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夏伯渝:无尽攀登在险峰

作者:王元


对于夏伯渝来说,参加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开幕式演出是人生中攀登的又一座高峰:在世人注目下,他身穿冲锋衣,手持登山杖,在开幕式舞台上,和孩子们一起攀登和飞翔。


作为无腿登顶珠峰的中国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登顶珠峰最年长的残疾人,夏伯渝的坚毅与质朴总是令人动容,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要爬珠峰?”他说:“我喜欢登山”,就这么简单,“相比登顶,那些挫折更让我难忘”。


首攀珠峰,却遭遇意外


1949年,夏伯渝出生在重庆,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名字中的“渝”字,即是代表了他的出生地。六岁时,夏伯渝随父母支边,全家迁到青海。父亲喜欢长跑运动,他也跟着锻炼,因此从小身强力壮,中学时便是运动场上的健将,后进入青海体校成为足球运动员。他的奔跑速度很快,在球队中打左边锋,同时还在田径队搞短跑、跳远。1969年体校停课,夏伯渝被分配到青海机床厂当工人,经常在厂里踢球,那时的他对登山完全没有概念。


夏伯渝六岁时留影


中国登山事业始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中国组建第一支登山队,1958年中国登山协会正式成立,先后选派50人前往苏联学习现代登山技术。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但因为夜间登顶,无法留下影像记录,登顶成果被国际社会质疑。


1960年6月7日,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右)、贡布(中)与屈银华三人凯旋拉萨后捧花合影


为了消除外界质疑,也为填补珠峰测绘和科考空白,1974年,中国启动再登珠峰计划。国家登山队到青海选拔运动员时,为了一次全面体检和去北京选拔的机会,夏伯渝报名参选,通过层层测试顺利入选。他天生不怕冷,北京冬天零下十几度时,出门不穿棉袄,还能坚持冷水浴,人送绰号“火神爷”。


这次登山准备比较仓促,夏伯渝1974年10月选拔入京,集训两个月,次年1月就奔赴拉萨,3月初抵达珠峰大本营,珠峰成为他攀登的第一座山。当第一次看到磅礴雄伟的珠峰屹立在眼前,夏伯渝感到“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


中国珠峰登山队由汉、藏、回、蒙古、朝鲜、土、鄂温克等七个民族的队员组成,共434人,其中运动员179人,夏伯渝被分在第一突击队。突击队进行了两次适应性行军训练,夏伯渝见识到了珠峰风暴的威力。4月下旬,突击队便向峰顶发起第一次冲击,在7450米时遇到了大风,三个多小时只前进了100米,只能下撤。


5月1日,天气好转,突击队从6500米的营地出发,第二次冲击珠峰。全队20多人只有几瓶氧气,“都是救命用的”。队员们扛着梯子,每四人结绳成一组,以此降低滑落和迷路风险。但到达8000米高度时还是遇到麻烦,一名队员因为严重高反出现幻觉被护送下山,队长邬宗岳在8400米处掉队,他叮嘱夏伯渝一定要把报话机交给副队长仁青平措,尽快联系大本营。夏伯渝后来才得知,邬宗岳就牺牲在掉队处。


第二台阶处的“中国梯”


由于山坡上都是裸露的岩石,夏伯渝攀登时偏离了山脊,最后无路可走。脚下是万丈深渊,乌云在身边翻滚,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这下完了。天无绝人之路,夏伯渝发现了一道岩缝,他小心翼翼地挪过去,从这条窄缝中逃出鬼门关,和仁青平措会合。随后突击队在8600米处扎营,营地上方就是著名的绝壁——第二台阶。队员们开始架设梯子,“人在那个高度每一个动作,都非常耗费体能,打了四个岩点,然后梯子用尼龙绳绑在上面,就这几个动作,因为缺氧,我们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


