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倾听”与“不被倾听”的孩子,20年后的区别很明显

父母与其用嘴巴说一万句“大道理”,不如听听孩子的一个小心愿、小想法。想要有效教育孩子,必须懂得倾听,了解孩子的心声。

——萨姐

作者:吴漾

01

父母和孩子,都在渴望彼此“听话”

人都要吓没了。

周末去大哥家聚餐,11岁的侄女差点没了。

本来好好的,大家高高兴兴吃完饭,看到阳光明媚,准备带孩子们去城市广场放风筝的。

突然听到侄女和嫂子在房间里大吼起来。

只听见嫂子厉声吼道:“你一个人在家写作业,看着别人出去玩吧。”

侄女也不示弱:“不去就不去,谁稀罕跟你一起去。”接着,就听到了什么东西撕碎的声音。

等我们都进屋时,房间里已经是一地纸片,还有歇斯底里、互相拉扯的娘俩。

侄女把作业撕了,嫂子生气的推拉着孩子。

不知道一个11岁的小姑娘,哪里来的劲儿,大家好不容易才把娘俩分开,一个没注意,侄女从抽屉里拿出一把细长的水果刀,架在手腕上。

嫂子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女将军”,丝毫没有退让,继续责骂孩子:

“你现在长本事了,敢拿刀威胁父母了;有本事,你就划下去呀,没本事,继续给我写作业.....”

连声质问,侄女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刀已经抵进皮肤,有轻微的血口子。

幸好大哥当机立断,把嫂子扛到另一个房间,我们剩下的人,懂的、不懂的,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总算接过孩子手里的刀。

最后,大哥对我说:“你平时读书多,好好开导开导她。”

抱了抱浑身发抖的侄女,后背已经汗湿透了,帮她把衣服换完,孩子便大哭起来。

一边抽泣,一边控诉:

“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每天只会让我写作业,从来不关心我,尺子被同学借去不还,说我没用,水杯忘记带回来,说我是败家子,考试没考好,说我是傻子......
她永远不知道,那是我最好的朋友,只有她会听我说话;水杯不小心摔破了,但我不敢跟她说;考试的题目太难,我根本不够时间......”

侄女的话,让我陷入了反思。

是啊。为什么我们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孩子却始终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作者丛非丛是这样回答的: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很重要。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关心到他的成长。成为他的朋友,不仅是要陪他玩,哄他开心,更要走入他的内心,听他的心声,站在他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完成共情。”

想往一个有盖的瓶子里倒水,至少先把瓶盖拧开。

想要有效教育孩子,首先应该懂得倾听,了解孩子的心声。

02

不被倾听的孩子,就连长大也是一种残忍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问我,他家有个亲戚,30多岁,已是孩子妈,却总喜欢买各种手办、玩具,家里堆不下,就放回娘家。

不禁想起,知乎上有一个2000多万流量的提问:

女儿今年上大学要用被奖励的钱买LV包,我应该怎么对她说?

里面有一条4万赞的回答,不过500来字,却打了不少父母的脸。

“我想听她说”5个字,让我的眼眶有了温热的感觉。

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小小的身体,却对陌生人连续说了4个小时的话。

遇到林校长之前,没有人愿意听她说话。

想起了《有人能听见我说话吗?》中的杰克,每一次的“我想”,都被父母家人岔开了。

明明是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却仿佛不同星球的物种,没有人听到杰克说的话。

渐渐地,杰克变得沉默、孤独,而家人却以为,杰克是一个安静的孩子。

而杰克,却只能对自己的玩偶熊切特斯望说话。

不难理解,当孩子将自己的内心,袒露给最信任、最亲近的人时,等待他的,不是回应、理解、关注,而是忽视、否定、误解。

这样的感受,该是怎样的失落。

说话,是内心的外露、需求的表达、情绪的展现。

相对应的,倾听,则是看见、尊重、关注。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这一生,都在追求价值感和认同感,越小的孩子,这种需要越明显。

而这两点归结在一起,则是“被关注”、“被尊重”,具体到行动,便是:倾听。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需求越不被满足,越容易以另一种方式出现,直到影响生活。

