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高中怎样确保“科技含量”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提出建议,在大中小各学段贯通推进创新教育模式,试点建设“科技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人才。

科技高中,具体来说就是以科技课程为特点的高中,其目的是培养科技人才,但是,如何确保科技高中以培养科技人才为核心办学,而不是以升学为目标办学,这是建设科技高中的难点,也是需要突破的问题。

其实,科技高中并非新概念。早在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分类办学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就提到,培育涉及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不同办学特色的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周期为3年。也就是说,不仅要建设科技高中,还有人文、艺术、体育等不同类型、特色的高中,从而促进学生个性与兴趣培养,并为大学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但是,要办好包括科技高中在内的多样化高中,必须配套相应的评价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否则,多样化高中,可能导致学生更早地分科,学校办学更为功利。如科技高中,学生就只学科技课程,而不考虑综合素质培养。总体而言,我国基础教育要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必须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短视、功利办学倾向。对于科技高中来说,也是如此。

我国正在推进的新高考改革,无论3+3模式,还是3+1+2模式,都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文理不分科。解决之前文理分科,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二是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3+6选3,给学生20种学科组合选择;3+1+2给学生12种学科组合选择。通过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促进高中关注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引导学生根据兴趣选科。

然而,从具体改革实践看,却存在功利选科的问题,不少学生是以怎样获得更高的等级、分数选科,改革所期待的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并没有全面落地。有的高中在高一时就组织选科,选择物理、化学的学生减少,让高考改革的价值打折扣。而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高校录取主要还是依据所有科目的总分、名次。

建设科技高中等多样化高中,也面临同样问题。如果最终录取,还是看高考科目总分,那选择科技高中的学生,在高中入校时就选定了高考科目,就只重视这些科目的学习,而且,学习不是为了培养学科兴趣,立志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是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这非但不能培养拔尖人才,还会让高中办学更急功近利。

这就如我国学生和家长对待奥数学习,与国外学生选择奥数是为了发展数学兴趣、培养数学特长不同,我国学生、学生家长选择奥数,在意的却是竞赛和升学。有很多参加数学大赛获得全国以及国际大奖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却不选择数学专业,不愿意搞数学研究。

对此,我国于2020年实施了“强基计划”招生与培养改革,其一方面实行综合评价,破除唯分数论,另一方面要求所有学生不得转专业,在具体的培养中推行小班化教学、本博连读等改革。实施三年来,招收了6000多名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但还是存在一些高分生,因没有基础学科兴趣,而放弃“强基计划”的现象。

这也就要求高中要重视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大学也要推进“大高衔接”参与高中教育,如面向高中开设先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科技高中能不能有成效,关键在评价体系,让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才能造就创新人才。

文 熊丙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高中   科技   功利   科目   学科   兴趣   数学   我国   人才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