突击队距离峰顶只有200米海拔,眼看就要登顶,却突遇暴风雪,报话机电量耗尽,突击队和大本营失去了联系。队员们连站立都困难,却不肯放弃冲顶机会,坚持了两天三夜,夏伯渝后来回忆,当时他仰望珠峰山顶,心想:“假如有机会,就算最后只能上去一个人,那个人也会是我。”直至所有氧气耗尽,队伍才不得不下撤。第一次攀登珠峰,夏伯渝距离顶峰只差248.13米,当时他不知道,这两百多米,竟然用了43年才走完。


他们携带的梯子在第二台阶处放了三十三年,有一千三百多人通过这个梯子登上峰顶,被称为“中国梯”,直到2008年被收藏进拉萨的珠峰登山博物馆。


一名藏族队员在下撤过程中体力不支,队友们只能用皮带抽着督促他前进。下撤到7600米时,这名队员不慎丢失睡袋,夜晚在帐篷中冻得瑟瑟发抖。夏伯渝看着队友,心里很不舒服,就将睡袋让给对方。“我觉得我不会冻伤的,谁冻伤肯定也不是我冻伤。”零下超30摄氏度的夜里,夏伯渝蜷缩一团、双手抱胸,在帐篷里和衣而睡。


夏伯渝


第二天夏伯渝回到营地,中间没有任何不适。但到营地后怎么也脱不下靴子,医生用剪刀剪开靴面,发现他的双脚从肉白色到紫红,再干成黑色,又冰又硬,毫无知觉。医生认为是冻伤,夏伯渝根本不相信:“我是火神爷,我不会冻伤。”


随后,夏伯渝被紧急送回北京医治。诊断结果让他不敢相信:双脚冻伤坏死,必须截肢。通常情况下,小腿截肢应该在膝关节以下2/3处进行,夏伯渝不同意,他还惦记着回到绿茵场,“能少截就少截”。在他的要求下,第一次截肢只切除了坏死的双脚。


更沉重的打击是,就在他冲顶时,父亲在青海辞世,他没能去送终。母亲从青海到北京来看他,整日以泪洗面,对他说:“我去问问医生,把我的脚给你接上。”最终母亲不忍看到儿子的惨状,回了青海。


为了能够再登珠峰,他忍痛“刮骨长肉”


1975年5月27日14点30分,中国登山队8男1女共9名队员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完成当时同时登顶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躺在医院里的夏伯渝从收音机里听到队友登顶的消息,“什么感觉都有,说不清到底什么滋味”。他为队友的成功感到高兴,但又难免失落和酸楚,想着那9个在顶峰展示国旗的人“应该有我一个”。原本,夏伯渝很可能成为登顶队员之一,直到8600米时,他感觉都非常好,体力充沛,也没任何冻伤,未用过氧气供给。


1975年5月27日下午2时,9位中国登山队员登上顶峰,在珠峰顶部树起了觇标


但残酷的现实没有假设,失去父亲又失去双腿,“对我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时至今日,夏伯渝坦承,如果知道让出睡袋的代价是失去双腿,“我可能会有犹豫”。那位获救的藏族队友下山后回了西藏,两人此后再未谋面,断了联系。


1975年底,一位德国医学专家访华,给夏伯渝会诊。德国专家告诉他,假肢技术日渐成熟,配上假肢,他还可以继续登山。1978年,夏伯渝第一次装上假肢,第一次通过假肢站起来,他想起登山中经历的惊险、刺激、挑战和令他魂牵梦萦的雪山美景,心里那种不甘、反抗命运的激情猛然迸发:“我要再去登山,挑战珠穆朗玛峰!”


