长为什么很难接受。


1、 心理贫瘠是根源。


我们应该都或多或少听说过,不少发达国家的普通老百姓之间不太爱互相炫耀、互相攀比。他们比较理性与自我,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家长的思想如此,传承给孩子的理念也差不到哪儿去。所以,你看,西方国家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有些孩子考入名校却又中途退学去创业,即使没成事儿也无所谓;有些孩子报考在我们看来的冷门专业,但人家学起来特别带劲儿。他们看重的不是最终的变现结果,而是中间的经历和过程。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诸如: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功成名就这类的人生信条。别说老一辈的人了,一个高中同学的留言也让我吓了一跳。她目前在上海定居,读了上海交大的本科,然后是复旦的研究生,随后是长江商学院体育领域的EMBA,现在还在读哈佛商学院的线上课程。


就是这样一个高知的名校精英,曾经在朋友圈里公开讲:我从不主动删除任何一个人的微信,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我过得有多好。


要通过别人的羡慕来衬托自己的成功,要通过别人的达不到、做不到、不能实现来体现自身的优越。


2、 缺乏清醒的认知。


一次,我老公盯着儿子的背影,意味深长地说,对一个孩子不要说什么一切皆有可能,从出生时他的命运可能就已经注定了。


说实话,我当时听完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老公没有借鉴任何公开的观点,他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你听完作何感想?如果你不服气,我推荐你看看吴军老师的一篇文章《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和阶层吗?》,里面的观点详实具体,不给你吹泡泡,是大实话。


家长容易被这句“一切皆有可能”所蒙蔽,是因为对于一个孩子,他的时间额度是全新的。只要有时间,一切可以重新来过,一切还有机会。这也折射了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家长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未达成的心愿移植到孩子身上。


但是,孩子是不是能实现所谓的阶层跃升或是人生翻盘,真的只有天晓得。吴军老师说,向上的通道必然艰辛,向下的大门永远打开。从平凡到不凡,哪有那么容易。


3、志大才疏请了解一下。


自己的孩子嘛,都是越看越喜爱,我自己也不例外。每每看着他,感觉又聪明又可爱。从小琴棋书画能文能武,外语编程样样精通,将来一定必成大器。哈哈,这“必成大器”是小说的桥段,咱们暂且都先醒醒。


给予孩子厚望本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只有虚幻的愿景目标,却无落地可行的具体动作。远大的志向需要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欲戴其冠必先承其重;欲握玫瑰,必先承其痛。


咱们不说孩子,先说咱们自己。又多少家长能做到终身学习?又多少家长能每天坚持读书听课,进阶新技能?


那天我家请客,邀请表姐一家吃火锅。吃之前,我预先告诉大家,我老公可能会先吃先走,因为当天晚上他还有编程课要上。说完,已上初一的小外甥惊呼,啊,姨夫还要上课呀。这个孩子惊讶,我一点都不意外。他的爸妈,也就是我的表姐和表姐夫本就没有上过大学,工作后属于刷屏追剧行走一天的那类人。他们在应该学习的年纪都没有把握机会,现在更不可能再踏下心来。身教重于言教,他们的孩子会受到什么影响?


我没有看不起他们的意思,即使读过大学,甚至是名校毕业的人又会怎样呢?


我认识一个人,他爸是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的。他老爸认识的同届计算机系的同学都不行了,彻底被时代淘汰。北大计算机系可是尖子中的尖子才能考上的专业,但是,知识会随时间而贬值,往日的尖子还是被取代了。

连学霸们都可能遭遇“滑铁卢”,普通家长们境况又会怎样?就算你能做到与时俱进,随时学习,能保有现在的生活水平和所谓的阶层就不错了。


兜兜转转说了半天,其实是我们家长的文化和素质有缺陷,不能客观坦然地面对这件事。


三、学会接受。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如果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清醒面对这个事实,说明我们的心理是不健康的,甚至可以说是病态的。这不仅有害身心,对孩子也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曾经当面请教过情绪疏导教练海蓝博士,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海蓝博士的回答是,你先调理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你自己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我在这里,不想如先知一般,向大家罗列所谓的1234。我自己都在摸索之中,有啥资格教别人如何去做。


但是,我心里认为,重要的一点,我们作为家长要始终言行一致。这几天一直和儿子一起读《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总萦绕在我脑海里。


先别提未来平庸不平庸,我们都希望孩子们爱读书,爱学习,但首要的一点是我们自己必须率先做到。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我们读书学习,孩子一定会看在眼里。我和老公这样做已经坚持了五六年时间,老公偶尔也会抱怨儿子对我们的行动视而不见。但是我们还在坚持着,慢功夫不能着急。其次,时间一长,大人的心态会有变化。我感觉自己比以前,心态平和了很多。我只跟自己比较,跟自己过往的成绩、生活管理、孩子互动去比。


我想,如果我们家长能在思想和学识层面不断充实自我,也许我们会产生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或许那时的我们已经不再在意孩子是否平庸,因为我们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平庸   海蓝   孩子   参照物   尖子   计算机系   名校   儿子   家长   老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