从小不被倾听的孩子越长大越孤单。

长大的身体,让他失去了任性、撒娇的理由,而缺失的心灵,又让他难以自处。

03

倾听,是有效教育的快车道

前段时间,央视热播剧《我们的日子》中,爸爸王宪平是一个妥妥的大直男。

在夫妻关系上,有很多令人尴尬的点,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值得所有父母好好学习。

儿子明中患有先天生理缺陷疾病,家人千辛万苦隐瞒,也抵不住孩子年龄的增长,外面的风言风语,让孩子越来越自闭。

有一次,明中在外面被同学堵在厕所里侮辱,放学后一个人悄悄躲进了澡堂。

王宪平在澡堂找到明中后,开诚布中的交谈,明中有了治愈的希望,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父亲一一解释、一一应允。

在父亲的鼓励下,明中立志学医,后来,成为知名医院的高材生。

而看到女儿雪花被外婆薄待,王宪平听了女儿的需求后,和女儿一起,“偷”了外婆的零食。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

而“关注”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则是倾听。

听过太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难管,孩子越大越难沟通。

殊不知,会说话的嘴巴,只有一张,而能听话的耳朵却是一对。

太多父母,只想发挥嘴巴的妙用,却忽略了耳朵的潜在力量。

要知道,走不进的内心,再能说会道的嘴巴,也不过是徒劳。

无法反驳的道理,会变成压垮生命的稻草。

愤怒难听的指责,则会像利箭,击中孩子内心的脆弱。

与其用嘴巴说一万句“大道理”,不如听听孩子的一个小心愿、小想法。

倾听的关键,不是全部满足,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

自己的想法,有人听见;自己的需求,有人知道。

即便不被理解,也是一种出口,获得一个盛放内心的“容器”。

04

会“听话”的父母,才能养出听话的孩子

毕淑敏曾说:

“人活在世上,听和说是两件要务。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在短暂的时间里让别人听懂你的话,也让你听懂对方的话,并且在两个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父母总希望孩子听话,却忘了,孩子也是一个正常人,他们也希望父母能“听话”。

相较之下,父母希望孩子听话照做,而孩子只需要听到他说的话而已。

平庸的父母,一味责怪孩子不听话。

智慧的父母,则会蹲下来,听听孩子的话。

1、听懂孩子语言背后的意思

人小鬼大。

孩子也有自己的话术,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需求。

比如,儿子有时会对我说“你有没有看见前面有一个小宝贝呀”。

起初,我以为他只是“求抱抱”,后来,我发现,他是希望我放下手里的事,陪他玩一会儿。

此时,如果放不下手里的事,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并约定时间。

如果正好有空,不妨分一些时间给孩子,不需要太多,久而久之,就能创建一条亲子沟通的“绿色通道”。

2、根据年龄段倾听孩子

倾听,是一件很需要时间和精力以及耐心的事。

特别理解现代父母的不易,既要周全生活,又要养育孩子,经常精疲力竭,难以完成与孩子的交流。

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每个句,都要耐心倾听。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判断如何倾听孩子。

一般来说,6岁以下的孩子,话比较多,但是,没有明显的意图,经常为了说而话,此时,父母不必太意,允许孩子去说就行了,他们有时候,就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

父母只需要适当的拿出一些时间,听听孩子的话即可。

比如,当孩子反复强调一件事时,基本说明这件事,对孩子很重要,父母需要引起重视。

面对较微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表达,往往相对清晰一些。

父母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听一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如果与你的观念相左、意见不合时,不要轻易否定、制止孩子,充其量只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至于最后结果怎么样,更多的应该尊重孩子。

也不要担心孩子的选择,会对他造成可怕的后果,因为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与理解时,他们会更理智、冷静的考虑你的建议,再去做出权衡。

05

写在最后

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指出: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
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如果把这种行动具体化,那么,“倾听”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具体行动。

这不仅是爱的本质,也是关注、理解和尊重的核心。

通过“倾听”,打开孩子的心门,爱才能顺利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懂得爱,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爱。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杰克   孩子   侄女   嫂子   听话   嘴巴   年后   内心   区别   说话   父母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