出院后,国家体委将夏伯渝安排到中国登山协会工作,事业单位编制,从事档案管理,他还荣获三等功,直到现在每月还有一定的抚恤金。


他开始严酷训练:一般早上5点起床,进行一个半小时力量训练。负重十公斤沙袋做俯卧撑;引体向上,每组10个,做10组;仰卧起坐,每组40个,做8组。再骑车16公里从北太平庄家中到南边的单位。每周三次骑车到香山爬山,这种高强度训练夏伯渝此后持续了四十多年。


夏伯渝在家中锻炼


截肢手术后,夏伯渝小腿末端的骨头裸露在外,没有皮肉包裹,伤口无法愈合。要想让骨头上长肉,只能进行刮骨治疗,通过让骨头流血刺激皮肉生长。刮骨需要腰部麻醉,会导致人一天不能动弹,以后两天的锻炼也受影响。夏伯渝和医生商量,刮骨时不打麻药,“当时就觉得,即便疼,那也总比动不了强吧,就几分钟,忍忍就过去了。后来才知道,那是真疼啊,骨头嘎巴嘎巴响,要不是腿被绑在手术台上,早就踢飞了”。医生说:“古代有关公刮骨疗毒,现在有你刮骨长肉。”这个过程持续了三年,骨头上才长出皮。


1982年,夏伯渝经同事介绍,和马怡结为夫妇。马怡没有介意他的残障,反而钦佩他不屈不挠的精神。1984年,两人的儿子出生,取名夏登平。夏伯渝认为这名字意味着登山如履平地,马怡认为意思是登山者能平安归来。从夏登平懂事起,为了不让他因父亲截肢遭人议论,马怡找人画了一组连环画,讲述夏伯渝为何失去双腿的故事。夏登平的同学看后,觉得“登平爸爸好伟大”,夏登平也因此感到自豪。


年轻时的夏伯渝夫妇


直到夏登平上初中,夏伯渝还是经常住院治疗,大部分都是小腿伤口磨破导致的并发症。1993年,在医生建议下,夏伯渝再次截肢,失去了1/3小腿。长年累月的不愈合让伤口产生癌变,癌细胞转移至淋巴。1996年,夏伯渝又被查出中晚期淋巴癌,生命一度进入倒计时,好在先后经历四次手术和一次化疗,他的淋巴癌被治愈,此后再未复发。


1975年之后的二十几年中,假肢技术还不发达,残障人士冲击珠峰还不现实。从1987年开始,夏伯渝参加了国际国内多项残运会比赛,轮椅篮球、轮椅乒乓球、坐地排球、标枪、举重、铁饼、铅球等,甚至还学会了滑雪。十多年下来,他获得多枚奖牌,是少有的“全能型运动员”。


夏伯渝参加各类比赛获得的奖牌


2000年后,假肢技术日趋成熟。2006年,新西兰人马克·英格里斯成为首位双腿截肢登顶珠峰的人。夏伯渝联系到英格里斯寻求建议。英格里斯回复,如果没有同行队友的帮助,自己根本下不了山,从珠峰下来后他的腿又截掉一部分。他鼓励夏伯渝“你应该也可以”。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夏伯渝受邀参加一个品牌助力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再一次来到珠峰大本营,尝试攀登了一座山头。这是时隔33年之后他第一次旧地重游,山还是那座山,山下的那个青年人却已两鬓斑白,当年的回忆和感觉瞬间涌上心头。之前,再登珠峰只是一个梦想,这一刻脚踏实地,夏伯渝终于下定决心:“尽管我没有脚,我也不能输给任何人。”


单位领导知道他要攀登珠峰,善意提醒:“指望单位支持你登珠峰,肯定不可能。”这事需要他自筹资金。当时一个普通人攀登珠峰的费用大概需要四十万元人民币,夏伯渝决定卖掉北京北三环的房子,全家搬到岳父38平米的房子里住。为防止家人反对,他决定“先斩后奏”——那是老伴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用的房子,夏伯渝内心对家人非常愧疚:“现在回想,真是卖早了。但我那时不想别的,就这一个目标。”


四次失利,黎明前的黑暗漫长而绝望


2011年,夏伯渝从登山协会退休,开始全力训练。这一次,他懂得了循序渐进:2008年他登顶青海玉珠峰,2012年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2014年登顶四川四姑娘山、巴郎山……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不断磨练体能和假肢适应性。


