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琳:进央视奋斗29年,一手提拔起撒贝宁,26字遗言令人警醒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二〇〇〇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中,一个女主持人正面带着端庄又亲切的微笑主持着节目,自信大方的向嘉宾提问并引导着节目的流程。

而这个节目大家也并不陌生,它便是肖晓琳呕心沥血,付出不少心血制作并参与的法制类专题栏目——《今日说法》。

虽然严肃刻板的普法类节目往往很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这档节目却不同,它在严肃普法的同时,还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好奇。

《今日说法》的成功与肖晓琳的努力显然是分不开的,她以自己的努力捧回了“特别金奖”,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主持之一。

一、事业与感情双丰收

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在全国都是非常出名的,它制作了很多广受人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其中就有《今日说法》。

提到这个节目其实大家也许不知道主持人肖晓琳,但是却一定知道主持人撒贝宁,那个精瘦又稍矮的男主持人,自从节目播出后,他可以说是涨粉无数。

而撒贝宁早年在节目上偷偷爆料,说自己其实是被肖晓琳一手带出来的,没有肖晓琳的看重和培养,就没有现在的撒贝宁。

肖晓琳是二十六岁进入央视工作的(到退休足足奋斗了二十九年),在此之前她其实已经有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她曾经在家乡的电视台工作了很久,所以来到央视她不仅不紧张,还非常愿意挑战自己。

她作为主持人主持的第一个节目是《观察与思考》,这是一档央视给予了非常高期望的节目。

深思熟虑后才决定让肖晓琳这个有着一定经验的主持人来做,而她也没有让大家失望,出色的胜任了这个任务。

又过了些日子,肖晓琳在央视也真正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

她出色的口才、从容不迫的台风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都让被广大观众记在心里。

尤其是她参与制作的《今日说法》走红后,更是让她在业内名声远扬,事业也蒸蒸日上。

俗话说:职场得意,情场失意。肖晓琳在个人职业发展上很顺畅,那她的感情生活难道会有缺憾吗?

事实却并非如此,肖肖晓琳在还是青春洋溢的少女时便遇到了后来的丈夫并相恋了,之后感情和谐便早早领了证结婚。

她早在结婚前就跟丈夫打过预防针,告诉他自己不会甘于在厨房里家里呆一辈子,她必须要在自己所爱的广播主持领域发光发热。

这与传统女性的想法背道而驰,肖晓琳的亲戚们也都明里暗里指责她为了事业不顾家庭,甚至说她不是个好妻子好母亲。

但肖晓琳的丈夫却非常理解她,毕竟两人自小相识,他了解肖晓琳就像了解自己一样,他明白妻子对于这份事业的热爱并且非常支持她。

肖晓琳常常会感到很幸运拥有这样的爱情,丈夫替她做好了所有的后勤工作,让她在工作休息之余也不必为了家里操太多的心。

二人很快也有了自己的儿子,肖晓琳在出月子后又继续投入她的事业当中,照料儿子便由丈夫接手。

但肖晓琳也会在休息的时候回来照顾儿子陪伴儿子,尽量不让自己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席。

但再怎么努力抽空回家陪伴儿子和丈夫,终究还是聚少离多,肖晓琳的儿子甚至有段时间一直在埋怨母亲不爱他,把事业看的比他重要太多。

直到肖晓琳的丈夫和儿子一起看电视时,看到了电视中微笑着主持节目的肖晓琳,儿子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这才让他真正理解了母亲。

二、产生广播追求

肖晓琳出生于1986年,父母是湖南省长沙市人,并且夫妻双方都是高校职工,他们在期待中等到了这个哇哇大哭的女婴。

作为教师家庭,虽然不算特别富裕,但贵在父母双方的工作都是铁饭碗,还有数不清的桃李遍天下,关系人脉也非常广

一开始,在书香世家的熏陶下,肖晓琳也非常热爱学习,喜欢读书看报。

有着父母这对高知识分子的帮助,她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也是一直名列前茅。

某一天,她在吃饭时突然向父母宣布自己未来要做一名跟他们一样的教师。

肖晓琳的父母欣慰极了,在他们的心目中女儿无需多么优秀,只要快乐健康的度过一生就好,而教师也是一份安稳的工作。

本来一切都在朝着计划的方向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却因为一次意外,肖晓琳的追求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相信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广播站,校园重大消息很多都通过该站向师生们传达,肖晓琳的学校也有这么一个地方。

肖晓琳一直都是乖乖收听的那类人,直到那天她的广播员朋友有事回家,拜托她帮忙播报一次,她在念稿子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她一想到大家现在都全神贯注的听她广播,她便抬头挺胸用更加亲切温柔的声音念稿,结束回去后班级里的同学还纷纷夸赞了她。

这下肖晓琳明白了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了,她毅然加入了广播站,并且梦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广播员,而不再是教师。

当肖晓琳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父母这件事后,她的父母却只以为是她一时的心血来潮,并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肖晓琳的父母发现她填报的高考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他们这才认真起来,询问了女儿的想法,得到的回答却是无比肯定的。