2011年,62岁的夏伯渝参加意大利世界攀岩锦标赛残疾人组别比赛,作为年龄最大的选手,一举摘得男子双腿截肢组的难度赛和速度赛两枚金牌,回国后,他还获得了“2011年度CCTV体坛风云人物中国残疾人体育精神奖”。上台领奖时,夏伯渝说:“没有双脚我也要再登珠峰。”媒体报道后,许多“山友”和户外品牌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提供赞助。夏伯渝登山中认识的一位房地产商“山友”,主动承诺赞助他完成登顶珠峰的心愿。


2011年,意大利,夏伯渝参加世界首届残疾人锦标赛比赛


2013年1月,夏伯渝在出发前摔了一跤,左膝肿胀,无法安装假肢,错过了攀登珠峰的最佳季节。


2014年3月底,距离第一次攀登珠峰39年后,夏伯渝飞抵尼泊尔。为了逐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夏伯渝和其他登山者一样,徒步80公里,历时9天抵达海拔5300多米的珠峰南坡大本营。但随后南坡发生历史上最大山难,16名夏尔巴向导遇难,这是人类登顶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事故,尼泊尔政府被迫取消了当年所有登山计划。


2015年,夏伯渝第三次攀登珠峰,又遭遇尼泊尔百年不遇的8.1级地震,那一年也成为40年以来珠峰首次无人登顶的一年。地震引发珠峰雪崩,夏伯渝当时正在大本营,眼看雪崩像惊涛骇浪一般滚滚而来,他紧紧抱住帐篷杆,心里充满绝望,以为自己就要“交代了”。但一分钟过后,忽然风平浪静,夏伯渝眼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到。大本营有28人遇难,“如果我的账篷再搭得往前一点,我也回不来了”。但是他还活着,“那我还要继续登珠峰”。


2016年,67岁的夏伯渝准备再搏一把时,那位房地产商“山友”已不太愿意出大头了。于是,夏伯渝拿出自己的养老金,好不容易才凑足几十万元费用。开始攀登时天气不错,但在距离顶峰只有94米海拔时突遇一场暴风雪,一米之外什么都看不见,雪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脚下的路只有20公分宽,两边都是万丈深渊,一行人站立难稳,登顶的冻伤几率和坠崖危险性成倍增加。夏伯渝奋力攀登了一个小时,只向前挪了10米。他顺着向导手指的方向,看到远处一团乌云正在逼近,这意味着天气还会继续恶化。


青年夏伯渝,曾是青海体校足球运动员


夏伯渝是准备舍命一搏的,因为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攀登珠峰了,“哪怕下不来,先上去再说”,但转过头就看到五个夏尔巴向导用直勾勾的无辜眼神看着他。想着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他最终做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下撤。“不能因为我的梦想,牺牲掉他人的生命啊!”


第四次登顶失利让支撑夏伯渝的那股劲“一下子就没了”。下撤中,他体力透支,挪步困难,只要路不平就会摔倒,一摔倒就躺在冰雪里不愿起来,走了将近24小时才回到大本营。很多人以为他登顶成功,夏伯渝聊了几句,忍不住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老天再给我一个半小时好天气,我就能上去……”


回到北京后,夏伯渝腿部患上严重血栓,必须住院进行治疗。医生告诉他以后千万不能再登山,血栓一旦脱落就容易形成脑梗或心梗,连抢救都来不及。医生让他休息半年,不要做任何剧烈运动。这成为他40多年来唯一不锻炼的半年。别人劝他,“差一百米,也算你人生的高度了”。他也向家人保证,以后不再去登珠峰了。


但半年之后,夏伯渝就迫不及待恢复甚至加大了运动强度,每天4点钟就起床锻炼,将隔天登一次香山改成了每天,还继续参加攀岩、穿越、徒步等强力运动。连当初让他不要再登山的医生最后都说:“你可以再去尝试一下。”


2018年,夏伯渝准备第五次出发。他去检查身体,惊喜地发现两处血栓全疏通了。家人们去雍和宫请僧人为夏伯渝做了一场法事,老伴还专门给他戴上一个保佑平安的银葫芦。夏伯渝对老伴交代了水电费缴纳时间、银行卡密码、保险合同等等,叮嘱儿子按时给家里的花草浇水。“我每次都交代,因为我不知道这次去能不能回来。”夏伯渝并非不顾家的人,家里的重活、累活几乎都是他在干。但这么多年,因为登山,他总是觉得对家人有所亏欠。


成功登顶,“坚持住了,登上来了”


为了抢登山的窗口期,2018年5月8日凌晨5点,天还没亮,夏伯渝就从大本营出发,带着两副假肢,一副走岩石,一副踏冰雪。一路上雷电交加,暴风骤雪。假肢上的螺丝钉掉了,幸好向导在雪中找到了蚕豆大小的螺丝钉,否则没有行走工具,后果可想而知。


对于用假肢攀登的人来说,最难的地方在于脚底没有知觉,“踩在什么地方我感受不到,必须用眼睛看”。夏伯渝拿着登山杖,一路低头看着路面,根据岩石与雪层的受力方向,用两根杖保持身体平衡。长时间穿假肢,腿上容易磨出血泡,夏伯渝努力减少晃动和摩擦,这时候决不能出现伤口,因为他吃了抗血栓和溶血栓的药物,一旦有伤口就会血流不止。


最难的是主攀登路线到C5营地之间的一段路。C5营地海拔8400米,是专门为防止他假肢磨腿而特设的。路上有一段上下起伏,又窄又斜,旁边就是无底深涧,中间只拉着一根绳。夏伯渝用假肢挨着试探脚底岩石,手里紧紧抓住安全绳,寻找支撑身体的安全点,但又不确定安全点是否能够支撑身体,所以每一步都走得特别困难。20米的路,他走了半个小时。


他知道只要过了第二台阶,就离峰顶不远了。结果一直没看到第二台阶,却看到了平缓的山坡。一问才知道,可能是第二台阶被之前的地震震平了。


2018年,第五次登顶中的夏伯渝(前)


5月14日早上,夏伯渝成功登顶珠峰。他第一时间通过通话机向大本营喊话:“2018年5月14日8点31分(尼泊尔时间),我终于站在了梦想了41年的珠峰8848米的顶峰。”一激动,他把43年错说成了41年。经历截肢、癌症、血栓、四十年如一日的残酷锻炼,每种考验都可能拖垮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夏伯渝坚持住了,终于登上来了。


夏伯渝又给老伴马怡通话报喜:“我终于上来了”,哽咽着感谢妻子几十年来的支持。马怡连说几声“好”,叮嘱他“一定要平安回来”。


在场的各国登顶者见到他的假肢,都异常惊讶,立即围过来跟他合影,以至于他事先想好的拍两张单人照都没来得及拍。“我要手指蓝天拍一张,再拉着国旗拍一张”,夏伯渝携带了一面国旗,准备在登顶后展示,但因为缺氧、寒冷忘记了,留下一些遗憾。


消息传到大本营,夏登平早已瞒着父亲偷偷赶来守候在这里,他立刻敲响一口铁锅,夏尔巴人则挨个往他脸上抹面粉,这是当地庆祝珠峰登顶成功的一种传统仪式。


登顶10分钟后,暴风雪来临,夏伯渝一行不得不下撤。他在峰顶就看了几秒风景,“一览众小山,都是云海,露几个小山头”。


夏伯渝挑战户外攀岩运动


下山途中的暴风雪比2016年导致他无法登顶的那次还猛烈,他冻伤了3根手指。更严重的是持续高强度运动让他的小腿严重肿胀,穿不进假肢,只能忍着剧痛往里硬塞,小腿卡在假肢内壁中,末端处于悬空状态,行动极为不便。下撤到7900米时,他一个踉跄踩到冰裂缝里,腿连着穿戴不稳的假肢直接陷了进去。这时候一发力,“万一掉下去我就全完了”。他大声呼救,夏尔巴向导赶过来用工具把冰裂缝挖宽,然后抓住他的假肢,小心翼翼地将他的腿拔出来。这样的惊险,他遇见了两次。“几次我都想自己可能下不去了,最后已经疼得无法行走,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上山用的两根登山杖先后用坏,被向导扔掉了,夏伯渝拖着假肢在雪里寻找,两根只捡回一根,“这是登顶用的登山杖,多有纪念意义啊!”