一开始,肖晓琳的父母也期盼她能改报师范类的学校,做老师是一份既稳定假期又长的好工作,而学广播却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肖晓琳早就做好了决定,任谁也无法把她拉回来,她认认真真的跟父母彻夜长谈了一次,于是肖晓琳的父母也妥协了。

虽然学校里的老师也告诉她,她考的分数很高,足以挑选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但她告诉所有人,她选择北京广播学院也是深思熟虑了的。

伴随着老师的遗憾失望和父母的无奈,肖晓琳得偿所愿的成为了北京广播学院的一名新生。

三、从幕后到台前

刚到北京广播学院的肖晓琳,尚还沉浸在喜悦中无法自拔,在新班级的自我介绍时,她也是满怀着期待和善意介绍着自己,想要和同学好好相处。

话毕,肖晓琳却发现下面的同学在窃窃私语,小声偷偷笑着看她。

老师在旁边也略带笑意地看着她,问她长沙人是不是都不太容易分得清N和L的发音。

肖晓琳顿时感到窘迫无比,虽然知道大家都只是打趣和调侃,但还是感觉自己很丢脸,她赶紧跑回了座位上,下定决心纠正自己的发音。

自此,同学们发现,无论是课间还是吃饭,肖晓琳都捧着加强普通话的教材,一边看一边念,有时还会带起耳机听自己录的发音寻找问题。

老师也很喜欢这样勤奋的学生,于是她给肖晓琳找来了许多播音员的练习材料,让她反复听并且模仿;

渐渐的,肖晓琳的普通话越说越好,被当成典范来学习。

在1981年,肖晓琳毕业了,面对未来,肖晓琳有些犹豫和迷茫。

留在首都无疑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里经济发达,新闻传媒公司也很多,肖晓琳在这里能够寻找到很多机遇,她自己也早已爱上这座城市。

然而她的父母却不赞同她的想法,认为肖晓琳离家这么久,毕业了应该立刻回家,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儿,父母都不愿意她跑的太远了。

肖晓琳执意选择来北京上大学,本来就觉得有些对不起父母;

而这些年父母也老了许多,更需要她的陪伴,所以肖晓琳的父母没有多费口舌,她便乖乖妥协,买了回家的车票。

回到长沙后,肖晓琳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了长沙市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肖晓琳凭借着自己优秀的能力,在台里也算是佼佼者,尤其是她对工作的态度十分积极,是真心实意喜欢广播的。

天赋高又努力的她自然而然被上级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85年,在长沙电视台成立后,因为刚刚成立,人员不足,上级便从广播电台将肖晓琳调过来播报新闻。

肖晓琳刚开始还很不习惯,毕竟以前都是在幕后没人看到的地方念稿子,现在却要在演播室里被几十台摄像机对着念稿子。

不过肖晓琳本来就是胆大心细的人,她的紧张没持续多久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从容不迫,她每次的工作都完成的很好。

至于播出后的反响,也是非常好的,肖晓琳的观众缘很不错,大家都喜欢这个眉清目秀又落落大方的女孩子。

就这样,肖晓琳的工作也稳定了下来,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压抑住了自己心底对北京的念念不忘。

四、因病抱憾去世

肖晓琳在接到央视邀请后,去北京完成了许多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按理说她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

年轻时的肖晓琳一心都是事业,对父母、丈夫、儿子的关心都不算多,等到她55岁退休后,才惊觉时间过得太快,想要开始慢慢弥补家人。

一开始,虽然有家人的陪伴,但肖晓琳还是很不适应这种不用上班抓紧备稿的日子,丈夫笑她是个劳碌命,闲都闲不下来。

这样美好而悠闲的生活却戛然而止了,2017年6月28日,肖晓琳查出患有直肠癌晚期,这离她离开工作岗位不过短短5个月。

家里人都认为是她年轻的时候,时间都投入工作了,吃了上顿没下顿,长期饮食不规律引起的。

家里人流着泪将她送往美国化疗,肖晓琳在一次次痛苦的化疗中逐渐没有了以往的生气,完全看不出曾经的意气风发了,像个迟暮的老人。

直肠癌晚期其实相当于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线上,肖晓琳和她的家人也心知肚明,他们只能抽时间多陪陪肖晓琳,陪她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

只能说是天妒英才,奇迹也并没有出现,肖晓琳最终还是满怀遗憾离世了。

在最后时刻,回光返照的她用尽全身你力气攥着亲人的手,颤抖着说着遗言:

“要宣传,不要像我一样忽视健康。你们健康、长寿,我就在。感谢你们!”

无论如何,身体健康永远应该排在第一位,肖晓琳的故事给予了我们警示,等发现油尽灯枯才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就已经太晚了。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完-

作者 | 王紫琳

编辑 | 阿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央视   遗言   北京   主持人   丈夫   儿子   父母   事业   节目   老师   工作   贝宁   肖晓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