两天后,夏登平等人终于在大本营外迎到夏伯渝,当时他瘫坐在石头上,卸掉假肢,低垂着残缺的小腿哆嗦着,脸已经冻变形,满是伤痕。直到夏登平喊了声“爸”,他才一下惊醒:“呀,你怎么来了?”


夏伯渝的手、脸、耳朵、下巴都被冻伤,整个人变黑、水肿,无法使用假肢,只能坐轮椅行走。儿子把他背上返程飞机,夏伯渝久久凝视着窗外的珠峰,长舒了一口气:“一切终于结束了。”


永不言弃,攀登之路没有尽头


回到北京后,夏伯渝第一时间住进医院。老伴担心他的血栓和淋巴癌可能会有复发的隐患,幸好经过检查,一切无恙。住院期间,各路媒体蜂拥而至,亲友想挡掉,夏伯渝觉得“还是尽量配合吧,大家都不容易”。出院后,各种活动邀约不断,很多是义务出席,夏伯渝不好意思拒绝,比过去43年都忙,在全国飞来飞去参加各种活动,甚至多年的锻炼都被耽误,一段时间下来居然胖了6公斤。


2019年1月19日,夏伯渝获得“劳伦斯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成为继姚明、刘翔、李娜后又一获奖的中国体育人。同年,在展现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的电影《攀登者》中,胡歌扮演的杨光的原型就是夏伯渝。2021年底,讲述夏伯渝用43年攀登珠峰故事的纪录片《无尽攀登》上映,许多观众当场感动落泪。夏伯渝撰写的自传《无尽攀登》同时出版,他在书中袒露心迹:“登山不是为了创造什么纪录,而是我的一种信念,就是想战胜命运。”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夏伯渝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成为北京冬残奥会第一棒火炬手,并且在开幕式上担任表演角色。


夏伯渝担任北京冬残奥会第一棒火炬手


登顶之后,夏伯渝感觉自己和珠峰之间四十多年的恩怨,终于和解了。“并不是我有能力征服了她,而是她接纳了我,可能也是看我几十年这么辛苦吧!”之后的登山对于夏伯渝来说纯粹是一种热爱,他计划攀登七大洲的最高峰和探险南北极,“我一定要攀到我攀不动为止”。这些心愿如今夏伯渝已经完成三个——攀登亚洲的珠穆朗玛峰、欧洲的厄尔布鲁士峰和南美洲的阿空加瓜峰,另外四个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成行。他也变得更加敬畏大山,不再强调登顶,“登山也是一种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和谐”。


日常生活中,夏伯渝给人的感觉是质朴、乐观、随和,朋友说他像中国版“阿甘”,脸上总有温暖的笑容,对待事物,想得远比普通人更简单。他会宽慰想冒险登山的脑瘫患者:“你完成好你的工作,也就等于登上了你心中的那座高山。”他激励遇到困难的年轻人:“只要坚持,就算没有成功也不会后悔。坚持才有成功的希望。”登山路上,遇到体力透支的年轻人,他会像父亲一样拥抱并鼓励对方:“千万不能放弃!你怎么能放弃呢?”


“实现梦想的路上,最重要的是坚持,挑战自我,勇做生命的强者,这才是生命的力量!”一个七旬老人还在持续扩展梦想的边界,用坚持告诉世界:没有比人更高的珠穆朗玛峰,不管脚下的路多么陡峭、多么危险,只要心中永不言弃,人生就可以有无限高度、无尽可能。


来源:各界杂志2023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珠穆朗玛峰   假肢   登山队   冻伤   险峰   突击队   青海   珠峰   文史   大本营   北京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